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全聚德發布了財報——今年1-9月,全聚德已經虧損了2億元。
這當然有疫情影響的緣故,但如果自己本來就不行,全部甩鍋給疫情,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其實從2012年以來,全聚德的營業收入就一直處於下降狀態。2012年,全聚德一年營業利潤還有2個億,然後每年少一點,每年少一點,到2019年營業利潤已經只有7000萬。
這個始建於1864年,已經活了156年的老字號,它突然就不香了。
是烤鴨不好吃了嗎?不,其實是智商稅割不動了。
全聚德的巨虧,既有鴨子虛高的定價,也有消費場景的老化;既有老字號的傲慢自大,更有網際網路的降維碾壓,表面看是全聚德賣得太貴了,其實是消費者沒有過去好騙了。
本期內容,就告訴你這個創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的老網紅,如何在21世紀被網際網路殺死的故事。
全聚德起源於清朝,一開始就是中高端定位,清末的八旗子弟就是全聚德的常客,這些八旗子弟個個都是爺,每天就是吃喝玩樂,到哪都要人伺候著。
全聚德為了把他們伺候好,除了用心做鴨子,各種VIP服務也沒少花心思。
比如精準人臉識別,人剛到店門口,夥計就能叫出爺的名字——張爺劉爺,可總算把您給盼來了。讓你面子十足,心頭暖暖。
再比如口味識別個性化,李爺喜歡脆的,劉爺喜歡嫩的,根本不用自個兒開口,夥計都給記得妥妥帖帖的。
別人吃的是鴨子的味道,你吃的是VIP服務的調調。
而新中國建立以後,全聚德由私人企業轉為公私合營,有了國企背景、歷史悠久的全聚德開始頻頻進入各類政要招待場合。
譬如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周總理就選擇了全聚德招待基辛格,並且周總理一生中,曾27次用全聚德宴請外賓。
這讓全聚德具備了所有品牌都羨慕的廣告資源、國宴標籤,至今,全聚德官網還有一頁「周總理的烤鴨外交」故事。
而當時一般人想吃到全聚德還是比較難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貴。
這是一份1986年的全聚德菜單——在那個工資只有六七十塊錢的年代,一隻全聚德烤鴨要8-10塊錢,一個月的工資只能吃六七隻烤鴨。
不過改革開放的春風,很快就吹到了全聚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聚德在1993年成立了全聚德集團,開始走上多開店多賣鴨,標準化,連鎖化,規模化道路。
在全聚德的宮廷美食、百年歷史和國宴標籤加持下,全聚德就等於北京烤鴨,北京烤鴨就是全聚德,全聚德成為了北京烤鴨的代表。
所以走上市場化道路以後,全聚德規模迅速擴大,並在2007年成為上市公司。
只不過,儘管吃的人多了,但全聚德的價格依然算不上親民。
目前一隻烤鴨要258元,基本要比北京其他烤鴨店貴1/3到1/2,這還是今年7月份降價以後的價格,之前一隻烤鴨是288元,而且還要額外收取10%的服務費。
算下來單吃一隻烤鴨就要300元,再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一些飲料小菜,人均至少兩三百元,否則根本下不了臺。
全聚德的烤鴨真的這麼貴嗎?其實貴的不是鴨子,而是牌子。
全聚德財報顯示,其毛利率大概是60%,也就是說你吃了300元的鴨子,成本只要120元,而剩下180元都給了全聚德這三個字。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去其他店吃2隻烤鴨呢?畢竟烤只鴨子,誰還不會了。
四季民福,九花山,便宜坊都是非常具備性價比的選擇。
所以北京本地人其實是不愛去全聚德的,只有那些完全不掌握市場信息、除了全聚德也沒聽過其他烤鴨店的外地遊客,才會在毫不知情、毫無選擇的情況下,走進全聚德。
而全聚德除了貴,消費體驗也不敢恭維。打開大眾點評,全聚德的口味、環境、服務三項評分,服務基本都是最低分。
比如經常被大家吐槽的就是服務員目光呆滯,一臉迷茫,你問她廁所在哪,她比你還懵逼,桌子放著也不清,需要客人來提醒。
就算這樣,還要強行收取10%的服務費,吃500交50,吃1000交100,吃得越多,交得越多。
以至於有人認為去全聚德消費就等於交智商稅,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全聚德本地人少的原因。
一是太貴,性價比不高;二是服務太差,還要收服務費。
而不知情的外地遊客消費完以後,也基本不會考慮來第二次。
當你打開某度,搜索全聚德、遊客,基本全是吐槽全聚德坑遊客的文章。
既然全聚德這麼坑,為什麼大家還要去呢?
