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大張建兵團隊:兼具強電學耦合和高效表面鈍化的量子點紅外太陽能電池

2021-01-21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劉思思;通訊作者:張建兵     

通訊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   

論文DOI:10.1002/adfm.202006864      


華中科技大學張建兵團隊開發了一種解決量子點紅外太陽能電池光敏層的JSC與VOC間限制關係的策略,在原位滷素鈍化基礎上於PbSe量子點表面外延一層PbS薄殼,受益於PbS殼的保護和PbSe核的強電子耦合,實現了兼具優異表面缺陷控制和強量子點間耦合的PbSe/PbS核殼量子點薄膜,製得的紅外太陽能電池同時具有高VOC和JSC。隨著cSi太陽能電池接近其S-Q理論效率極限,亟需開發新的策略進一步提高器件的效率。由太陽光譜與cSi光吸收曲線對比可知,由於cSi的間接帶隙~1.1 eV,約20%的太陽光能量被浪費。因此,收集這些低能光子(<1.1 eV)是進一步提升cSi電池效率簡單而有效的方案。理論計算已預測,利用紅外太陽能電池收集太陽光中1100 nm以上的光子,將可額外提供6 %的絕對能量轉換效率。目前的紅外電池主要採用PbS量子點(QDs),其紅外太陽能電池效率已達到1.17 %,且在引入納米結構背反層後其效率進一步增加至1.34 %。但PbS QDs的本徵低電子耦合特性導致其薄膜的載流子傳輸能力較差,不利於載流子抽取而導致器件的短路電流(JSC)較低。PbSe QDs具有更強的量子限域效應和波函數重疊,確保了優異的載流子輸運能力。PbSe QD膜的載流子遷移率可高達24 cm2 V-1 s-1。優異的載流子輸運可促進器件中光生載流子的抽取,實現高JSC。因此,PbSe QDs是解決目前紅外太陽能電池低JSC的關鍵。然而,目前還未見關於窄帶隙PbSe QDs(<1.1 eV)紅外太陽能電池的報導,這可能是由於大尺寸PbSe QDs表面暴露更多高活性的富Se的(100)晶面,導致其表面鈍化工程異常困難。較差的表面鈍化會產生較高的開路電壓(VOC)損失,這也可能是目前寬帶隙PbSe QDs(~1.3 eV)電池性能較差的原因。因此,對於紅外量子點太陽能電池,獲得高效率器件的關鍵是同時實現量子點優異的載流子傳輸和有效的表面鈍化。基於以上問題,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張建兵團隊將陽離子交換與原位滷素鈍化相結合,在PbSe QDs表面外延生長PbS薄殼,獲得了兼具高電子耦合和優異表面鈍化的PbSe/PbS核殼量子點,並實現了高效紅外太陽能電池。帶隙位於~0.95 eV的PbSe/PbS核殼量子點紅外太陽能電池在Si過濾後獲得了更高的VOC (0.347 V),是PbSe QDs器件的1.46倍。此外,由於PbSe QDs核的強電學耦合特性確保了有效的載流子輸運,PbSe/PbS QDs器件比目前報導的PbS QDs器件表現出更高的紅外JSC (6.38 mA cm-2)。最終,在未引入光學結構的情況下實現了高達1.24%的Si過濾後的紅外效率,這是首次實現PbSe QD基太陽能電池效率高於PbS QD基器件,展示出PbSe/PbS QDs在紅外光電器件中巨大的應用潛力。PbSe/PbS QDs由改進的陽離子交換方法可控合成。具體來說,利用CdSe QDs通過陽離子交換生長PbSe QDs,隨後滴加ZnS QDs實現PbS外殼的生長,獲得激子吸收峰位於~1250 nm的PbSe/PbS QDs。由於高的晶格匹配,外延生長的PbS殼在配體交換過程中可有效保護PbSe核心不被侵蝕(圖1)。此外,獲得的核殼量子點在PbS殼生長過程中可進一步的被氯鈍化,增強保護作用。因此,PbSe/PbS QD結合了PbSe QDs(強耦合)和PbS QDs(優異表面鈍化)的優點,有望使器件同時具有高JSC和VOC。▲Figure 1. (a) The match between AM1.5G spectrum (blue line) and th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cSi solar cell (dash area). (b) The PbS shell protects PbSe QDs during the ligand exchange. The surface of PbSe QDs are not robust enough and might suffer from etching and poor passivation in the ligand exchange, resulting in a relatively high VOC deficit. The introduction of PbS shell protects PbSe QDs, providing excellent trap-state control due to the better air-stability and ligand exchange engineering of PbS QDs.
