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鱘(又名中華匙吻鱘,Chinese paddlefish)原生於中國長江,可以長到7公尺長,但自從2003年以後就沒有目擊紀錄了。
白鱘長著像劍一般的長喙,這個像吻的構造上長滿了特殊的細胞,可偵測如甲殼動物之類的獵物。白鱘的分布範圍很廣,曾經遍及整個長江流域,甚至還會一路遊到東海。
它已存在至少2億年了,熬過了恐龍大滅絕的年代,但是沒有熬過21世紀。一篇刊登在《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的新研究,斷定這個物種已經滅絕,主要原因是過度捕撈與水壩的興築。
在1970年代,每年平均會撈捕25噸的白鱘。但科學家斷定,真正害死這個物種的其實是水壩,特別是葛洲壩。這個壩蓋在長江主流上,距離大海約1650公裡遠。興建這座水壩的時候並未修築魚梯或洄遊道,硬生生切斷了白鱘返回上遊唯一產卵水域的路。
葛洲壩在1981年完工後,白鱘族群就持續下降。學者估計,白鱘在1993年即已功能性絕滅,也就是說沒有足夠的個體能進行有意義的繁殖。
但當時仍有白鱘的目擊記錄,在一連串失敗的圈養計劃中也捕撈到了幾條個體。2002年曾在南京捉到一條雌魚,科學家也立刻採取緊急措施來保住它的命──但它還是在一個月後死亡。
2003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所的危起偉和同事在宜賓附近意外捕獲的一隻白鱘身上打了追蹤標籤。他們放走了那條魚,想看看它會遊到哪裡去,但沒幾個小時就收不到標籤的訊號了。那是人類看到的最後一隻活的白鱘。
後來,研究團隊沿著長江、在好幾百個地點尋找白鱘。他們運用各式各樣的網子、聲納、電子捕魚設備和其他技術,尋找這個物種,但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