從生物學角度解讀《山海經》

2021-01-13 騰訊網

半 夏

武漢大學出版社今年6月出版了《山海經動植物初證》一書,全書共50餘萬字,第一次以純科學的精神與現代生物學的方法,全面解讀《山海經》中的動植物,成為《山海經》研究中別出心裁的一股清流。

《山海經動植物初證》的作者李仕瓊出生於滇東北會澤一個教師家庭,1980年代初就讀於曲靖一中,1990年代初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系,獲生物學碩士。2019年10月在廣東中山市舉辦的中國第四屆博物文化論壇上,她有關《山海經》的主題發言,得到了清華大學科學史研究學者劉兵教授及著名動物學家、科普作家張勁碩博士的好評和認同。

李仕瓊認為:《山海經》中蘊藏著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寶藏,甚至是國家發展的力量。《山海經》是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志,然而,流傳幾千年至今,《山海經》竟然蛻變成為一種志怪之書,成為人們茶餘飯獵奇的談資,這令人難以接受。那種感覺就好像看到寶珠覆灰、利劍蒙塵,讓人著實心痛。對於《山海經》,我們的誤解太久太深,是時候重新為《山海經》的科學性、真實性正本清源了。

李仕瓊對《山海經》關注已久。1992年她剛到深圳工作不久,有一天在書店看書,被某一版本的《山海經》吸引住了。那本《山海經》的封面上,描繪著幾個奇型怪狀似人非人、似獸非獸的動物,這讓她非常好奇。作為一名生物學碩士,李仕瓊具有突出的理科生特有的理性與科學精神,絕不會相信世界上曾經有過如此怪異的動植物。然而,書中卻似乎言之鑿鑿。從理性的角度來思考,古代寫字制書遠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古人費盡心機以竹板木簡刻畫下一部「大部頭」,如果僅僅是為了留下一些「虛妄之言」,實在於理不通。自那時開始,李仕瓊便利用業餘時間,反覆研習各種版本的《山海經》,有的書籍甚至被翻到散頁。多年以來,她完全靠自己的費用,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源於對中華民族偉大歷史的熱愛與自信,也堅信《山海經》必將帶給讀者更多的文化自信和創新智慧,在綜合地理、文化、歷史、風俗以及古音、古韻等多方面知識後,終於寫成《山海經動植物初證》一書。

《山海經》這本曠世奇書,所涉內容博雜,記錄、傳說、想像、演繹並存,歷代學人都把它拿來研究解析。但因多著重其內容的「古怪」,數千年來相關研究者們更由它衍生出了更多的異怪闡釋,後繼研究者的研究方向著力點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對《山海經》這樣一本遠古之書的研究,研究方法顯得很重要。有人認為這本書需要多方面專家的通力合作方有突破,但這似乎不可能,李仕瓊是獨立研究者,是兼具多方面知識結構的跨界人才,知識結構修為訓練了她長於思考、大膽聯想、勇於探索的學者氣質,非常適合挑戰《山海經》的研究難題,她在動物、植物的分類與研究方面,受到過系統的訓練,有紮實的專業基礎。根據現代分類學方法,全面系統地解讀了《山海經》所記錄的動植物的性狀特徵,習性以及地理分布,並對其進行了科學分類,不僅如此,作者還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前人的結論,如實記載並基於自己的分析予以修訂,根據物種的生態適應性和地理分布特徵,可以回溯《山海經》產生年代的氣候、地理條件,從而為山海經地理名稱考證提供了新途徑,對於物種的辨識,也為我國栽培作物起源和家畜集訓化的考證提供了新的線索。對《山海經》裡動植物的系統考證與整理,為科學研究山海經推進了一大步,為後續研究提供堅了實的平臺和新的基礎,特別是對於從動植物分類學視野推論《山海經》是古代經典的地理名著,提供了有說服力的佐證,《山海經動植物初證》一書的出版是《山海經》學術研究的一大突破。

《山海經》中對動植物的描述,文字幾乎佔到了總文獻的一半,然而,歷代研究者多是來自地理歷史文字的領域的專家,少有研究生物領域的專業人士參與,顯然,加強生物學方面的專業研究,還原《山海經》中的動植物真相顯得很重要。