為研究殼厚對PbSe QDs的保護效果,我們首先合成了包覆不同厚度PbS殼的PbSe/PbS QDs,最終獲得的QD第一激子吸收峰均位於~1250 nm(圖2)。元素分析證實S和Se元素同時存在於PbSe/PbS QDs中,而在PbSe中僅存在Se元素。此外,隨著PbS殼厚的增加,寬帶隙殼的載流子限制效應使得量子點的PLQY由13.5%單調增加至16.7%。因此,PbS薄殼有效保護了PbSe核心,降低了量子點的表面缺陷。▲Figure 2. PbSe/PbS core/shell QDs with various PbS shell thickness (PbSe core size). (a) Absorption spectra of PbSe core in solutions. (b) the absorption and PL spectra of corresponding PbSe/PbS core/shell QDs in solutions. (c) XPS spectra of Se 3d and S 2p for PbSe and PbSe-1088/PbS QD samples before ligand exchange. (d) PLQYs of PbSe and PbSe/PbS core/shell QDs in solutions.
在製備光敏層前,先採用液相配體交換方式將量子點表面油酸長鏈換為滷素配體。配體交換後,不同PbS殼厚的PbSe/PbS QDs呈現出良好的激子限域效應,表明配體交換過程中未出現大量的團聚(圖3)。進一步,由於PbS薄殼的保護,交換後的PbSe/PbS QDs仍比單一的PbSe QDs具有更高的PLQY。PbS殼一方面降低PbSe核的表面缺陷,同時更厚的PbS殼引起更強的載流子局域化,導致更強的輻射複合,因此PbSe/PbS QDs也表現出更強的PLQY和PL峰。不同量子點膜的PL decay表徵及擬合結果表明:隨著PbS殼厚增加,與激子分離相關的τPL, fast分量也逐漸增加,說明PbS殼會引起一定程度的量子點間耦合限制。而與量子點表面缺陷相關的τPL, slow也由~4.06 ns(PbSe QDs)增加至~84.9 ns(PbSe-970/PbS),進一步證實PbS殼引入使得PbSe表面缺陷顯著降低。▲Figure 3. The impact of PbS shell on the surface passivation during the ligand exchange. (a) PL spectra and b) PLQYs of PbSe and PbSe/PbS QDs in solutions after ligand exchange. (c) PL spectra of PbSe and PbSe/PbS QD solids (the sharp decline in the long-wavelength side is attributed to the detection limit of the spectrometer). (d) PL decay of PbSe and PbSe/PbS QD solids. (e) Fast and (f) slow components of the PL decay of PbSe and PbSe/PbS QD solids.
