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頂級大學難逃生源危機!2019學年113個博士班招生數0或1

2020-12-06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0月18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當局「教育部」近日核定2019學年一般大學碩博士班招生名額,碩士班38983人,相較2018學年40003人減少1000多人;博士班核定4250人,相較2018學年4242人略增8人,但有113個博士班的招生人數是0人或1人,面臨生存危機,連頂級大學也逃不過。

據臺當局「教育部」統計,2019學年碩士班招生名額0人和1人,總共有56個系組,其中0人有49組,1人有7組;博士班招生名額有113個系組的招生名額是0人或1人,0人是37系組,1人是76系組。

臺「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指出,2015學年開始,每年「教育部」會扣減一定比率的博士班名額,已經從6千多人減至4千多人,因此從2019學年開始不再扣減,保留一定名額讓學校做調配,因此今年博士班招生名額就沒有出現像過去幾年一直減少的狀況。

朱俊彰指出,過去幾年在調整博士班名額時,有學校提到確實有些領域的博士班招生不易,但博士生的設立和運作也不簡單,因此決定給予學校招生名額分配上的彈性,學校可考慮過去招生狀況,先把名額暫時「放零」,來年或後年再招生,以維持系所運作,而不是招生名額一旦為零,學校就必須停招或裁撤。但朱俊彰強調,如果超過三年,系組招生仍不見起色,就會要求學校把系組關起來。

至於碩士班名額減少,朱俊彰說,多數是因為連續兩年註冊率低於7成,因此被「教育部」扣減招生名額。(中國臺灣網 娟子)

