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保羅·埃爾德什|forrester|basic|張西寧|特徵向量|陶哲軒...

2021-01-09 騰訊網

前幾日,有外媒報導稱三位物理學家發現一個「新」公式,去請教陶哲軒並得到了認可,文章稱這一公式有重大意義。之後,這個「新」公式引發了一場學術「大烏龍」。

圖 | 從左至右分別是:張西寧、Peter B.Denton、Stephen J. Parke,他們站在自己發現的公式前面(來源:Quanta Magazine)

兩個月前,三位物理學家 Peter B.Denton、Stephen J. Parke 和張西寧在研究中微子的時候發現了這個數學等式。如果這個公式是正確的話,則會在線性代數中一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對象之間建立意想不到的聯繫。他們不相信自己會找到這種基礎數學的新發現,但是他們在任何書籍或者論文中都找不到相關的公式。

於是,他們想到向陶哲軒求助。

陶哲軒是一位知名華裔數學家,1975 年生於澳大利亞。他從小天資過人,16 歲大學畢業、17 歲碩士畢業、21 歲博士畢業、24 歲當選 UCLA 數學系終身教授;28 歲憑藉對分析學的貢獻獲得克雷研究獎,當中包括掛谷猜想(Kakeya conjecture)和 wave map;31 歲獲菲爾茲獎和 SASTRA 拉馬努金獎;39 歲榮獲數學突破獎,得到獎金 300 萬美元;2015 年,他宣布證明了保羅·埃爾德什的埃爾德什差異問題,這個問題已經困擾學術界八十多年。

儘管陶哲軒不喜歡收到來路不明的手稿和郵件,他在個人主頁上強調了這一點。但這沒有阻止被問題所困的三位物理學家,他們還是給陶哲軒發送郵件請教。

結果,陶哲軒不到兩個小時就回復了郵件,他看到公式之後發現,這個正確的公式竟然沒有出現在教科書裡,他覺得「不可思議」。

一周半後,他與三位物理學家合著了一篇論文論證該公式,該論文被發表在預印本網站 arXiv 上。同時正在被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審查。

圖 | 陶哲軒與三位物理學家合著論文發表在預印本網站 arXiv 上(來源:arXiv.com)

這個公式是一個再基礎不過的數學求解公式。原來的求解方式是先計算特徵多項式,然後求解特徵值,之後再求解齊次線性方程組,得出特徵向量。而三位物理學家在研究中微子振蕩時發現,中微子的電子、μ子,τ子三種類型相當於空間中三個向量之間的變換。那麼特徵向量和特徵值之間的幾何本質也有可能存在普遍的規律。於是「新」公式就誕生了,只需要知道特徵值,列一個簡單的方程式就能得到特徵向量。

專家說,很多問題都涉及到計算特徵向量和特徵值,因此這一公式的發現可能會催生更多的應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約翰·比科姆說:「誰知道它將會打開哪一扇新的大門。」

圖 | Quanta Magazine 稱之為「中微子帶來的基礎數學中的意外發現」(來源:Quanta Magazine)

11 月 13 日,Quanta Magazine 對這一發現進行報導,稱之為「中微子帶來的基礎數學中的意外發現」。沒多久,精神病學博士後研究員 Manjari Narayan 在社交媒體上指出這個公式此前已經被發現,陸續有一些專業人士也發現了類似的公式,有網友翻出了 1968 年發表在《線性代數及其應用》上的文章,其中也介紹了這個公式。Quanta Magazine 於 11 月 14 日在文章結尾進行了修改並添加了說明,這一公式並不是首創。

在 Quanta Magazine 修改版的文章中提到,墨爾本大學的數學研究生張繼元和他的導師 Peter Forrester 教授指出,在陶哲軒和物理學家的論文之前,即今年 5 月,他們曾合著了一篇論文,其中提到了一個類似的公式。這個公式與陶哲軒和物理學家的公式「完全相同」。

Forrester 解釋說,這個公式第一次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Yuliy Baryshnikov 教授 2001 年的一篇論文中,Forrester 說,這些數學家並沒有把恆等式中的對象描述成特徵向量,而是作為計算在他們的問題中出現的某些小矩陣的特徵值的術語。

國內一些網絡媒體在 15 日左右發表了轉載報導。這些媒體評論這一公式「顛覆了數學常識,或將顛覆線代教科書」,文章認為該公式可能會對機器學習領域、數據降維、人臉識別等等方面產生影響。但在轉載過程中,他們遺漏了文末的補充說明,從而漏掉了這個公式其實早已存在,只是被埋沒在眾多公式中這個事實。

圖 | 哆嗒數學網發布文章稱,陶哲軒的線性代數的「新」公式並沒顛覆任何東西(來源:哆嗒數學網)

