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向量新解法】數學天才陶哲軒和三位物理學家的新發現

2021-03-01 數學算法俱樂部

A為n階矩陣,若數λ和n維非0列向量x滿足Ax=λx,那麼數λ稱為A的特徵值,x稱為A的對應於特徵值λ的特徵向量。

它的物理意義是:

一個矩陣A乘以一個向量x,

就相當於做了一個線性變換λx。

方向仍然保持不變,

只是拉伸或者壓縮一定倍數λ。

特徵向量和特徵值的幾何本質,其實就是:

空間矢量的旋轉和縮放

線性變換 A 對於特徵空間只起到「擴張(或者壓縮)」的作用(擴張後還是同樣的特徵空間)

求解特徵向量計算特徵多項式→求解特徵值→求解齊次線性方程組,得出特徵向量。沒錯,就是這個再普通不過的基礎數學求解公式。這也是教科書裡面求特徵值的方法!然而,三位物理學家PeterDenton、StephenParke、張西寧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方法:知道特徵值,只需要列一個簡單的方程式,特徵向量便可迎刃而解。大神和三位物理學家一起發表了論文,闡述了這個公式的證明過程!△三位物理學家分別是:張西寧、Peter Denton和Stephen Parke。

我完全沒想過,子矩陣的特徵值編碼了原矩陣特徵向量的隱藏信息。這麼短、這麼簡單的東西,早就應該出現在教科書裡了!!!
特徵向量和特徵值的幾何本質,其實就是空間矢量的旋轉和縮放。而中微子的三個味(電子,μ子,τ子),不就相當於空間中的三個向量之間的變換嗎?中微子振蕩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實驗發現,電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這三種中微子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而這就是中微子振蕩現象。△圖源:Quantamagazine三個物理學家意識到,特徵向量和特徵值之間,可能存在更普遍的規律。子矩陣和原始矩陣的特徵值組合在一起,就可以計算原始矩陣的特徵向量。簡而言之,已知特徵值,一個方程式就可以求得特徵向量。△圖源:Quantamagazine

這個新公式有多牛?

新公式的非凡之處是,在任何情況下,你不需要知道矩陣中的任何元素,就可以計算出你想要的任何東西。
別被上面的話嚇著了,其實很簡單,我們用一個naive的二階對稱矩陣試一試就知道:
陶哲軒和Peter Denton、Stephen Parke、張西寧三位物理學家一起發表了論文,論文給出了兩種解法,一種給出一個Cauchy-Binet類型的行列式公式作為引理,構造式證明方法比較巧妙;ps:小編還在啃論文,希望能給出一個通俗的過程解釋。
在現實世界中,無論是在數學、物理學還是工程學中,許許多多的問題都涉及到特徵向量和特徵值的計算。圖像處理中的PCA方法,選取特徵值最高的k個特徵向量來表示一個矩陣,從而達到降維分析+特徵顯示的方法,還有圖像壓縮的K-L變換。再比如很多人臉識別,數據流模式挖掘分析等方面。在力學中,慣量的特徵向量定義了剛體的主軸。慣量是決定剛體圍繞質心轉動的關鍵數據。在譜系圖論中,一個圖的特徵值定義為圖的鄰接矩陣A的特徵值,或者(更多的是)圖的拉普拉斯算子矩陣, Google的PageRank算法就是一個例子。在量子力學中,特別是在原子物理和分子物理中,在Hartree-Fock理論下,原子軌道和分子軌道可以定義為Fock算子的特徵向量。相應的特徵值通過Koopmans定理可以解釋為電離勢能。在這個情況下,特徵向量一詞可以用於更廣泛的意義,因為Fock算子顯式地依賴於軌道和它們的特徵值。在神經網絡中,深度神經網絡本身可以看成是一種對特徵向量空間的轉換過程。因此是否可以在神經網絡每次作轉換的時候,根據特徵值(奇異值)大小來表示每一維特徵的重要性大小,從而調整相應權重的大小,這樣是否會使得訓練過程更加高效。https://arxiv.org/abs/1908.03795
https://arxiv.org/abs/1907.02534

