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魚啟示:長江白鱘魚2003年以後就沒有目擊記錄了

2020-12-05 1edu

白鱘(又名中華匙吻鱘,Chinese paddlefish)原生於中國長江,可以長到7公尺長,但自從2003年以後就沒有目擊紀錄了。

白鱘長著像劍一般的長喙,這個像吻的構造上長滿了特殊的細胞,可偵測如甲殼動物之類的獵物。白鱘的分布範圍很廣,曾經遍及整個長江流域,甚至還會一路遊到東海。

它已存在至少2億年了,熬過了恐龍大滅絕的年代,但是沒有熬過21世紀。一篇刊登在《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的新研究,斷定這個物種已經滅絕,主要原因是過度捕撈與水壩的興築。

在1970年代,每年平均會撈捕25噸的白鱘。但科學家斷定,真正害死這個物種的其實是水壩,特別是葛洲壩。這個壩蓋在長江主流上,距離大海約1650公裡遠。興建這座水壩的時候並未修築魚梯或洄遊道,硬生生切斷了白鱘返回上遊唯一產卵水域的路。

葛洲壩在1981年完工後,白鱘族群就持續下降。學者估計,白鱘在1993年即已功能性絕滅,也就是說沒有足夠的個體能進行有意義的繁殖。

但當時仍有白鱘的目擊記錄,在一連串失敗的圈養計劃中也捕撈到了幾條個體。2002年曾在南京捉到一條雌魚,科學家也立刻採取緊急措施來保住它的命──但它還是在一個月後死亡。

2003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所的危起偉和同事在宜賓附近意外捕獲的一隻白鱘身上打了追蹤標籤。他們放走了那條魚,想看看它會遊到哪裡去,但沒幾個小時就收不到標籤的訊號了。那是人類看到的最後一隻活的白鱘。