哆嗒數學網率先在 11 月 16 日發布文章《陶哲軒的線性代數的「新」公式並沒顛覆任何東西》,指出了該公式出現在多本教材中。而且,張西寧已經在朋友圈表示這個公式非首創。「數學是經常誕生神奇的地方,但這個公式不是!」這篇文章的結尾總結道。

哆嗒數學網是一個成立於 2013 年的數學網上社區,集中了一些國內外一流學校數學系的教授和學生,以及一些數學發燒友。

就此,這場關於原創、首創和顛覆的「大烏龍」才結束。

圖 | 1892 年 10 月 23 日發行的德國幽默雜誌 FliegendeBlätter 刊登了這幅圖畫,標題是「最像哪種動物?」下方寫到「兔子和鴨子」(來源:Wikipedia)

陶哲軒後來也稱這些公式「幾乎一模一樣」,就像鴨兔錯覺一樣。一個數學恆等式可以用很多不同的等式來表示,就會出現很多等價版本。「有些人只找到了兔子,有些人只找到了鴨子,」他說。在 15 日,陶哲軒發了博客,承認這些等式都是一樣的。

「數學中有很多同時的發現」,他對 Quanta Magazine 說,「不知為何,(這些)結果似乎還在流傳中。人們只是剛剛開始尋找正確的方向。」

另一位物理學家 Peter B.Denton 則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道,現有公式「接近我們的結果,但並不是最終的呈現,鑑於特徵向量在許多應用中的重要性,我們仍然認為我們的結果有足夠的獨特性稱之為『新』的。」

「這個可以說是原創,但不是首創。畢竟他們也沒參考其他人的結果,是自己發現的,只是別人已經發現過了他們不知道而已」,一位國內高校博士生向 DeepTech 表示,「不過作為科研工作者,沒有先查相關文獻,這就有點不可思議。還好是在預印本上,要是正式刊登了論文,就麻煩比較大了。」

-End-

參考: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neutrinos-lead-to-unexpected-discovery-in-basic-math-20191113/

