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個國家、一個省份的面積在確定以後,沒有政策變化,基本上是不會變的。而我國的江蘇省卻在沒有人為幹預的情況下,面積逐年增加,兩千年內竟然增長了約三萬平方公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面積是從何而來。
江蘇省省會南京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國大陸東部沿海,跨江、濱、海、湖泊眾多,地勢平坦,地貌由平原、水域、低山、丘陵構成,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根據先秦史書尚書禹貢記載,夏朝大禹把天下分為九州,分別是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但江蘇屬於九州和揚州的範疇。在春秋戰國時期,江蘇又被劃分為齊、魯、宋、吳、楚五個國度。
那麼今天我們要說的問題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江蘇與現在相比又有何不同?
據了解江蘇以平原地形為主,平原面積佔全省近九成,面積達八點九七萬平方公裡,居全國各省之首。而江蘇是我國最低的省份,大部分地區都在五十米以下,省內最高的地方是連雲港的雲臺山玉女峰,海拔只有六百二十五米。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局面呢?
是因為江蘇境內大部分都是由河流衝積泥沙形成的,在北宋以前,黃河長期在渤海灣入海,淮河的泥沙不多,因此海岸線變化不大。地圖上有一條名叫範公堤的堤壩,這條堤壩是範仲淹在唐代悍海堰的基礎上修繕完成的。可見蘇州海岸線在長時期內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可自從一一二八年黃河南侵以後的七百餘年,黃河均奪淮入海,大量泥沙開始湧入淮河。
但在最初幾個世紀中,河口延伸並不迅速。直到十六世紀中葉以後,全河奪泗淮入海,也暗含著一些長遠的好處,黃河裹夾的泥沙重新劃定了江蘇的海岸線,尤其是一五七八年,潘季馴治河,大築堤防,堵塞決口,出現了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即今地圖上的淤黃河,一味著採取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針,大量泥沙堆積在河口海岸,不斷向外延伸。從宋建炎二年正式改道到清鹹豐五年銅瓦廂改道黃河在江蘇入海長達七百多年。
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衝出了一個巨大的三角洲,淮河口也向海裡狂飆突進的九十多公裡,蘇北的土地面積也向海裡大大擴充了。僅以鹽城為例,這座城市現在的市區距離海岸線已經有五十公裡之遙,鹽城縣城東門距離黃海不過二裡地,鹽城之名也來自當地百姓賴以為生的曬鹽、煮鹽行業。在黃河改道以後,明朝中期的鹽城已經看不到海了,縣城與海岸距離二十公裡,清乾隆年間的鹽城距離海岸線距離和今天類似,市中心已經不算是濱海。
自黃河銅瓦廂決口,河道回到北方以後,蘇北的海岸線便不再擴張,反而在海水的衝刷下逐漸潰縮,速度快時達到每年六百米。但此時已經到了清末民初,人類對抗自然條件變化的技術手段正在逐漸成熟。
在新中國建立之後,通過蘇北人民的艱苦建設,海堤設施終於完成了對大海侵蝕的抵禦,穩定住了蘇北的海岸線。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岸的淤積程度還要比南岸更高一些。這是因為泥沙比水更重,在受到偏向力的吸引時,受到的影響較小,傾向於留在原地。
而北半球的地轉偏向力是向南指向赤道的泥沙,於是更多的留在了北岸。古長江目的沙洲受物理作用,泥沙附著在沙洲上逐漸擴大了沙洲的面積,最終併入大陸。長江的泥沙用了兩千年的時間,向東創造了三萬平方公裡的陸地,成就了面積足夠龐大的蘇南和蘇中。
滄海桑田,海與路的變化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正是在種種機緣巧合之下,才形成了今天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千百年後,江蘇又會是怎樣的容貌呢?面積還會繼續擴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