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
「騶虞」是中國古代傳說中最有名的神獸之一,最早來源於《山海經》中的記載。究竟,這種號稱仁心仁術的動物是真實的存在還是傳說的虛構呢?
八月下旬的某一天,我正坐在西湖的柳蔭下喝茶。突然收到一份來自出版社的邀約,邀請我為他們的新書題寫書名。
三個月後,出版社寄來了贈送的樣書。文字的內容當然也好,但我更喜歡書裡的繡像插圖。
因為於我而言,《山海經》的文字並不難懂,但是要把裡面描寫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人和物都轉為生動的圖案,形之於紙,卻是不易辦到的。於是我便想起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最後一段來:
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 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蕩寇志》和《西遊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後來,為要錢用,賣給了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我原先也像魯迅先生一樣畫過畫。只不過得到的結果與先生正相反——書我倒是讀了一點點,畫卻半途而廢了。
雖然二十年前我也曾拜師學過幾年素描和水粉,但我只會臨摹,缺乏爛漫的想像和生動的創造力——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祖師爺不賞飯吧」——所以我沒法自如地將書裡的文字轉化成繡像。
但我仍然喜歡繡像,喜歡看別人畫繡像。比如《山海經》,裡面記載過一種非常神奇的獸類,古人稱為「騶虞」。在這部新書裡,我看到的繡像是這樣的:
照文字看,《山海經》說的「騶虞」似乎就是一隻大老虎,只不過這隻「變異」的大老虎尾巴特別長,比身子還長。老虎肋下的那對翅膀,該是繡像畫家自己添的。
雖然經文裡沒有,但「為虎縛翼」之後,倒是實實在在能讓人想像到騎上這隻飛虎,會完成日行千裡的壯舉。
飛虎——或許是因為陳納德的故事,騶虞的這幅尊容總讓我在第一時間聯想到戰爭和戰士。可《毛詩傳》卻偏說它是一種「仁獸」:
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毛詩正義》
在所有記載騶虞的圖籍中,以《山海經》為最古老。書裡只說騶虞是日行千裡的飛虎,並沒有說它是仁獸。那仁獸之說又是從何而來呢?
這恐怕得問諸許慎。這位東漢最有名的文字學家、《說文解字》的作者,在解讀《淮南鴻烈》一書時說:
騶虞,白虎文,食自死之獸,日行千裡。——轉引自宋羅願《爾雅翼》
許慎描寫的騶虞雖然還保留了日行千裡的特徵,但它的面貌已經與《山海經》有了兩點明顯的不同:
首先是騶虞的顏色。《山海經》說騶虞是一隻五彩斑斕的猛虎,而許慎卻說它是一隻白虎。不但許慎這樣說,《毛詩傳》也這樣說。羅願因此斷言,以騶虞為白虎是漢儒通行的觀念。
除此之外,《毛詩傳》還說騶虞「不食生物」——這話倒不是說騶虞不吃有生命的東西,否則它又怎麼生存呢?
參考許慎的解釋,「不食生物」乃是說騶虞只吃「自死之獸」,也就是說它是一種食腐動物。只不過古人將這種生物學上的特徵加以道德的美化,解釋騶虞的動機是宅心仁厚,不忍殺生。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什麼種類的老虎,都是偏愛吃活物而非死物的。照這樣推論,騶虞恐怕與龍相似,不是專以某一種動物為原型,而是集合多種動物特徵的藝術虛構。
參考文獻:《山海經》;羅願《爾雅翼》;孔穎達《毛詩正義》。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