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哲軒點評望月新一、張益唐和佩雷爾曼

2020-12-01 知社學術圈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引 言

證明或者沒有證明,這是一個問題!向來直言的陶哲軒尖銳點評望月新一,張益唐,和佩雷爾曼!

辭舊迎新之際,國際數學界最引人注目的話題,莫過於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關於ABC猜想的證明。據稱,這一論文已經通過同行評議,即將發表於日本京都大學數理解析研究所出版的Publications of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athematical Sciences 期刊上。然而該論文漫長且艱深晦澀,而望月又深居簡出,令數學家們議論紛紛。這不,芝加哥大學數論專家Frank Calegari教授近日就發表題為《The ABC conjecture has (still) not been proved》的博客,認為ABC猜想尚未得到證明,並對望月的態度提出批評,引起圍觀。而吃瓜群眾,就包括天才華人數學家陶哲軒教授和哈佛大學Benedict Gross教授。

陶哲軒

與通常出世的數學家不同,陶哲軒一向直言,並不掩飾自己的觀點,包括爭議極大的政治觀點。2016年美國大選如火如荼之際,陶哲軒就發表川普的新衣與藍眼睛謎團的博客,直言特拉普沒有勝任美國總統的資格和能力,他所批著的皇帝新衣路人兼知,只是需要人大膽地說出來。不過陶的斷言並未能影響美國大選,特拉普輕鬆當選,而這也沒有阻止陶哲軒繼續發表尖銳的觀點。這不,圍繞望月ABC猜想證明的討論,陶哲軒又在Calegari的博客下發表評論,將望月的論文與張益唐和佩雷爾曼的工作進行比較。知社為您翻譯並摘錄如下,僅供參考

張益唐

陶哲軒

我沒有足夠的知識對望月的論文做專業的評價,但對您所提到的張益唐和佩雷爾曼的工作非常熟悉。它們之間一個顯著的區別在於張益唐和佩雷爾曼在論文的開始就給出簡潔的「概念驗證」,而他們所發展的方法也能很快地用於相應領域,得到一些有意思的非平凡新結果,或是給出一些已有的非平凡結論的新證明。望月的論文缺乏這樣的「概念驗證」。在佩雷爾曼的論文中,第5頁就已經給出了Ricci流的全新解釋:它將Ricci流視為梯度流,看起來非常有潛力。在第7頁,他就用該解釋建立了一個關於Ricci流的精彩定理。雖然這個定理相距最終證明龐加萊猜想甚遠,但它本身就是一個新奇而有趣的結果,使得這個領域的專家迅速認定這篇論文有很多「好東西」。

張益唐的54頁論文沿襲了解析數論的傳統,將所要用到的引理放在論文的開頭,因此有不少對專家而言是標準性的內容。但是這些引理陳列之後的第6頁,張益唐就給出了一個非平凡的觀察:只要能改進Bombieri-Vinogradov定理對光滑模的估計,就能證明素數間距離有限。這並非這篇論文最深刻的部分,但是它將原問題簡化為更容易處理的問題。與此相反,無數試圖攻克像黎曼猜想這樣大問題的論文不斷將原有問題複雜化,直到奇蹟發生,而這樣的奇蹟通常只是一個錯誤

從我了解的信息來看,望月工作的「概念驗證」就要300多頁,這樣才能證明ABC猜想。在我看來,如果能有一個更簡短的,比如少於100頁的 「概念驗證」,就有可能幫助人們消除對這一證明的疑問。如果需要300多頁來建立一個全新的獨立體系,而這個體系只能用來證明ABC猜想,卻沒有任何其他的外在意義,這將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Terrence Tao:

「 I do not have the expertise to have an informed first-hand opinion on Mochizuki’s work, but on comparing this story with the work of Perelman and Yitang Zhang you mentioned that I am much more familiar with, one striking difference to me has been the presence of short 「proof of concept」 statements in the latter but not in the former, by which I mean ways in which the methods in the papers in question can be used relatively quickly to obtain new non-trivial results of interest (or even a new proof of an existing non-trivial result) in an existing field. In the case of Perelman’s work, already by the fifth page of the first paper Perelman had a novel interpretation of Ricci flow as a gradient flow which looked very promising, and by the seventh page he had used this interpretation to establish a 「no breathers」 theorem for the Ricci flow that, while being far short of what was needed to finish off the Poincare conjecture, was already a new and interesting result, and I think wa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experts in the field were immediately convinced that there was lots of good stuff in these papers. Yitang Zhang’s 54 page paper spends more time on material that is standard to the experts (in particular following the tradition common in analytic number theory to put all the routine lemmas needed later in the paper in a rather lengthy but straight forward early section), but about six pages after all the lemmas are presented, Yitang has made a non-trivial observation, which is that 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 would follow if one could make any improvement to the Bombieri-Vinogradov theorem for smooth moduli. (This particular observation was also previously made independently by Motohashi and Pintz, though not quite in a form that was amenable to Yitang’s arguments in the remaining 30 pages of the paper.) This is not the deepest part of Yitang’s paper, but it definitely reduces the problem to a more tractable-looking one, in contrast to the countless papers attacking some major problem suchas the Riemann hypothesis in which one keeps on transforming the problem to one that become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looking, until a miracle (i.e.error) occurs to dramatically simplify the problem.From what I have read and heard, I gather that currently, the shortest 「proof of concept」 of a non-trivial result in an existing (i.e. non-IUTT) field in Mochizuki’s work is the 300+ page argument needed to establish the abc conjecture. It seems to me that having a shorter proof of concept (e.g.<100pages) would help dispel skepticism about the argument. It seems bizarre to me that there would be an entire self-contained theory whose only external application is to prove the abc conjecture after 300+ pages of set up, with no smaller fragment of this setup having any non-trivial external consequence whatsoever.」