《山海經》是我國古籍中極具爭議的一本名著。司馬遷認為其怪誕不可信:「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清初紀曉嵐認為《山海經》「百無一真」,朱熹認為《山海經》是漢人因《天問》而作:「而好事者,遂假託撰造以實之」。就這樣,在歷史變遷中,《山海經》地位每況愈下,最終淪為志怪之祖,終不得登臨大雅之堂。

然而,在李仕瓊的眼中,《山海經》裡的動植物並不奇怪。在她看來:「《山海經》的動植物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存在。翻開這部古籍,我仿佛推開了遠古世界的大門,在古人寶貴的文字指引下,走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前的真實世界」,她列舉了書中一些很有趣的例子加以說明——

比如《山海經》第一山「招搖之山」有一種植物名叫迷榖,經文是這樣描述它的:「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很多人看到文中說這種植物「其華四照」,意思是花像燈一樣會放光,於是就覺得很奇怪,其實,這種叫迷榖的植物,正是我們比較常見的合歡,花粉紅色,花絲細長,遠遠看去,一個個小花朵極像一盞盞小燈在樹上放光。合歡入藥時又稱萌葛,而「萌葛」這個發音與「迷榖」發音很相近,相信懂廣東話的朋友也會發現這兩個名稱發音幾乎一樣。

再如《南次一經》柢山描述的一種魚:「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有的人讀到「冬死夏生」可能就不相信了,哪有什麼動物冬天死夏天還會活過來?!其實,這描述的是動物「冬眠」現象,也稱假死、冬蟄。有些動物,包括一部分魚類,還有哺乳動物中的熊等,都有冬眠現象。冬眠的時候,整個身體好像死了一樣,而冬眠的時間有的短的一點,有的長達幾個月。而這種有冬眠習性、會築洞穴且翅膀像小旗子一樣的魚,正是灘涂邊常見的彈塗魚。彈塗魚棲息於河口鹹淡水水域、近岸處或底質爛泥的低潮區,平時匍匐於泥灘、泥沙灘上,在泥灘上打一些洞穴,可以離開水在陸地上生存一段時間,一旦受驚則藉助像蛇一樣的尾柄彈力迅速跳入水中或鑽洞穴居,以逃避敵害。在交配季節,發情的跳跳魚會將鰭豎立起來,像一面迎風招展的小旗子,並發出誇張而響亮的有些像牛般「昂昂昂」的叫聲。到了冬天,跳跳魚一頭鑽進泥洞裡過冬,像鱸形目的許多其他魚一樣冬眠起來,對外界刺激幾乎沒有反應,好像死了一樣。

李仕瓊特別推崇清代著名學者畢沅關於《山海經》的一句經典評語:「《山海經》未嘗言怪,而釋者怪焉。」她認為《山海經》的記錄是真實的,但由於讀者知識的局限性,才誤認為是怪物。目前的考古學證明,中華民族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上下5000年之久,而《山海經》正是關於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的重要文獻佐證。《山海經》中的很多神話,當是遠古歷史事件的記載,這值得我們深入挖掘與研究。

