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任務控制中心設計了一件奇妙的裝置,我們可能已經死於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了。我們碰到的難題是,指令艙中的方形氫氧化鋰罐無法插入登月艙環境系統內供安放這種罐的圓形開口中。在登月艙內呆了一天半後,報警燈告訴我們艙內二氧化碳水平已累積到危險水平,但地面已對此有了準備。他們想出了一個方法,能用塑膠袋、紙板和帶子——這些東西船上都有——將指令艙的氫氧化鋰罐裝到登月艙系統上。傑克和我拼湊出了這件裝置:就像做航空模型一樣。這件新玩藝兒其貌不揚,但還算管用。這是一件偉大的即興作品——也是我們天地間合作一個很好的例證。
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安全地回到地球?」登月艙的導航系統並不是針對這一局面來設計的。爆炸之前,當飛行進行到30小時40分時,我們已做過正常的中途修正,而這將使我們脫離自由返回地球軌道,踏上登月的路線。現在我們必須回到那條自由返航路線。根據地面的計算,一臺本來用於登陸月球的發動機點火工作了35秒,於爆炸後5小時使我們實現了這一目標。
當我們接近月球時,地面通知我們必須再次使用登月艙下降發動機。這次該發動機要進行5分鐘的長時間工作,以使我們能加速返航。這一機動要在飛船繞過月球背面2小時後進行,而我正忙於核實我們即將採取的程序。突然間,我發現斯威格特和海斯已取出他們的相機,正忙著對月面進行拍照。我滿臉不解地看著他們,說:「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實施下次機動,你們的照片就無法衝洗!」他們說:「那可不是,你以前已來過這裡了,而我們可沒來過。」實際上,這兩位遊客拍下的照片有一些後來證明是很有價值的。
大概就在這前後,我對他們說:「孩子們,好好看看月球吧。可能要過很長時間才會再有人到這上邊來了。」後來有人指責我蓄意抵毀「阿波羅」計劃,可憐的佩因博士只好解釋說我不是真指那個意思,該航天計劃還會繼續下去。我們返航一周之後,參議院航天委員會就此對我進行了詢問。實際上,我並沒想讓這番話公布於眾(後來我才知道,我們的話筒開了約45分鐘,而我們幾個還全然不知)。不管怎麼說,「阿波羅」14號是在9個月後才發射的。
在「阿波羅」13號上,我們遇到過多次危急情況,但其中最為驚險的一次卻幾乎沒被提起過,部分原因是發放給媒體的材料被刪改過,還有部分原因是談論一場早早就被化解掉的危機沒多大意思。它發生在我前面提到的第二次機動——我們稱之為P.C.+2(近月點+2小時)——之前。
我們已把指令艙平臺對準工作轉移到登月艙,但在進行P.C.+2長時間點火工作之前,我們必須確認對準的精確性。通常情況下,我們只需簡單地通過稱為「對準光學望遠鏡」(AOT)的六分儀裝置進行觀察,找到一顆合適的導航星,並藉助計算機證實制導平臺確已對準。但現在與我們一同飛行的還有服務艙破裂後產生的一大群碎片。這些碎塊——我稱它們為假星星——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使我們無法看到一顆真的星星。
這可如何是好?如果我們不能核實對準的精確性,就沒辦法實施精確的點火工作,也就無法使指令艙完成再入對準。換句話說,地面控制中心將無法準確地告訴我們實施恰當的返航機動需要怎樣的正確姿態。
任務控制中心的一位天才想出了利用太陽來核對對準精度這一主意。再多的碎片也擋不住太陽這顆恆星!雖然太陽因直徑較大會造成相當大的誤差,但沒誰能想出更好的辦法了。
我將飛船轉到休斯敦所要求的姿態。如果我們的對準是精確的,那麼太陽將會處在六分儀的中心。
當我通過對準光學望遠鏡向外觀察時,太陽剛好就在那一位置。它可一定要在那兒。而它也確實就在那兒。73小時46分,天地談話記錄聽來就像是影片《窈窕淑女》中的一首歌:
洛弗爾:好的。我們抓到它了。我想我們抓到了。它的直徑是多少?
海斯:是的。它正在回來。稍候。
洛弗爾:是的,偏航方向正在回來。就在附近。
海斯:偏航已回…
洛弗爾:你抓到了什麼?
海斯:太陽的右上角…
洛弗爾:我們抓到了!
如果說我們的嗓門兒高了些,我認為那是情有可原的。
我得知任務控制中心爆發出了年度最佳啦啦隊般的歡呼聲。飛行主任傑拉爾德·格裡芬是一位輕易不激動的人。他回憶說:「幾年後我再次翻看了飛行記錄,對那次任務做了一次回顧。我的筆跡幾乎難以辨認,真不知我當時怎麼那樣緊張。我還記得當時的興奮勁兒:天哪,這差不多是最後一道坎兒了——越過這道關,我知道我們就會成功了。那種感覺很妙,因為只有身臨其境的人才知道讓那個平臺正確對準是多麼重要。」但格裡·格裡芬(傑拉爾德·格裡芬的暱稱——譯註)在做交接班簡短交待時幾乎對此次對準隻字未提——「那項檢查結果確實很好」,這是他對自己潦草的記錄感到懊惱一小時後所說的全部話語。我們機組成員在新聞發布會上和以後的文章中,也沒把這件事作為一次危機來提。
結果表明,利用太陽進行對準的偏差還不到半度。哈利路亞(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歡呼語,意為「讚美我主」——譯註)!現在我們知道我們可以放心地做5 分鐘的P.C.+2點火工作了,而這將使我們的總航行時間縮短到約142小時。我們還不能像在家裡一樣自由自在:我們的服務艙報廢了,指令艙也沒電了,送我們往回走的登月艙倒是不錯,而不幸的是它沒有進入地球大氣層所需的防熱罩。但是我們現在需要的是繼續發揮我們的專業天賦,再加上一點點運氣。
(來源:摘自《阿波羅月球探險》)
本文來源:中國探月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