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物理學家、科學家法拉第,出生在薩裡都紐因頓的一個貧苦鐵匠家庭,僅僅上過小學,靠自學成為一名著名的科學家。他在1831年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電磁感應學說,才有了我們現在電力的廣泛的應用。但是,在電磁感應學說提出之初,人們看不到它的意義與價值所在,感覺它只是好玩而已,並沒有什麼現實的意義。可是,法拉第不這麼想。
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上,法拉第向朋友們演示了電磁感應現象,告訴人們這個東西能夠產生電。這時,一位貴婦人走了過來,問他:「你這個東西,是能夠產生電,但是有什麼用嗎?」他答道:「夫人,您生孩子有用嗎?新生的嬰兒每天哭鬧,讓人照顧,把人折磨得心力交瘁,這樣的孩子是沒有什麼用,可是養大了就有用了,科學就像新生的嬰兒一樣,等把他養大了會引起世界範圍的革命。」
是的,「科學」真的是需要等待的,科學是孤獨的。科學本身不會產生生產力,它只有和技術完美結合才能成為生產力。科學技術我們常常連在一起說,但是科學和技術是不同的,某項科學成就是在人和社會的需求之前產生,技術是在需求之後產生,這就決定了兩者的內驅力是不同的:技術的內驅力是實實在在的需求,科學的內驅力是喜歡、熱愛。所以,科學不能沾染任何急功近利的目的性,他需要孤獨,需要熱愛,需要純粹,一旦科學的發明和發現在實驗室裡產生了,才會產生千百萬項技術服務於人民大眾,就像電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