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繃緊了,對不能登月的所有遺憾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現在完全是我們還能否活下來的問題了。
我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爭取關閉指令艙和登月艙之間的艙門。早在尚未發現氧洩漏之前,我們就已經開始這樣做了。這是我們的自然反應,就像潛艇機組人員通過關閉艙門來減少灌水量一樣。傑克和我先後試圖鎖緊這道不聽使喚的艙門,但這個頑固的蓋子就是關不嚴!氣惱之下,同時也因為意識到座艙並沒洩漏,我們把艙門拴在了指令艙座椅上。
現在回想起來,幸虧我們仍讓通道保持暢通,因為在這場生死決戰中,弗雷德和我不久就不得不迅速前往登月艙。有意思的是,幾天之後,就在我們即將拋掉登月艙之前,當必須要關閉和鎖上該艙門時,傑克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關上了。這次飛行就是這樣。
1號氧貯箱的壓力繼續下降,已過了300磅/平方英寸,現在正降向200磅/平方英寸。幾個月後,在事故調查完成之後,我們確認當2號氧貯箱爆裂時,它要麼弄斷了1號氧貯箱上的一條管路,要麼使一個閥門發生了洩漏。當壓力降至200磅/平方英寸時,我們顯然將會失去所有的氧氣,而這意味著最後一個燃料電池也將無法工作。
爆響過後1小時29秒,當值飛船通信官傑克·洛斯馬在接到飛行主任格林·倫尼的指示後說:「壓力正在緩慢下降到零,我們正開始考慮把登月艙作為救生艇。」斯威格特回答道:「我們也一直在考慮此事。」
有很多文章曾論述過在指令艙失效後把登月艙作為救生艇。根據文件記載,早在1962年月球軌道交會模式被選中之前,這一救生艇理論便曾得到過探討。另有一些參考資料可追溯到1963年,但到了1964年,載人太空飛行器中心通過一項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登月艙(作為救生艇)…最終被放棄了,因為找不出那麼一種相應的指令與服務艙故障,在其發生時不允許使用勤務推進系統(SPS)。」當然,我很高興這種觀點並沒有佔上風,而且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到「阿波羅」10號首次攜帶著登月艙執行飛往月球的任務時,把登月艙作為救生艇的方案再次得到了探討。幸運的是,弗雷德·海斯在格魯曼公司設在長島的登月艙建造廠工作了14個月,擁有登月艙頂級太空人專家的美譽。
弗雷德說:「我從沒聽說過登月艙可以像我們那樣來使用。我們制訂了程序,並且我們也曾訓練過把登月艙作為備份推進裝置來用。作為出發點,當時我們所針對的具體情況是指令艙主發動機——勤務推進系統發動機發生故障。在那種情況下,我們將會組合使用登月艙下降發動機,在某些情況下,為進行某種月球應急飛行,還可能要用到上升發動機。但我們從來沒有真正思考和規划過如何面對指令艙完全失去動力的局面,而且顯然沒有制訂出相應的程序。
要使「阿波羅」13號返航,需要想出大量的新辦法。有關我們這次任務的資料描寫的大都是地面工作。當然,我贊同這種說法,即沒有任務控制中心出色的人員以及作為他們的後盾的那些人員,我們就會被留在天上。
擺在地面人員面前的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他們必須編寫出全新的程序,並在發送給我們之前先在模擬器上進行試驗。導航也是他們要處理的一個問題,主要是如何、何時和以何種姿態讓登月艙下降發動機點火工作,以迅速返航。他們時刻掛念著我們的安全,比如通過用拼湊的工具對我們的環境系統進行臨時修補來降低二氧化碳水平。
但有一點我不能不說,那就是這次返航的成功確實是地面和飛行機組之間團隊合作的結果。有兩位對飛船各系統非常熟悉的夥伴在船上是我的福分。服務艙失效迫使我迅速重新學會了如何在登月艙中控制飛船的姿態,而在我們關掉姿態指示器後,這項工作變得更加困難。
(來源:摘自《阿波羅月球探險》)
本文來源:中國探月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