後來,研究團隊沿著長江、在好幾百個地點尋找白鱘。他們運用各式各樣的網子、聲納、電子捕魚設備和其他技術,尋找這個物種,但一無所獲。

相關焦點

  • 長江大保護|長江白鱘滅絕帶來的啟示:抓住剩下的機會很重要
    2019年是《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的實施之年,摸清了長江生態狀況的家底,修復行動陸續開始實施;2020年,將是長江大保護的成效驗收之年。即日起,澎湃新聞將通過一系列報導,用文字、圖片、視頻、360度全景、H5等多種形式,呈現和記錄長江大保護行動中,「人、水、魚、場」等元素發生的轉變。
  • 未尋到白鱘的那次長江調查,還有140種魚類也未發現,白鱘悲劇不是最後一個
    悲劇的主角不只是白鱘,更多長江瀕危魚類正在默默無聞地走向滅絕邊緣。該論文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論文研究小組在2017-2018年對長江流域進行了全面捕撈調查,有140種記錄在案的魚類沒有被發現,白鱘只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例子。他呼籲採取措施,以避免白鱘的悲劇繼續上演。
  • 不止白鱘,長江很多魚都要滅絕了
    有媒體援引專家論文稱,長江裡的「大熊貓」、中國特有的白鱘和人類徹底告別了。雖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尚未官宣白鱘滅絕的消息,但「白鱘滅絕」依然讓很多人感到震驚。作為匙吻鱘科魚類現存的兩個物種之一,白鱘在地球上存在了1億多年,但我們人類40年就讓它滅絕了。
  • 專家:長江裡不為人知瀕臨滅絕的生物還很多 白鱘滅絕只是開頭
    悲劇的主角不只是白鱘,更多長江瀕危魚類正在默默無聞地走向滅絕邊緣。該論文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論文研究小組在2017-2018年對長江流域進行了全面捕撈調查,有140種記錄在案的魚類沒有被發現,白鱘只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例子。
  • 別了,長江白鱘
    人類最後一次見到白鱘,是2003年,跟蹤一條白鱘,希望找到產卵場,開展人工繁殖,但最終跟丟。人工繁殖技術已很成熟,但它未再現身,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2020年到來了,但長江白鱘沒有等到。但危起偉介紹,在1981年至2003年期間,除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曾經在長江口見過批量白鱘幼魚,中國總共只有210次大個體長江白鱘的確切目擊記錄。在危起偉眼裡,白鱘是一種特別可愛、生命力非常頑強的生物。但他第一次和白鱘打照面,見到的就是一具屍體。那是1984年,他大學剛畢業,在湖北宜昌葛洲壩附近,一條撞爛了腦袋的白鱘被漁民打撈上岸。
  • 長江白鱘滅絕了嗎?白鱘魚圖片資料介紹
    在人類生活的越來越好的同時,很遺憾很多野生動物卻因為種種原因消失了,這兩天水產行業的專家們又宣布了一個悲痛的消息——中國長江特有的物種白鱘已經功能性滅絕。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一篇論文宣布,中國特有的物種長江白鱘在2005-2010年時已經功能性滅絕,最近13年來都沒有發現野生白鱘的活動蹤跡了。
  • 在長江流域生活的白鱘已經滅絕,大家怎麼看待白鱘的滅絕?
    長江白鱘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白鱘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種白鱘魚是一種匙吻鱘魚類,已經存在了1億多年,據了解,白鱘魚是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和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是僅存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它們的祖先早在上億年前(白堊紀)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 「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來源:新京報長江白鱘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近日發布研究,估計2005-2010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已滅絕。科研人員2003年以來沒有再發現過白鱘。論文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告訴新京報記者,「這個結論是科學的,不會改變的。」
  • 中國長江白鱘宣布滅絕
    「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白鱘已滅絕!科學家:140種長江魚類三年無法採集到標本
    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說,最後一次見到活體白鱘是2003年,在四川宜賓南溪江段,專家救助一條白鱘後,給其裝上超聲波追蹤器並放流,但是因為水急灘險,半夜時分,追蹤船不慎觸礁,導致跟丟白鱘。
  • 長江又一物種滅絕!全國大小河流都快沒魚了,網友:魚要漲價了?
    2020年1月1號,長江特有物種,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被宣告滅絕! 1999年,白鱘預計不足400尾。 2002年,漁民誤捕了一隻白鱘,被拍了下來,沒想到成為了活體白鱘最後的影像資料。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除長江白鱘滅絕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被評估為「極危」等級(status)。 十年前,2009年,IUCN對長江白鱘物種瀕危等級的評估結果是「極危」。
  • 「最後的長江白鱘」目擊者:準備將人工飼養長江鱘放歸到長江
    「2003年發現的那條長江白鱘是雌性,四五月份就可以交配產卵了,我們很想把它留下來,可惜當時沒有人工飼養的條件。」四川省水產局漁政處處長張志英回憶說,那是他最後一次見到長江白鱘,也是世界上最後一隻被救助的長江白鱘。
  • 科學家證實在2019年滅絕的動物,中國的斑鱉和長江白鱘在列!
    根據《Revelator》報導,科學家公布了證實及確定在2019年滅絕的物種約有20種,其中包括了我國的斑鱉和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的長江白鱘。到1972年,國內再也沒有野生斑鱉的存在。 2019年4月13日,我國唯一的雌性斑鱉在蘇州動物園去世。目前全球僅存的斑鱉只剩下3隻,均為雄性,一隻在蘇州動物園,其他兩隻在越南。沒有了雌性,種族延續的希望只能寄託人類的生物技術了。
  • 長江白鱘滅絕:過度捕撈、棲息環境退化系關鍵原因
    「白鱘」全名長江白鱘,被譽為中國淡水魚之王,體重可達數千斤。「千斤臘子,萬斤象。」 「象」就是白鱘。它與白鱀豚一樣,都是長江的特有物種,都已多年未見。白鱀豚和長江鰣魚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白鱘被宣布滅絕。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警惕人類活動的「雪崩效應」
    ▲圖片來源: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魚類圖集。近日,「長江白鱘沒有進入2020年」登上微博熱搜。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2003年,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十六年來,長江白鱘始終未在漁民和科學家們的苦苦搜尋中現身。
  • 白鱘真的滅絕了嗎?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2020年,我們第一份對野生動物的動容,給了長江白鱘。去年年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在線發表了一篇英文論文——《世界上最大淡水魚之一滅絕:長江生物保護的教訓和啟示》。
  • 長江白鱘滅絕,最後的珍貴視頻曝光
    「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美洲匙吻鱘外形與長江白鱘較為相似。白鱘和長江中華鱘一樣,是距今已有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 長江白鱘的「身世」
    白鱘又稱作中華匙吻鱘、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也是中國特產稀有珍貴動物,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白鱘在學術研究上價值頗高。  白鱘為肉食性的兇猛魚類,以食魚為主,所捕食的魚類隨其棲息地區的情況有所不同,在長江上遊( 重慶 )以食銅魚為主;在長江下遊(安慶、崇明)以食魷魚為主。除魚類外,其胃內含物中常發現有蝦、蟹等動物。
  • 滅絕的長江魚王再現身?重慶有人釣起「長嘴怪魚」,像極白鱘
    相信關心生態的朋友,不久前都關注過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的消息——雖然科研團隊苦苦搜尋數年,然而在長江流域已經發現不了任何野生白鱘的活動蹤跡了,無奈之下,這種在長江裡已經生存了一億多年的古老魚種,被宣告滅絕。 白鱘,最大體長可達7米以上,體重可達6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