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目光從我們的日常生活挪移開去,投向千萬裡之外,苦寒之地、高山之巔、沙漠之緣,還有雨林深處,在那些我們認為「不適宜」居住的地方,都還有社群、部落散居。長久的與世隔絕,讓他們形成一套自成系統的文化信仰與生活方式,他們獨自生活,不用加入「地球村」,也不必捲入「全球化」。
英國攝影師吉米·納爾遜在過往三十年間,走過一個又一個原始部落,用照片記錄他們的生活。於他而言,最初感覺「消失」是這些原始部落「無法逃避的命運」,因此,他以《在他們消失以前》為自己的攝影集命名。
在悲觀的另一邊,吉米還深刻地領受著「每個文明都有自己定義的『財富』,在它們面前,我學會了保持謙卑」。這些原始部族,對於所謂「現代社會」而言,還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各種族群的人往往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他們認為,人類與環境中的一切都是共生共存和相互支撐的關係,事實上,這兩者往往是一件事。他們能教給我們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們跟隨吉米的鏡頭和文字,來看看「正在消失的他們」怎樣生活,又信仰什麼。
《在他們消失以前》,【英】吉米·納爾遜/著 張卉/譯,湖南文藝出版社·博集天卷 2019年3月版辛巴人散居於非洲的辛巴族是一個古老的半遊牧民族,他們居住在樹苗和棕櫚樹葉相捆綁、泥巴和糞便塗抹而成的錐形房屋中。辛巴人處於雙系繼嗣系統中,即每個部落成員都隸屬於兩個氏族之下: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氏族最年長的男人擔任領導者,他的權力象徵是一條特殊的手鍊。他負責管理大家的住所,並確保代表宗教信仰的聖火不滅,還要保證每個村民都遵守古老的傳統習俗和氏族的具體規定。
男性始終生活在父親的氏族中,但不繼承父親的牲畜,而是繼承母親的兄弟的財產。女性在結婚後,搬到丈夫所在的村裡,接受新氏族的規則。辛巴族人,不論男女,都不用遵守一夫一妻制,他們可能會有很多伴侶和孩子。
辛巴人的典型形象是錯綜複雜的髮型、傳統的服飾和個人化的珠寶飾品。已婚婦女會頭戴一頂用山羊皮做的發冠,小女孩則會在額前把頭髮梳成兩條辮子,等到了青春期,會用一種山羊油脂、草藥和代赭石的混合物給頭髮「上蠟」,然後編成一大把小辮子。辛巴的男孩子則會梳一條小馬尾辮,從發頂垂到額頭。
辛巴人信奉一神論和祖先崇拜,他們的神叫「穆庫魯」,是萬物創造者。他們認為,穆庫魯用同一棵樹創造了男人、女人和牲畜,他可以影響地球上的大部分物質,例如土地、水和天氣,但他的力量是有限的,各個部落的祖先也會對世界上的各種活動產生巨大影響。
摩爾西人摩爾西人住在衣索比亞西南部的東非大裂谷中,現存人口有4000人左右。近年來,由於極端嚴重的乾旱氣候以及一些國家公園的建設工程,他們依靠種植、放牧來維續生活的方式面臨嚴峻考驗。
摩爾西人舉世聞名的習俗就是在女性下唇放置陶土唇盤。摩爾西女孩15歲時,嘴唇要被穿破並擴張開來,以留出足夠的空間放進唇盤。這一習俗的出現最早與黑奴貿易有關,當時的摩爾西女人通過這樣的方式降低對奴隸販子的吸引力。到今天,一個女孩的唇盤越大,在出嫁時能夠獲得的彩禮也就越多。
論及婚嫁,摩爾西男子的「跳牛禮」習俗也別具特色。完成「跳牛禮」,是男孩到成年男性的轉變,也只有完成此禮,方能結婚、擁有牲畜、生育後代。所謂「跳牛禮」,需要先將幾頭牛排成一排,每個摩爾西男孩要赤身裸體地在牛背上完成四次乾脆利落的奔跑,且中途不能掉落,這一過程中,部落裡的女孩會用歌舞的方式為男孩加油。
摩爾西人曾經接觸過基督教傳教士,也有受到臨近的穆斯林部落影響,因此,他們的信仰是一神論和萬物有靈論的結合。在信仰當中,他們既相信萬物有靈,又接受穆斯林傳說,相信存在著一種可以借用人類或動物形體施以法力的神怪。
華歐拉尼人華歐拉尼人的家園在厄瓜多的亞馬孫雨林東部,他們於此生活約有10000年,現存人口有2000人。漫長的熱帶雨林生活,讓他們嫻熟掌握關於植物和樹木的知識,哪些植物能用來製毒、製藥甚至致幻,他們都非常清楚。
雖然部落歷史悠久,但直到1956年,華歐拉尼人才與外部世界有了接觸,而在此後的幾十年時間裡,他們的生活方式被強硬改變,大部分人從半狩獵半採集的生活狀態過渡到在森林中固定區域定居的狀態。
神話傳說裡,華歐拉尼人是美洲虎與角雕的後代,所以他們絕不獵殺美洲虎。除此之外,蛇與鹿也有特別的含義,他們認為蛇是一種邪惡力量和兇兆,尤其是蟒蛇。蛇還和死亡相關,他們相信人死之後會走上一條通往來世的路,但這條路由一條大蟒蛇看守,不能逃脫蛇口的人就無法去往亡靈之地,只能重返人間,變成動物。華歐拉尼人不食鹿肉,因為鹿的眼睛十分像人。
捕獵是他們維續日常生活的途徑,傳統上,他們可獵捕的動物十分有限,僅有猴子、鳥類和野豬,他們不會獵殺陸地上的食肉動物和鳥類中的猛禽。同時,由於信奉萬物有靈論,他們相信深林中的動物也有靈魂,因此,捕獵之前需要完成一些複雜的儀式。例如,捕獵所使用的飛鏢要塗上箭毒,還要請薩滿巫師來作法致敬,只有使用經過這一儀式的飛鏢打獵,才不算殺戮,所獲獵物方能被視為來自森林的饋贈。
楚科奇人楚科奇人是一個古老的北極民族,他們自稱為「裡格拉維拉」,意為「真誠的人」。他們生活在俄羅斯東部的楚科奇半島上,活動的地方多是植被稀疏的苔原凍土地帶,冬天氣溫低至-54℃,夏天較為涼爽,平均氣溫為10℃。為了抵禦寒冷,數百年來,楚科奇人都居住在錐形傳統建築中,每一座建築需要80張馴鹿皮製成。
在飲食方面,內陸楚科奇人以鹿肉為生,他們的主食是從鹿身上獲得的各種產品:鹿肉、鹿腦、鹿髓,還有鹿血湯。沿海的楚科奇人以海象、海豹等海中哺乳動物為生。兩類楚科奇人都會食用凍魚,以及一些樹葉和樹根。
楚科奇人最為發達的民間藝術形式是骨器和象牙雕刻,常見的雕刻主題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例如狩獵大會、放牧馴鹿、野生動物等等。在傳統的社群中,只有男性才能掌握這項技藝,女性則擅長縫紉和刺繡。
楚科奇人在放牧馴鹿楚科奇人的信仰與崇拜活動更接近一種薩滿教,他們認為動物、植物、天體、河流、森林和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都有自己的精魂。宗教儀式中,巫師會進入一種迷幻狀態與這些精魂進行交流,成為它們的代言人,來對未來進行預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