相關焦點

  • 學術翻車,數學天才陶哲軒與物理學家合力證明了一個已存在的公式
    最近,數學天才陶哲軒可以說鬧了一次不小的烏龍!2019年8月,三位物理學家 Peter B.Denton、Stephen J. Parke 和張西寧在研究中微子的時候發現了這個數學等式。
  • ...數學|保羅·埃爾德什|forrester|basic|張西寧|特徵向量|陶哲軒...
    前幾日,有外媒報導稱三位物理學家發現一個「新」公式,去請教陶哲軒並得到了認可,文章稱這一公式有重大意義。之後,這個「新」公式引發了一場學術「大烏龍」。圖 | 從左至右分別是:張西寧、Peter B.Denton、Stephen J.
  • 三位物理學家與陶哲軒證明的驚天定理,原來早在教科書裡?
    BDTC大會官網:https://t.csdnimg.cn/q4TY作者 | 馬超來源 | CSDN博客陶哲軒菲爾茲獎得主,著名華裔數學家,號稱地表最強大腦的擁有者,近日他與三位物理學家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發現了特徵值與特徵向量之間的全新關係
  • 51年被發現9次,陶哲軒證明的公式成了重複造輪子?並沒這麼簡單
    就在近期,天才數學家陶哲軒也經歷了類似事件。今年8月,3位物理學家與陶哲軒共同在Arxiv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從一個矩陣和子矩陣的特徵值求出特徵向量。陶哲軒表示,推導出上面的公式並不難,但是由於每個人使用的符號不同,加上搜索數學公式的困難,遺憾之前沒能發現前人的研究。除了陶哲軒以外,三位物理學家之一的張西寧也在個人社交平臺作出說明。
  • 物理學家意外發現基礎數學方程式,不敢相信,寫信告訴天才數學家
    從牛頓發明微積分,到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物理研究逐漸從「實驗-理論」轉為「理論-實驗」,數學也在研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弦理論完全就是在數學中發展起來的。數學推動著理論物理大踏步前進,然而我們很少聽說物理對數學做出了什麼貢獻,不過最近,三位物理學家卻在物理研究中,意外發現了一個簡單的數學方程式,或將打開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
  • 「特徵向量新公式」不能改變數學,但也許能改變你的解題方法
    關注 哆嗒數學網 每天獲得更多數學趣文不得不說最近關於「陶哲軒的線性代數新公式」成為數學圈內最熱的話題,從開始的驚詫到後面八卦娛樂,讓不少人充滿了歡樂。我們哆嗒數學網也發了文章,說明論文中的所謂的「新公式」並非首發。
  • 與陶哲軒「共舞」的一個周末 | 數學家發現紀實
    原創: 丁玖 返樸編者按雖然近來陶哲軒和三位物理學家發現了一個新公式的事情終究是一場烏龍,但這場小波瀾仍舊激發了數學家的探索。與對這一公式慣有的解讀和詮釋不同,文本記載的數學家發現的經歷是我們很少能讀到的。
  • 與陶哲軒「共舞」的一個周末
    編者按 雖然近來陶哲軒和三位物理學家發現了一個新公式的事情終究是一場烏龍,但這場小波瀾仍舊激發了數學家的探索。與對這一公式慣有的解讀和詮釋不同,文本記載的數學家發現的經歷是我們很少能讀到的。
  • 還記得神童陶哲軒嗎?8歲高考760分,智商超愛因斯坦,如今怎樣?
    ,家人馬上發現了陶哲軒異於常人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  2019年,陶喆軒與三位物理學家一起發現了一條全新求解特徵向量的公式,並且由陶哲軒用三種數學方式證明了公式的正確性。這件事情在數學界引起了轟動,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令人嘖嘖稱奇。
  • 陶哲軒:一個華裔數學天才的傳奇
    而小學校長也意識到小學數學課程已經無法滿足陶哲軒的需要,在與陶象國夫婦討論之後,他成功地說服附近一所中學的校長,讓陶哲軒每天去中學聽一兩堂數學課。  陶哲軒8歲半升入了中學。9歲半時,他有三分之一時間在離家不遠的弗林德斯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8歲零10個月時,陶哲軒曾參加一項數學才能測試,得了760分的高分。
  • 陶哲軒之父:天才沒被拔苗助長(組圖)
    新華社/法新  去年夏天,澳大利亞華裔天才陶哲軒獲得菲爾茨獎後,媒體曾經一擁而上。後來,他的生活漸漸歸於平靜,陶哲軒說自己很高興又能再度將精力投入到數學上來。不過最近,媒體又將目光投向了他的父母,揭示他之所以能夠年少成才,多虧他父親不願「拔苗助長」。
  • 全球10大公認的天才,華裔陶哲軒上榜,你知道他嗎?
    ,有些到如今都在被人們運用和學習,只是簡單的涉獵到了經濟學,就讓英國的經濟發展遙遙領先。 3、陶哲軒:陶哲軒是華裔澳洲人,據了解陶哲軒從兩歲的時候就開始研究數學,他九歲就完成了大學數學,同時在十三歲的獲得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金牌
  • 陶哲軒:被數學照亮的精靈