除了表面缺陷,載流子傳輸也是決定光電子器件性能的關鍵。為進一步評估PbS殼對量子點膜中顆粒間耦合的影響,我們採用時間分辨的THZ光譜分析了光生載流子的局域化動力學(圖4)。量子點膜中,越強的點間耦合會因更大的波函數耦合而產生更大的載流子離域,導致更大的THZ動力學振幅。通過對比(圖4a)可知,隨PbS殼厚增加,點間耦合略微降低。而與PbS QD膜對比,由於受到更強的限域效應,PbSe QDs中的激子波函數有很大一部分延伸到納米晶表面之外,因此PbS QD膜比PbSe QD膜表現出更小的點間耦合。此外,THz動力學的衰減反映了光電導率的下降,這與載流子遷移率和載流子濃度相關。歸一化的THz動力學(圖4b)表明,THz動力學衰減隨著PbS殼層厚度的增加而增強。由於這些測量是在相同的泵浦條件下進行的,故QD膜具有相同的光載流子濃度。因此,太赫茲衰變歸因於載流子局域動力學的不同,即較厚的PbS殼層使光載流子更快地進入局域態。由於離域載流子比局域載流子具有更大的流動性,較厚的PbS殼層將增強局域化率,可能會抑制點間電荷傳輸。因此,與原始PbSe QD相比,PbS外殼減少了點間耦合,而PbS QD膜的耦合最弱。▲Figure 4. The impact of PbS shell thickness on the electronic coupling in QD solids. The comparison of the (a) THz kinetics and (b) normalized ones for the indicated samples. The vertical axis represents the relative THz electric field change, and the horizontal axes indicates the delay between the near-IR (800 nm) pump and THz probe, which is split into two parts, -1-5 ps and 5-120 ps, in linear and logarithmic scale, respectively. The amplitude of THz kinetics represents the ratio of the photoinduced change of the THz electric field to the reference THz electric field.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我們將PbSe/PbS QDs應用於ITO/ZnO/光敏層/PbS-EDT/Au結構的光伏器件中收集低能光子(圖5)。由於PbS殼的引入有效保護了PbSe核心,顯著減少量子點表面缺陷態,使得器件的紅外VOC增加至0.347 V,與純PbSe QD基器件(0.237 V)相比提高了46.4%。同時,當PbS殼厚合適時,PbSe本身的強點間耦合仍得到保留,因此PbSe-1088/PbS QD基器件也表現出高的紅外JSC(6.38 mA/cm2)。由於同時獲得的高紅外VOC和JSC, PbSe/PbS QD基器件的紅外PCE達到1.24%,此效率與目前報導的PbS QD基紅外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相當。▲Figure 5. The IR Photovoltaic device architecture and performance under the 1100 nm-filtered solar illumination. (a)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IR solar cell structure. (b) Cross-sectional SEM image of an IR PbSe/PbS QD device. The 1100 nm-filtered (c) J-V curves, (d) VOC and JSC, and (e) PCE of the pristine PbSe and PbSe/PbS core/shell IR QD solar cells. (f) EQE curves of the pristine PbSe and PbSe-1088/PbS QD devices.
綜上所述,我們報導了一種製備高性能紅外太陽能電池(>1100 nm)的有效策略,即通過在PbSe QDs表面外延生長一薄層PbS殼並結合原位滷化物鈍化,同時實現了強電子耦合和優異的表面缺陷控制。由穩態和瞬態PL表徵可知,PbS殼層的保護效果取決於其厚度,即PbS殼層越厚,QD表面的陷阱態越少。同時,時間分辨的太赫茲光譜證實了量子點間耦合與PbS殼厚的依賴關係。因此,在最佳的PbS殼厚(PbSe-1088/PbS QD)時,基於PbSe/PbS QD的器件可同時獲得高的VOC和JSC。PbSe-1088/PbS QD太陽電池在1100 nm濾光後的紅外PCE高達1.24%。與原始PbSe QD器件相比,基於PbSe/PbS QD器件性能的顯著提升是由於PbS外殼引起的有效缺陷控制,使得VOC顯著提高。與PbS QD太陽能電池相比,由於PbSe QD膜中更強的點間耦合,PbSe/PbS QD器件顯示更高的JSC。因此,目前的策略使得PbSe/PbS QD光敏薄膜能同時具有優秀的表面缺陷鈍化和電荷傳輸,展現出實現Si過濾後器件效率提升至6%理論極限的潛力。https://doi.org/10.1002/adfm.202006864張建兵團隊長期致力於硫化鉛(PbS)和硒化鉛(PbSe)紅外量子點的合成和光電子器件研究,近兩年團隊取得了系列進展。1)發展了從ZnS納米棒通過陽離子交換合成高度單分散、原位滷素鈍化的PbS量子點的方法。該方法可獲得文獻報導的尺寸分布最窄的PbS量子點,而且其尺寸可在較寬範圍調控(Adv. Funct. Mater. 2020, 30, 1907379)。▲Figure 6. PbS QDs synthesized from ZnS NRs. a) A series of absorption spectra, typical low b) and high c) resolution TEM images.