佩雷爾曼

而哈佛大學Benedict Gross教授的批評則更為直接,望月需要給大家講授他的想法和論證,而不是貼一篇300多頁的文稿就完事:

「Terry’s comment (from the outside of number theory) is particularly telling. For those of us inside of it, the situation is infuriating. Shortly after Faltings announced his proof of Tate’s isogeny conjecture and the Mordell conjecture, he lectured on it at the Arbeitstagung, explaining the new tools he had introduced. Everyone in the audience who had thought about the problem was immediately convinced. Instead of producing 300+ pages of manuscript, Mochizuki needs to give one or two lectures (in Bonn, or Paris, or Boston, or…) clearly explaining the new ideas in his argument and showing how they lead to a proof of ABC. This shouldn’t be difficult — I have no idea why he refuses to do so.」

ABC 猜想究竟何去何從?我們拭目以待!

擴展閱讀

望月新一: 小李飛刀重現數學江湖

陶哲軒: 川普的新衣和藍眼睛謎團

張益唐:我的數學人生

陶哲軒: 數學少年的奇幻之旅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媒體轉載聯繫授權請看下方

相關焦點

  • 數學難題「abc猜想」封印終被開啟|abc猜想|數學|望月新一|京都...
    問道數學|美麗思考4 月 3 日,日媒京都新聞報導,日本京都大學數理分析研究所教授望月新一(Shinichi Mochizuki)對於數論難題「abc 猜想」的證明近日將正式發表。包括Nature等在內的權威科學傳媒組織,也這一重要進展進行了報導。論文作者是日本的天才數學家望月新一,他33歲起就在京都大學擔任數學教授。
  • 數學難題「abc猜想」封印終被開啟,望月新一的8年證明真的有效嗎?
    隨後,望月新一不斷的完善自己的理論,論文也從早期的500多頁,增加到現在的600多頁。 有關望月新一所有的論文,都可以在其充滿古早味蒸汽波的網站找到。不過,為了照顧各位眼睛,這裡貼出他整理的一份論文列表pdf。
  • 望月新一的abc猜想證明可能即將發表
    論文使用的方法是望月新一這20年來自行發展出的一套數學理論,因此證明的實際長度等於500多頁加上20年以來他在這個領域所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之和,光是長度就已經讓人頭疼。一般來說,數學家讀一篇新論文的時候都會先掃一遍找找「乾貨」,也就是在現有的數學語言下,能讓人一下子就了解到的新穎的想法或者前人沒想過的方向。但是數學家們並沒有在望月新一的論文裡找到這類「乾貨」。
  • 望月「摘月」
    更糟糕的是,望月新一的證明採用了他自己發展起來的數學工具,這種工具據說是對以抽象和艱深著稱的1966年菲爾茨獎得主格羅滕迪克的某些代數幾何方法的推廣,除他本人外,數學界並無第二人通曉。就連研究方向與望月新一相近的英國劍橋大學的韓國數學家金明迥都表示,「我甚至無法對證明給出一個專家概述,因為我並不理解它」,「僅僅對局勢有一個一般了解也得花費一段時間」。
  • 望月新一abc論文 - CSDN
    所以望月新一這一次,真的做到了嗎?證明過程極具爭議望月新一發表了4篇論文來證明這一猜想,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叫做「宇宙際Teichmuller理論」。按照望月新一的說法,該理論是用於橢圓曲線數字場的Teichmuller理論的算術版本,裡面包含了像霍奇劇院(Hodge theaters)這樣奇怪的名字。
  • 望月新一的abc猜想證明可能即將發表| 果殼 科技有意思
    論文使用的方法是望月新一這20年來自行發展出的一套數學理論,因此證明的實際長度等於500多頁加上20年以來他在這個領域所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之和,光是長度就已經讓人頭疼。一般來說,數學家讀一篇新論文的時候都會先掃一遍找找「乾貨」,也就是在現有的數學語言下,能讓人一下子就了解到的新穎的想法或者前人沒想過的方向。但是數學家們並沒有在望月新一的論文裡找到這類「乾貨」。
  • 數學界大事發生,京都大學宣布望月新一解決「ABC猜想」
    一時間,所有人都瘋了般,紛紛去下載望月的論文來一探究竟,然而,卻沒有一個人能看得懂,就連華裔天才數學家陶哲軒也表示沒看懂。 1969年,望月新一出生於日本東京,5歲的時候便隨父母移居美國。
  • 中本聰就是望月新一?
    連華人天才數學家陶哲軒都承認「我沒有足夠的知識對望月的論文做專業的評價」。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二。 首先,論文使用的方法是原創的,望月新一似乎並沒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是在二十年的時間裡獨創了一套全新的數學方法。
  • 中國人把佩雷爾曼「踢」上領獎臺 - 錢江晚報