相關焦點

  • 學術翻車,數學天才陶哲軒與物理學家合力證明了一個已存在的公式
    他們不相信自己會找到這種基礎數學的新發現,但是他們在任何書籍或者論文中都找不到相關的公式。這幾位物理學家發現的新公式是關於求解特徵向量的。沒錯,就是這個再普通不過的基礎數學求解公式。按照傳統解法:計算特徵多項式→求解特徵值→求解齊次線性方程組,得出特徵向量。
  • 【特徵向量新解法】數學天才陶哲軒和三位物理學家的新發現
    特徵向量和特徵值的幾何本質,其實就是:空間矢量的旋轉和縮放。線性變換 A 對於特徵空間只起到「擴張(或者壓縮)」的作用(擴張後還是同樣的特徵空間)求解特徵向量計算特徵多項式→求解特徵值→求解齊次線性方程組,得出特徵向量。
  • 「特徵向量新公式」不能改變數學,但也許能改變你的解題方法
    關注 哆嗒數學網 每天獲得更多數學趣文不得不說最近關於「陶哲軒的線性代數新公式」成為數學圈內最熱的話題,從開始的驚詫到後面八卦娛樂,讓不少人充滿了歡樂。我們哆嗒數學網也發了文章,說明論文中的所謂的「新公式」並非首發。
  • 51年被發現9次,陶哲軒證明的公式成了重複造輪子?並沒這麼簡單
    就在近期,天才數學家陶哲軒也經歷了類似事件。今年8月,3位物理學家與陶哲軒共同在Arxiv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從一個矩陣和子矩陣的特徵值求出特徵向量。他認為,該公式並不能給出特徵向量各個分量的確切值,只能求出範數的平方,我們仍然不能知道分量的正負號。那麼,直接說從特徵值求出特徵向量,是否有誇大的嫌疑?對此,陶哲軒表示,標題確實是一個過分的簡化(oversimplification)。
  • 與陶哲軒「共舞」的一個周末
    早晨5點,我已在起點機場候機,便習慣性地打開了微信,朋友圈裡有人轉發的一篇名為《3個搞物理的顛覆了數學常識,數學天才陶哲軒:我開始壓根不相信》的文章跳進了我的眼框。文章講的是今年夏季發生的一件事。
  • 與陶哲軒「共舞」的一個周末 | 數學家發現紀實
    十天後,他們四人就合寫了一篇不到三頁的論文,題目是Eigenvectors from Eigenvalues(來自特徵值的特徵向量),其中的主要結果就是這三位物理學家發現的那個公式,還用了兩種方法證明之。
  • 2018考研數學線代特徵值特徵向量
    考研數學:考研數學複習先了解考察特點,命題趨勢,再對症下藥的複習,這樣才能提升效率。本文為廣大考生整理2018考研數學線代特徵值特徵向量,更多考研數學怎麼複習、考研數學題型、考研數學大綱、考數學試題等備考資料,歡迎訪問北京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 三位物理學家與陶哲軒證明的驚天定理,原來早在教科書裡?
    BDTC大會官網:https://t.csdnimg.cn/q4TY作者 | 馬超來源 | CSDN博客陶哲軒菲爾茲獎得主,著名華裔數學家,號稱地表最強大腦的擁有者,近日他與三位物理學家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發現了特徵值與特徵向量之間的全新關係
  • 2013考研數學衝刺複習:矩陣的特徵值與特徵向量講解
    矩陣的特徵值與特徵向量問題是考研數學中一常考點,然而在最後衝刺這一階段,同學們在做真題和模擬題《考研數學絕對考場最後八套題》時對這一考點還存在一些疑惑,對此,文都考研數學的輔導老師特撰此文講解矩陣的特徵值與特徵向量問題,助同學們考研成功。
  • 2015考研數學大綱解析:特徵值和特徵向量學習方法指導
    2014年9月13日,2015考研數學大綱已經發布。正如所料,與2014相比,2015年考研數學考試大綱考試內容沒有實質性變化。當然,特徵值和特徵向量部分也沒有發生變化。下面我以特徵值和特徵向量為例,深度解析考研數學大綱,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 陶哲軒:被數學照亮的精靈
    「我不認為聰明程度是在數學領域取得成功的最決定性因素……在數學研究中極具天賦並不是必需的,但是你需要耐心和成熟。」在採訪中,陶哲軒說,「事實上,問題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但你得學著適應它。」 陶哲軒14歲時正式進入他中學時去聽課的弗林德斯大學,16歲獲得該校榮譽理科學位,僅一年後就取得了碩士學位。
  • 線性代數的本質:特徵向量與特徵值
    在這個變換過程中,很多向量都離開了其原本所張成的空間,即所在的直線,但也有一些向量在變換後,仍恰好落在原來的直線上:更特別的,有時候一個矩陣只有一個特徵值,但是其對應的特徵向量分布在不同的直線上,如下面的矩陣將空間中所有的向量都拉伸了兩倍,它只有一個特徵值2,但是所有的向量都是其特徵向量:
  • 矩陣的重要特性:特徵向量
    來源:無名黑洞的CSDN博客矩陣是個非常抽象的數學概念,很多人到了這裡往往望而生畏。
  • 2020考研數學線性代數重點內容與常見題型:特徵值與特徵向量
    2020考研已經進入暑期尾聲,暑期考研複習對於整個考研複習階段來說非常關鍵,關於考研數學大家複習的怎麼樣了?在考研數學中,線性代數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學科,下面就大家整理了線性代數重點內容與常見題型,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複習!  特徵值、特徵向量是線性代數的重點內容,是考研的重點之一,題多分值大。
  • 矩陣:特徵向量(Eigenvector)
    凡是能被A拉長(縮短)的向量稱為A的特徵向量(Eigenvector);拉長(縮短)量就為這個特徵向量對應的特徵值(Eigenvalue)。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說的特徵向量是一類向量,因為任意一個特徵向量隨便乘以一個標量結果肯定也滿足以上方程,當然這兩個向量都可以看成是同一個特徵向量,而且它們也都對應同一個特徵值。
  • 數學書籍-陶哲軒教你學數學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本有助於提升數學思維的書,由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所著的《陶哲軒教你學數學》。
  • 數學學習如此容易:用Python計算特徵值和特徵向量
    NumPy(Numerical Python) 是 Python 語言的一個擴展程序庫,支持大量的維度數組與矩陣運算,此外也針對數組運算提供大量的數學函數庫。,那麼這樣的數λ稱為矩陣A特徵值,非零向量x稱為A的對應於特徵值λ的特徵向量。
  • 陶哲軒:一個華裔數學天才的傳奇
    梁蕙蘭是物理和數學專業的高才生,曾做過中學數學教師。1972年,夫婦倆從香港移民到了澳大利亞。  陶哲軒兩歲的時候,父母就發現這個孩子對數字非常著迷,還試圖教別的孩子用數字積木進行計算。  3歲半時,早慧的陶哲軒被父母送進一所私立小學。
  • 還記得神童陶哲軒嗎?8歲高考760分,智商超愛因斯坦,如今怎樣?
    三歲半的時候,父母將他送入小學學習,但是陶哲軒尚不懂得如何與大他兩歲的其他孩子相處,試讀了幾星期後,父母考慮再三將他接回,繼續在幼兒園學習。  陶哲軒的父母是明智的,嬌嫩的幼苗需要有人保護他,陶哲軒雖然展現出了數學上的天分,但是心智還不成熟,在他就讀幼兒園期間,由母親在家中替他輔導,自學完成了所有小學數學課程。
  • 陶哲軒獲數學突破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