2)通過生長動力學控制,將PbS量子點的合成從單分散、尺寸控制的基本水平提高到晶面控制的新高度。基於晶面控制,抑制了小尺寸PbS QDs中(100)晶面的生長,獲得幾乎只有(111)面的正八面體PbS量子點,從而從源頭上抑制了PbS量子點的缺陷(Adv. Funct. Mater. 2020, 30, 2000594)。▲Figure 7. Controlling the terminating facets of PbS QDs via a balance of the growth regimes between kinetic (top) and thermodynamic growth conditions (bottom). The black and yellow spheres represent Pb and S atoms, respectively.
基於這些高品質的量子點,張建兵團隊穩步提升了量子點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如圖8所示。▲圖8. 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張建兵團隊在量子點太陽能電池方向取得的研究進展。
更多科研作圖、軟體使用、表徵分析、SCI 寫作、名師介紹等乾貨知識請進入研之成理後臺自主查詢。 科研繪圖交流群,請添加微信:17857127498寫作/表徵交流群,請添加微信:xueshan199  

相關焦點

  • 再提高鈣鈦礦和矽電池轉換效率!華中科技大學給出新方案!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線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光電信息學院張建兵副教授團隊題為「Cation-Exchange Synthesis of Highly Monodisperse PbS Quantum Dots from ZnS Nanorods for Efficient
  • AEnM:高效穩定的硫化鉛量子點墨水用於近紅外太陽能電池
    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每年從太陽輻射到地球的能量遠遠大於人類每年能源消耗的總量。因此,太陽能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一種能源形式之一,同時,通過光伏太陽能電池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是解決能源短缺的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
  • :高效硒化鉛量子點太陽能電池——基於鈣鈦礦納米晶體的...
    :高效硒化鉛量子點太陽能電池——基於鈣鈦礦納米晶體的離子交換鈍化法 【引言】膠體量子點擁有帶寬可調節、造價低廉等優勢,被認為是一種應用前景廣闊的太陽能電池材料,其中硒化鉛(PbSe)量子點以多重激子效應和高效載流子遷移為著稱。
  • 共軛小分子「電荷驅動器」助力高效鈣鈦礦量子點太陽能電池
    共軛小分子「電荷驅動器」助力高效鈣鈦礦量子點太陽能電池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與傳統硫族量子點材料相比,滷素鈣鈦礦量子點材料由於其優越的光電性質,近年來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但是由於其量子限域效應導致其電荷分離效率較低,從而限制了其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近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楊陽(點擊查看介紹)團隊通過引入共軛小分子來提供額外的電荷分離驅動力,從而減少載流子複合以實現高效率的鈣鈦礦量子點太陽能電池。在傳統量子點電池領域中,提高電荷分離的策略主要有:設計合理的核殼結構、表面配體的處理、器件結構的合理設計等。
  • 蘇州大學:一種高效率鈣鈦礦量子點太陽能電池!