《山海經動植物初證》是眾多有關《山海經》研究書籍中嚴謹而又獨標新意的一本,值得一讀。最新的消息是,該書入圍「坪山自然博物圖書獎」百本作品之列。

相關焦點

  • 金斯瑞解讀|綠色的合成生物學
    上期Dr.G向大家解讀了合成生物學在藥物學中的應用,今天,讓我們把繼續目光投向對於人類來說最重要的一類生產活動吧,它就是農業。農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通過種植作物,我們可以生產出源源不斷的糧食、木材,藥物等。
  • 《山海經》的真實性如何?
    第一講:失落的天書—《山海經》智慧與精神遺產(上)一、山海經概述1、天書釋義 2、文化之源二、《山海經》是本什麼樣的書?《山海經》的真實性如何?那麼,為什麼劉歆(秀)說:「其事質明有信」呢?這部書的真實性到底如何呢?
  • 《山海經》到底記述了什麼?
    眾所周知,《山海經》是一部難解的書。歷史以來,無數人嘗試解讀,都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結果。甚至連司馬遷也「不敢言」,魯迅先生也稱之為是一部「方士之書」。宗教對於歷史的記載還是比較詳細的。從某種角度上看,《山海經》記述的,其實是我國上古時期以及大洪水時期的事情。也就是說,它所記載的最晚期,已經接近大禹治水了。有人說,《山海經》寫的是異世界,也有的人說,《山海經》記述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些東西。但是,這都無法改變書中對於歷史的各種描述。
  • 金斯瑞解讀|綠色的合成生物學
    上期Dr.G向大家解讀了合成生物學在藥物學中的應用,今天,讓我們把繼續目光投向對於人類來說最重要的一類生產活動吧,它就是農業。農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通過種植作物,我們可以生產出源源不斷的糧食、木材,藥物等。它不僅給予了地球上所有人的口糧,而且還為我們提供其他生產生活所需要的物資。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傳統農業也需要不斷地提高生產效率與質量,從而滿足人類的各項需求。
  • 神獸一出誰與爭鋒,《山海經破蠱師:食夢貘》將映
    《山海經》是國志怪古籍,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書中記錄了很多富有神奇色彩的故事近年來,為了滿足廣大觀影者的需求,許多導演紛紛把《山海經》的故事素材搬上銀屏。在眾多《山海經》主題的電影中,《山海經破蠱師:食夢貘》就是一部相當不錯的電影。影片不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詮釋山海經,更中國古典與現代都市完美結合的魅力。
  • 《山海經》記載了「異形時代」?西方專家:中國史前文明
    從中華文明的角度來看,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山海經》。《山海經》共18卷。早期有《山經》和《海經》。《山經》記敘華夏四方名山大川、珍禽異獸、礦產物產、神人靈物和祭祀禮制。《海經》記述海外異邦古國、風貌習俗和傳說異聞。《山海經》用古老而晦澀的語言,記載了大量上古地理和原始傳說,還涉及宗教、歷史、天文和民俗等珍貴的歷史資料。
  • 《山海經》:紅白黑點線相連,山海經異獸躍然紙間
    作為上古三大奇書之一的《山海經》,時至今日,人們都還在樂此不疲對的解讀著,只因它所描繪的上古時期的山川地理,各地的風俗民俗,以及種種神異的天地靈獸,太能引發人們的無限遐想。即使無法親眼目睹書裡的神獸,我們也可以從各類文學繪畫影視作品中看到不同人對《山海經》異獸的理解與想像。
  • 《山海經》是一本「上古」百科全書,專家:可能是真的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兩部「天書」被稱為我們中華得文明源頭,一本是古老經典的《易經》,另外一本就是神秘而傳奇的《山海經》,山海經與其他書籍不同,自成書以來就備受爭議。《山海經》這本書大家有沒有讀過呢?畢竟《山海經》在記載了許多地理知識的同時,也記載了許多神奇的生物,奇特的國度、巨人等。假如運用現代人的視角,撥開這些神話傳說的外衣,用更科學的方式來解讀,也許那時候古人就早已發明出先進的交通工具:比如《山海經》中記載的「神鳥」,有沒有可能是高科技文明的飛行器?
  • 山海經中的驚天之謎朱雀青龍玄女起源 山海經其實是宇宙空間?
    《山海經之赤影傳說》取材於古籍《山海經》,該劇在湖南衛視熱播,劇中朱雀、青龍、玄女等很多神秘的情節引發網友對於《山海經》這部書的好奇,《山海經《山海經》其實是歷史空間的說法的依據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為你揭秘一下電視劇《山海經之赤影傳說》背後的秘密。   《山海經之赤影傳說》取材於《山海經》——一部光怪陸離的奇書!
  • 《山海經》中意外發現一離奇事件,如果一旦被證實,歷史將會重改
    山海經中卻意外發現一離奇事件,甚至是有人稱一旦被證實,歷史將會重改但是在北魏時期,《山海經》卻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水經注》中更是引用了山海經。但是看過山海經的人卻在裡面發現了一個非常離奇的事件:《山海經》的原創為古圖,產生於大禹之世,並且是先有圖後有文,文為圖的解說和補充。