其實從2012年開始,全聚德營業收入就一直下滑,也就是說,從2012年開始人們不喜歡去全聚德了。
打敗全聚德的不是另一個全聚德,而是一個新的物種:智慧型手機。
2010年,iPhone4炸開了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2011年,小米、OPPO、vivo都發布了首款智慧型手機,2012年,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達到2.1億臺,成為全球第一智慧型手機大國。
智慧型手機的迅速普及,帶動了社交軟體的生龍活虎,微信、微博席捲了每個人的工作與生活,而主打餐飲點評的大眾點評,也在2012年春天。
手機用戶閱讀量超過了電腦用戶閱讀量,智慧型手機和社交軟體,讓每個人都具備了超強的傳播能力,變成了一隻只行走的信息喇叭。
一條點評,一句吐槽,能夠被成千上萬的人看到,並影響這些人的消費決策。
人們逐漸養成了去一個陌生地方旅遊,去一個陌生餐館吃飯,都要先上網看看分數和點評的習慣。
過去那種消費者被坑了以後有苦說不出的狀態,變成了發一條差評,千百人圍觀點讚的生態。
曾經的遊客都是兩眼一抹黑,人生地不熟,簡直是一根根行走的韭菜;如今韭菜們被智慧型手機接連了起來,組成了吃貨命運共同體,互通有無,信息交互,一個韭菜踩過的坑,就等於所有韭菜都踩過,徹底改變了過去不掌握市場信息的局面。
所以在2012年以後,不是全聚德不香了,而是全聚德的百年歷史、國宴標籤光環,被網際網路用戶的真實點評戳破了。
曾經,全聚德既不怕遊客不來,也不怕遊客差評。
因為遊客們都是一個個信息孤島,他們的評價根本沒有辦法擴散。即使服務差,價格貴,菜品少,裝修老,也完全無法構成威脅。
而智慧型手機普及以後,每個人都擁有了告訴全世界的技術通道。
於是差評成為了讓商家聞風喪膽的武器,消費者真正具備了與店家平等對話的實力,全聚德的真實經營情況變得信息透明。
門店裝修老化、菜品龍蛇混、服務西誤東差、費用虛高定價,這些統統寫進了食客的真實評價。
於是自然也沒有那麼多遊客傻乎乎,上去送人頭了,所以全聚德連年虧損。
一方面當然是網際網路帶來了信息透明,遊客沒有過去好騙了,另一方面,問題還在全聚德本身。
它作為北京的美食象徵,也有中華老字號榮譽加身,曾經服務過王權貴族,也進過國宴大門,最終卻只能倚老賣老,靠祖傳光環收割遊客度日。
既忘了傳承中華美食的初心,也忘了適應時代的變革與創新。與其說是網際網路殺死了全聚德,實際上網際網路只是告訴了大家,一個真實的全聚德。
歸根到底是全聚德自己殺死自己,所以全聚德的2億巨虧,其實就是來自市場的強烈反噬。
以至於全聚德總經理今年對媒體說了這麼一句自我評價——「企業確實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們不能成為消費者的敵人」。
看來2億元的巨大打擊,確實給了全聚德當頭一擊。
所以在今年全聚德也開始了一場自我救贖,一方面重新裝修門店,一方面下調菜餚價格;一方面全面取消服務費,一方面調整菜品菜單。
至於這會是一場煥然一新的自我變革,還是最終會半途而廢、重蹈覆轍?
百年老網紅能否穿越寒冬,妙手回春?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小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