    本文研究開發了一種共軛聚合物-量子點雜化本體異質結層,在優化薄膜表面形貌,改善活性層與傳輸層之間的接觸,以及將表面轉變為疏水層方面起重要作用,製備的鈣鈦礦量子點太陽能電池效率處於報導的前列。鈣鈦礦量子點太陽能電池因其光譜帶隙可調性,靈活的組分控制,晶體應變等眾多優點而受到廣泛關注,且能提供探索薄膜太陽能電池中不易實現的一些概念的機會,比如說量子限域,多樣化加工及器件結構,對於量子點活性層來說,常用的有機空穴傳輸層可以對量子點層表面進行合理鈍化,但由於能級順差較大,在溶液製備法中,量子點層和傳輸層對於電荷提取並不理想,尋找一種合適而又簡單的方法來調整兩者對接口以改善電荷收集效率是進一步提高電池效率的有效方法
  • 有機-無機混合鈍化策略使鈣鈦礦量子點LED的EQE高達16.48%
    具有高PLQY和窄發射峰的鈣鈦礦量子點有望為下一代柔性器件和高清顯示的材料。但是,由於量子點表面和有機配體之間的動態特性以及由於長烴有機配體作為高度絕緣的屏障而導致的電傳輸效率低,導致PLQY低,從而影響器件性能。
  • 列數各類高效晶矽太陽能電池
    晶矽電池在過去20年裡有了很大發展,許多新技術的採用和引入使太陽電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在早期的矽電池研究中,人們探索各種各樣的電池結構和技術來改進電池性能,如背表面場,淺結,絨面,氧化膜鈍化,Ti/Pd金屬化電極和減反射膜等。後來的高效電池是在這些早期實驗和理論基礎上的發展起來的。
  • 上科大陳剛課題組《AFM》: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界面調控重要進展
    近日,上科大物質學院陳剛課題組在無甲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界面調控和機理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進展。他們通過使用烷基胺鹽對三維鈣鈦礦薄膜表面進行後處理,獲得高效率、高穩定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同時利用同步輻射掠入射X射線衍射技術深入研究表面後處理形成界面層的成分和結構,進一步研究界面調控與器件性能之間的相互聯繫。
  • Solar RRL: 無機界面材料的有機鈍化-助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十年前橫空出世,短短數年效率已經接近晶矽電池,穩定性也有巨大提升,被視為下一代最有潛力的太陽能電池技術。 界面工程對於實現高效率和高穩定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十分重要,香港理工大學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李剛教授課題組最近針對這一問題,引入了一種新的界面工程方法:即用 聚(環氧乙烷)(PEO)修飾二氧化錫SnO2量子點(QD)薄膜,用來提高電子的傳輸。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圖鑑——2018年度ESI高被引論文中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匯總
    吉林大學楊柏教授課題組利用聚噻吩(P3HT)作為空穴傳輸層,有效鈍化鈣鈦礦材料表面的缺陷,得到1.32V的最高Voc,其能量損失僅為0.5eV,是當時所有無機鈣鈦礦電池的最低能量損失;高達12.02%的器件效率也是當時無機鈣鈦礦電池的最高效率。除此之外,鈍化後的電池穩定性顯著提升:經過1000小時老化實驗後,器件效率仍保留最初效率的90%。
  • 科學家製造出兼具電學光學高性能的光子晶體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4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了一種新方法,改變了半導體的三維結構,使其在保持電學特性的同時擁有了新的光學性質,並據此研製出了首塊光學電學性能都很活躍的新型光子晶體,為以後研製出新式太陽能電池、雷射器、超材料等打開了大門。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學》雜誌上。
  • TopCon電池知識大全 -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隧穿氧化層鈍化金屬接觸結構由一層超薄的隧穿氧化層和摻雜多晶矽層組成,可以顯著降低金屬接觸區域的複合,同時兼具良好的接觸性能,可以極大地提升太陽能電池的效率。隨著市場對高效電池和高功率組件的需求急劇增加,降低金屬-半導體接觸區域的複合顯得尤為重要。
  • 晶矽電池表面鈍化技術研究進展