    ■本報記者 俞熙娜    本報訊 國際著名數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漢密爾頓在馬德裡舉行的2006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說:「丘成桐和我一起發展了一套綱領——用Ricci流來解決這個問題(龐加萊猜想)。」
  • 當代華人數學界未被翻越的三座高峰,除了丘成桐和陶哲軒,還有他
    探索》雜誌做個一個關於40歲以下最聰明的科學家的評選,當時僅僅只有兩名華裔科學家入選,而在20人裡面,陶哲軒高居榜首。 陶哲軒的數學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其中包括了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解析數論、算術數論等接近10個重要數學研究領域。 而在應用數學研究領域陶哲軒也有很大的成就,比如他所提出的信息獲取指導理論,也就是數字壓縮成像技術。
  • 陶哲軒:一個華裔數學天才的傳奇
    此次與陶哲軒同獲菲爾茲獎的,還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歐克恩科夫(AndreiOkounkov)、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的沃納(WendelinWerner),以及過著隱居生活的俄羅斯人佩雷爾曼(GrigoriPerelman) 。而陶哲軒是最年輕的一位。  「陶哲軒是一位解決問題的頂尖高手……他的興趣橫跨多個數學領域,包括調和分析、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和組合論。 」頒獎詞稱。
  • 曾是數學神童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獲"數學界諾貝爾獎"
    、安德烈·奧昆科夫(俄羅斯,左二)、陶哲軒(澳大利亞,左三)以及內萬林納獎得主克萊因伯格(美國,右二)、高斯獎得主伊藤清(日本)的女兒(右一)。新華社/法新    1975年出生於澳大利亞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曾是一位數學神童,他21歲於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4歲成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鑑於在調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同時榮膺本屆菲爾茨獎得主。
  • 佩雷爾曼:給我一百萬美元,我都不要
    可總有人超凡脫俗,面對這一百萬美元,無動於衷,心裡沒有一絲波瀾,他是誰?一位享譽數學界的數學鬼才,俄羅斯數學家,豪放不羈愛自由的佩雷爾曼。數學鬼才佩雷爾曼這一百萬美元是怎麼回事呢?,佩雷爾曼雖然清貧,但對此表現的毫無興趣,大佬就是大佬,錢財和名譽乃身外之物,有什麼可值得留戀的。
  •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成功解決,名揚數學界
    孿生素數的定義也不難,就是素數和一個比它大2的素數,比如3和5。孿生素數猜想在我們看來,孿生素數就是這麼簡單,似乎沒什麼好研究的。但在數學家眼裡,素數簡直是座沒有被開發的寶藏。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猜想,還有勒讓德猜想,和素數都有關係。孿生素數猜想是個特例,它針對的是特定的兩個素數。
  • 科學網—陶哲軒:不只是「最強大腦」
    據測試,陶哲軒的智商介於220至230之間,如此高的智商百萬人中才會有一個。 家有「神童」,大部分父母恐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飛速向前、超越常人,但陶哲軒的父母卻因此得到了一次失敗的教訓。 3歲半時,早慧的陶哲軒被父母送進一所私立小學,然而幾個星期後,他就退學了。
  •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獲菲爾茨獎
    本屆獲獎者為俄羅斯的格裡戈裡·佩雷爾曼、安德烈·奧昆科夫、法國的文德林·維爾納及澳大利亞的陶哲軒。    現年40歲的佩雷爾曼在4名獲獎者中年齡最大,他在證明龐加萊猜想的過程中作出了奠基性貢獻。然而,頗有隱者風範的佩雷爾曼並未出席當天的頒獎儀式。    現年37歲的奧昆科夫因為在「概率論、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的相互作用」方面取得傑出成果,一同分享了本屆菲爾茨獎。
  • 俄羅斯數學天才佩雷爾曼—拒絕100萬美元獎金和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佩雷爾曼出生於列寧格勒的一個猶太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工程師,她的母親是一名數學老師。在十歲的時候,佩雷爾曼便參加了地區數學競賽並表現出其在數學方面的才能。在高中的時候,年僅16歲的佩雷爾曼參加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便以42的滿分成績獲得金牌。拿到金牌的佩雷爾曼繼續向數學的高峰進軍,就像和他同時獲得菲爾茲獎的華裔澳大利亞數學天才陶哲軒當年一樣那麼做。
  • 陶哲軒:被數學照亮的精靈
    一個半月前,成年後的陶哲軒第一次回到他的祖籍國——中國,參與丘成桐中學數學獎的評審工作,僅在12月21日公開露面一天,就再次重溫了眾星捧月的感覺:上午,當他的身影剛一出現在清華大學主樓報告廳,歡呼聲和掌聲立即充斥大廳,在場的學生們紛紛擁上前向他索要籤名、與他合影;下午,在人民大會堂,他接受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的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