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是我國古代文言紀實小說的第一部總集,是由宋人撰寫的。因成書於宋太平年間,又和《太平御覽》同時編纂,故而得名《太平廣記》。唐代小說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收集在此,當然還有一些漢魏六朝時的作品。編輯者共14人。此書在內容上尊重民族的宗教文化;在創作上以虛構或與事實不符為恥,以嚴謹的態度保持著紀實傳統。
《太平廣記》中有諸多篇幅寫禽鳥,如:鸞、鴟鳥、鶴、鵠、鳳凰鳥等。可分類為:仁德、報恩、憐子、愛情等。此文僅為「憐子之鳥」和「愛情之鳥」付筆。
一、拔毛救子之鶴鳥
隋煬帝大業三年,建了一個大型的國家儀仗隊。旗幟上都用羽毛裝飾,因此,江南一帶的鳥羽差不多都被搜光了。
湖州烏程捉鳥人進山捕鳥,他看見一棵幾十米高的大樹上有鶴巢,裡面的大鶴正悉心養育幼鶴呢。樹太高,且樹幹光滑,很難捉鶴拔毛。怎麼辦呢?捉鳥人想出一招:砍樹!捉鳥人一揮斧,樹上的大鶴急了,若樹倒子亡,大勢不可逆轉啊!這人不就是要我的羽毛嗎?情急之下,大鶴毅然用嘴拔下羽毛。那根根帶著血絲的羽毛飄然落下,捉鳥人輕而易舉地得到了他想要的,就此罷手了。
憐子之心,人皆有之。子又如何憐父憐母呢?
二、夫妻殉情之韓朋鳥
韓朋鳥屬野鴨水鳥一類,生活在溪水湖泊之中。這個故事最早出現在《搜神記》。相傳東周戰國時,宋康王的舍人韓朋的妻子非常美麗,宋康王強奪霸佔。韓朋怨憤至極。被囚禁起來的韓朋無法忍受這奇恥大辱,自殺而死。他的妻子得知此事心意已絕。一天,宋康王帶著妻子一同登高臺時,韓朋妻乘其不備,躍身跳下高臺。後來人們發現了她衣袋裡留下的遺書,遺書上說:希望把自己的屍體於丈夫韓朋合葬。康王很是惱怒,他故意將他們倆人的墳墓遙遙相對。安葬的第二天早晨。人們發現兩座墳上分別長出兩棵高大的梓樹。樹幹彎彎曲曲,努力靠近而生。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一對鴛鴦棲息其間,日日交頸悲鳴,悽慘動人。南方人說這是韓朋夫妻倆的靈魂,遂命名為「韓朋鳥」。
這像極了謳歌愛情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但韓朋妻子不畏強權的錚錚傲骨,足以激勵後人,光耀千古!
在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進程中,鳥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和諧。人類常常把自己美好感情寄託於它,鳥成了人類心靈嚮往的歸屬者,精神轉化的敬仰者。
我以「憐子之鳥」與「愛情之鳥」作為切入口學習《太平廣記》是否有避重就輕之嫌呢?在此必須強調《太平廣記》對後世的影響在於:宋代以後的雜劇、宮調等,都是從《太平廣記》中選取題材和轉引,並加以創新創作的。它可以稱之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題母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