    而電池表面的鈍化對轉換效率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太陽能電池的生產過程中,基體矽片的成本佔整個生產成本的比例最高,為降低生產成本,儘快實現光伏電價「平價上網」,提高市場競爭力,矽片薄化是必然的趨勢,隨之產生的問題就是電池表面複合嚴重。這就為太陽能電池表面鈍化技術提出了挑戰,為了在矽片薄化的過程中仍然保持電池的高轉化效率,對晶體矽太陽電池表面鈍化技術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 你不知道的鈍化接觸太陽能電池
    >  圖1,太陽能電池表面鈍化結構的演進  鈍化的「史前時代」  在90年代之前晶矽電池商業化生產的早期,太陽能電池製造商已經開始採用絲網印刷技術,但與我們如今使用的又有所不同。氮化矽除了可以飽和表面懸掛鍵,降低界面態外,還通過自身的正電荷,減少正面n型矽中的少子濃度,從而降低表面複合速率。SiNx中攜帶的氫可以在燒結的過程中擴散到矽片中,對發射極和矽片的內部晶體缺陷進行鈍化,這對品質較低的多晶矽片尤其有效,大幅提高了當時太陽能電池的效率。
  • 上海科大陳剛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界面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陳剛課題組在無甲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界面調控和機理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進展。他們通過使用烷基胺鹽對三維鈣鈦礦薄膜表面進行後處理,獲得高效率、高穩定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同時利用同步輻射掠入射X射線衍射技術深入研究表面後處理形成界面層的成分和結構,進一步研究界面調控與器件性能之間的相互聯繫。
  • 詳解晶矽太陽能電池表面鈍化技術的演進與展望(2)
    晶矽太陽能電池的表面鈍化一直是設計和優化的重中之重。從早期的僅有背電場鈍化,到正面氮化矽鈍化,再到背面引入諸如氧化矽、氧化鋁、氮化矽等介質層的鈍化局部開孔接觸的PERC/PERL設計。這種通過外加材料和結構彎曲能帶,而非電池吸收層本身摻雜,來實現對載流子選擇性通過的表面接觸設計,我們稱為選擇性接觸(Selective Contact)電池,而這一設計與我們傳統認識中的通過擴散得到PN結的電池有根本的不同。  雖然我們現在常見的電池有高溫擴散得到的PN結,而PN結的內建電場被認為是分離光生載流子並讓太陽能電池發電的動力。而其實太陽能電池並不一定必須要有明確的PN結。
  • :基於鈣鈦礦納米晶體的離子交換鈍化法
    :基於鈣鈦礦納米晶體的離子交換鈍化法   【引言】  膠體量子點擁有帶寬可調節、造價低廉等優勢,被認為是一種應用前景廣闊的太陽能電池材料,其中硒化鉛(PbSe)量子點以多重激子效應和高效載流子遷移為著稱。然而,硒化鉛量子點在空氣中非常容易氧化,這導致其表面具有較多缺陷,從而限制了對應的太陽能電池的開路電壓和填充因子,阻礙了其光電轉發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 新型太陽能電池設計與構造 | 《科學通報》專題
    傳統的高效矽太陽能電池由於矽材料純化與器件製備過程複雜,雖然已經發展了數十年,價格仍然非常昂貴,大大限制了其商業化進程。而其他化合物半導體(碲化鎘、銅銦鎵硒等)等第二代太陽能電池及其薄膜化技術的發展,有效降低了電池的綜合成本。隨著更加高效低成本的第三代新型太陽能電池的興起,太陽能電池正迎來它的黃金髮展契機,在解決全球能源危機方面也必將展示重要的應用前景。
  • 高效光伏驅動綠色發展 | 正泰PERC太陽能電池技術入選國家發改委...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發布的《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名單》公示期結束,正泰新能源「太陽能PERC+ P型單晶電池技術」入選,成為光伏行業少數入選的技術之一,代表了PERC太陽能電池量產的先進水平。12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率專家團隊赴正泰海寧工廠參觀調研PERC電池車間及實驗室,現場給予充分肯定。
  • AEnM:多齒配體鈍化實現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自2009年首次報導以來,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從最初的3.8%迅速提升到25.2%。鈣鈦礦薄膜質量是影響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溶液法製備鈣鈦礦薄膜包含高溫退火工藝。在高溫退火過程中,鈣鈦礦組分之一的低沸點有機鹽容易降解,導致鈣鈦礦薄膜表面形成滷素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