    經過一年的適應後,他用三分之一時間在離家不遠的弗林德斯(Flinders)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在此期間,他開始以出色的數學競技考試成績頻頻引起轟動。研究天才教育的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米那卡·格羅斯認為,陶哲軒的智商介於220至230之間,完全有能力在12歲生日前讀完大學,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
  • 他8歲高考得760分,智商高於愛因斯坦,數學天才陶哲軒如今怎樣了
    1975年,陶哲軒出生在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他的父母都畢業於香港大學,其中父親陶象國在上海出生,成為了一名兒科醫生,而母親梁蕙蘭,是物理數學專業的高材生。 夫妻兩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開始提前教授陶哲軒相關方面的知識,早在陶哲軒三歲半的時候,他就掌握了小學方面的內容,不過因為太過年幼,無法自理,陶哲軒還是度過了一年半的幼兒園時光,在此期間,陶哲軒竟然已經學習完了所有小學課程,1980年,五歲的陶哲軒進入公立小學就讀,並且直接開始上5年級的數學課程。
  •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之父:這個天才沒被拔苗助長
    資料圖片:2006年8月22日,幾名獲獎者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裡舉行的2006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他們分別是本屆菲爾茨獎得主文德林·維爾納(法國,左一)、安德烈·奧昆科夫(俄羅斯,左二)、陶哲軒(澳大利亞,左三)以及內萬林納獎得主克萊因伯格(美國,右二)、高斯獎得主伊藤清(日本)的女兒(右一)。
  •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之父:這個天才沒被"拔苗助長"
    新華社/法新     去年夏天,澳大利亞華裔天才陶哲軒獲得菲爾茨獎後,媒體曾經一擁而上。後來,他的生活漸漸歸於平靜,陶哲軒說自己很高興又能再度將精力投入到數學上來。不過最近,媒體又將目光投向了他的父母,揭示他之所以能夠年少成才,多虧他父親不願「拔苗助長」。     1 如今就像搖滾歌星
  • 陶哲軒自述考砸經歷:智商高達230的數學天才,卻因沒複習險些掛科
    在 31 歲那年,陶哲軒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頒發的「天才獎」和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愛迪生的一句話常被用來勉勵世人:「天才是 1% 的靈感,加上 99% 的汗水。」幼年的陶哲軒便已展現出過人的天賦,兩歲時,他就可以教五歲的孩子拼寫和數字相加。三歲半時,父母嘗試將他送進私立學校,但任課教師發現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個天賦異稟的孩子。最後,陶哲軒和其他孩子一樣,五歲開始上學。在他家鄉的報紙上,曾經刊出頭條文章《七歲孩子上中學》。
  • 數學天才陶哲軒:8歲參加高考得760分,智商超愛因斯坦,現狀如何
    陶哲軒的父親陶象國和母親梁慧蘭都是高知分子,並且梁慧蘭還是物理和數學專業的高材生,陶象國成了一名兒科醫生,1972年,夫妻倆移居澳大利亞,3年後生下了兒子陶哲軒。  陶哲軒顯然繼承了父母的聰明才智,更何況父母又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於是陶哲軒兩歲時,父母就發覺了他在數學方面的天賦,3歲半的時候,陶象國、梁慧蘭夫婦將兒子送入了一所私立小學,接受最為專業的培養。
  • 國內外10大天才數學家盤點
    原標題:國內外10大天才數學家盤點 之前英國評選出十位數學天才。認為他們的革命性發現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今天52數學網就來為大家介紹下這10位天才數學家。
  • 陶哲軒點評望月新一、張益唐和佩雷爾曼
    向來直言的陶哲軒尖銳點評望月新一,張益唐,和佩雷爾曼!辭舊迎新之際,國際數學界最引人注目的話題,莫過於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關於ABC猜想的證明。而吃瓜群眾,就包括天才華人數學家陶哲軒教授和哈佛大學Benedict Gross教授。陶哲軒與通常出世的數學家不同,陶哲軒一向直言,並不掩飾自己的觀點,包括爭議極大的政治觀點。2016年美國大選如火如荼之際,陶哲軒就發表川普的新衣與藍眼睛謎團的博客,直言特拉普沒有勝任美國總統的資格和能力,他所批著的皇帝新衣路人兼知,只是需要人大膽地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