相關焦點

  • 臺灣79個碩博班招生掛零蛋 成功大學等名校也招不到人
    據臺媒報導 臺灣「教育部」今天公布大專校院最新數據統計,包含2020學年新生註冊率,在碩士、博士班方面,博士班有40班、碩士班有39班等招生掛蛋,包含政治大學、新竹清華大學等校也難逃,凸顯高教中的高階人才培育困境。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招生資料、全國錄取分數線
    1999年12月,合肥經濟技術學院併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校現有23個學院(含6個科教融合共建學院)、33個系,設有研究生院、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信息與智能學部,以及蘇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等。現有2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5個專業學位授權點。
  • 2021年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工作已經展開,新東方在線考博頻道將為廣大2021考博考生發布轉載各博士招生單位發布的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考博專業目錄、考博參考書目、及導師聯繫方式,以下是2021年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 博士招生學位班全球認可_DBA招生網
    博士招生學位班全球認可,DBA招生網,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與眾多世界500強、獵頭機構、創業基金保持人才、資本、項目的對接。博士招生學位班全球認可, 廈門大學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一、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本學科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成果的高級專門人才。、招生方式我校博士研究生(以下簡稱「博士生」)共有種選拔方式:直接攻博、碩博連讀、申請考核與普通招考。)
  • 2021年浙江工商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工作已經展開,新東方在線考博頻道將為廣大2021考博考生發布轉載各博士招生單位發布的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考博專業目錄、考博參考書目、及導師聯繫方式,以下是浙江工商大學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 浙江大學2021年面向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四、學費與獎助 港澳臺考生學費標準與內地(祖國大陸)考生相同,根據國家財政部、教育部的相關文件精神,經浙江省物價部門核准,學費標準為10000元/生·學年。 我校是教育部設有臺灣、港澳及華僑學生獎學金的招生單位。
  • 2013年臺灣大學大陸招生條件
    2013年臺灣大學大陸招生條件,受到無數大陸學子的關注。要想畢業以後留在臺灣應該符合什麼條件等問題也是他們關注的。臺灣大學對大陸學生敞開大門以後,2013年臺灣大學大陸招生條件具體是什麼,是我們接下來要了解的內容。  在了解2013年臺灣大學大陸招生條件前,我們先了解一些關於臺灣大學的信息。
  • 復旦大學2019-2020學年優秀學生標兵(研究生)擬推薦名單公布!
    研究生團工委在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和校團委的指導下,開展2019-2020學年度復旦大學優秀學生標兵(研究生)的評選工作。12月1日上午,2019-2020學年復旦大學優秀學生標兵(研究生)終審答辯會在邯鄲校區逸夫科技樓一樓報告廳舉行。
  • 臺灣高校陸生碩博士班報名截止 臺大最受歡迎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地區「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5月7日表示,陸生碩博士班目前已有785人完成報名手續,共填2186個志願,報考科系以商管
  • 廣州大學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二、招生計劃 2021年我校擬計劃招收全日制普通考生和碩博連讀考生共160名,包括非定向就業和定向就業(只招專業學位博士),其中教育專業學位博士40名,學校將視初試、複試成績予以適當調整,最終招生人數以教育部最終下達的招生計劃數為準。 全部考生均通過「申請審核制」或碩博連讀方式進行選撥,擇優錄取。
  • 天津大學2020年工程博士專業學位招生簡章發布!
    (2019年招生規模,2020年招生計劃數以當年國家下達我校的招生計劃為準)四學習年限及學費工程博士研究生基本學習年限為4年,全日制工程博士學費標準為10400元/生/學年,非全日制工程博士學費標準為30000元/生/學年,學費按照每學年學費標準繳納
  • 上海海洋大學:招生資料、山東省專業投檔數據及2019就業數據
    上海海洋大學招生資料上海海洋大學是一所以海洋、水產、食品學科為特色,農、理、工、經、管、文、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應用研究型大學,是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國家海洋局、農業農村部共建高校。現有浦東新區滬城環路校區、楊浦區軍工路校區2個校區。
  • 城市環境所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為生態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經濟與環境管理,預計招收博士研究生40名(其中預計招收碩轉博研究生約9人,直博生約3人)。   (五)在高校取得推薦免試資格的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可以按直接攻博方式錄取為博士研究生(簡稱為直博生)。已被確定接收的直博生,必須參加全國推薦免試研究生網上報名,無需參加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博士招生網報。
  • 如何去港澳臺讀大學(寶島臺灣篇)
    目前臺灣地區高校對大陸學生招收四種類型學生:一是碩士博士階段,單獨考試;而是學士階段,參加大陸高考;三是二年制學士階段(專升本),參加大陸專升本考試;四是高校交換生,由各校負責交流。限於篇幅,本文只講述臺灣對大陸學士階段(本科)的招生情況。
  • 2021年甘肅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工作已經展開,新東方在線考博頻道將為廣大2021考博考生發布轉載各博士招生單位發布的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考博專業目錄、考博參考書目、及導師聯繫方式,以下是2021年甘肅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 武漢大學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點擊查看:全國各院校2021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匯總    武漢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首批「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
  • 臺灣三所科技大學商討合併,合併後學生人數將破3.2萬人
    這是臺灣最大的大學合併案,因此引發熱議。如果合併成功,它將是臺灣首個橫跨臺灣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大學合併案,學生人數超越知名的臺灣大學,從而成為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在合併會議上,臺科大校長廖慶榮稱,此前和屏科大談論合併時,已預留伏筆,若有其他學校合適也能加入合併。
  • 中美MBA雙學位 | 密蘇裡州立大學2019春季班招生報名中!
    華南理工大學與美國密蘇裡州立大學合作一年期赴美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項目2019春季班開始報名啦!密蘇裡州立大學創建於1905年,是密蘇裡州第二大的公立綜合性大學,分別在180多個專業授予學士學位,在45個專業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90%以上教師有博士或其領域的最高學位,其管理、會計和生物等學科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 臺灣三所科技大學商討合併,稱將打造全臺「旗艦型」大學
    這是臺灣最大的大學合併案,因此引發熱議。如果合併成功,它將是臺灣首個橫跨臺灣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大學合併案,學生人數超越知名的臺灣大學,從而成為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 在合併會議上,臺科大校長廖慶榮稱,此前和屏科大談論合併時,已預留伏筆,若有其他學校合適也能加入合併。
  • 華東理工大學山東省招生:章程、選考科目、大類招生及投檔數據
    >人(包括1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計劃招生數量2人)。(本博貫通制)項目,自動化建有卓越工程師班,不招色盲者;數學類:包括數學與應用數據、信息與計算科學2個專業,本專業(類)與美國休斯頓大學、費耶特維爾州立大學、西弗羅裡達大學、英國貝爾法思特女王大學、思克萊德大學等有多種交流項目;物理學類:包括應用物理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2個專業,與英語貝爾法思特大學、英國鄧迪大學及英語謝菲爾德大學籤署了聯合培養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