  • 《山海經》中記載的世界,其實是上古時期的另一個維度空間世界?
    來自《山海經》記載了各種各樣奇怪的生物,因為超出我們的認知,所以我們只能將其認為是一本「語怪之書」來解讀,但仔細想想,它到底是不是一本神話傳說呢?如今載看《山海經》中所描繪的一切,確實充滿了謎一般的面紗。
  • 山海經中的一種神獸,生的十分貌美,但是吃他的肉就說不了真話了
    山海經中的一種神獸,生的十分貌美,但是吃他的肉就說不了真話了《山海經》被我國的專家們稱為是上古時期的一本百科全書,書中記載的內容很廣,可以說是包羅萬象了,它給我們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對於上古時期的這個世界,我們是充滿了好奇,夜晚正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我國的很多專家學者都在研究這本書
  •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恐龍肉能否被食用?味道怎麼樣?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恐龍肉能否被食用?味道怎麼樣?文/濤聲依舊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恐龍肉能否被食用?味道怎麼樣?對於如今的人類來說,肉幾乎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食物,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普通的雞鴨魚肉已經不滿足了,他們甚至開始追求其它動物的肉,比如說蛇肉,對於如今的肉食主義者來說,幾乎沒有不可以食用的肉類,有的網友甚至提出了一種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恐龍的肉是否可以食用?它的味道怎麼樣?
  • 揭秘《山海經》中的神獸「騶虞」:它是真實動物還是古代傳說?
    本期話題「騶虞」是中國古代傳說中最有名的神獸之一,最早來源於《山海經》中的記載。究竟,這種號稱仁心仁術的動物是真實的存在還是傳說的虛構呢?八月下旬的某一天,我正坐在西湖的柳蔭下喝茶。突然收到一份來自出版社的邀約,邀請我為他們的新書題寫書名。三個月後,出版社寄來了贈送的樣書。文字的內容當然也好,但我更喜歡書裡的繡像插圖。
  •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2020年度全國聯動「諾貝爾獎解讀」活動倡議書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2020年度全國聯動「諾貝爾獎解讀」活動倡議書 2020-11-12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海經十大神獸」模特選拔賽今日舉行
    奇幻國風強勢登陸 光影展晉升城市新網紅2020年12月25日,西南首個大型室內沉浸式光影藝術展《鯨夢奇緣·神隱山海經》在成都世紀城新會展中心8號館正式對公眾開放。本次光影展佔地10000㎡,是國內首個以《山海經》為主題的沉浸式光影藝術展。
  • 揭開山海經裡的秘密:我們身邊的這個寵物,居然是山海經裡的兇獸
    《山海經》的出現和作者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謎,近年來,《山海經》中記載的奇珍異獸讓人們發現神獸有可能真實地存在過!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有一些被記載的怪獸在現代能對應的上,而且分毫不差!《北山經》中曾記載著一種怪獸,「其形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其名曰飛鼠。」
  • 被質疑了三千年的《山海經》可能不是神話,而是人類丟失的時代
    《山海經》是我國歷史上的一部奇書,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志怪書籍之一。按照現在角度看,《山海經》中大部分記載的怪獸都具有多種生物特徵,按照生物學這種生物不可能天生存在,因為他們分布的地區距離太遠,不太可能出現雜交的可能。
  • 空間角度與距離(一題多解,大解讀)
    空間角度與空間距離的推理,比較與計算(尤其是空間角度),是每年高考必考的重點內容與常見方法,屬於中等難度的考試題目,符合通解通法的考綱要求,是考生志在必得的考題分數。空間角度與空間距離的考查,承擔著下列數學核心素養的考查:空間形象能力,推理論證能力,運算求解能力,創新意識;考查下列空間幾何核心知識:空間向量,多面體與旋轉體,平行垂直關係,角度距離計算。大多數考生都迷信依賴(比較冒險)單一的空間向量坐標法解題。
  • 研究《山海經》三十餘年,他們重現了4000年前的華夏地貌
    數千年後,當年的考察內容被記錄在《山海經·五藏山經》的文字中,並流傳至今,而那幅古老的《山海經圖》卻久已失傳,要想了解數千年前華夏大地的真實樣貌,破解《山海經》成為了一項歷史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