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出自唐代韓愈的《古今賢文·勸學篇》。這是兩句太熟悉不過的對聯,也曾經是學生時代的座佑銘。無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我所看到過的教室,幾乎在黑板頂上或教室後方的牆上,都會貼有用這兩句聯語寫的標語。
因為意思淺顯易懂,只要認識這十四個字的人都知道這兩句聯語的意思。書山、學海,都可以理解為讀書、學習、做學問,要勤奮,要刻苦,要潛心,才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把學問做深透,做出名堂,做出成就。勤奮是成功的通途,刻苦是通往汪洋大海彼岸的船舶,從來沒有捷徑可走。
葉劍英元帥曾寫了一首詩叫《攻關》:
攻城不怕堅,
攻書莫畏難。
科學有險阻,
苦戰能過關。
這首詩我在上小學和初中時就知道,音樂老師還編成歌曲來教我們唱。意思就是:攻城略地不要害怕城池堅固,做學術研究不要害怕重重困難。向科學進軍的道路上肯定有艱難險阻,頑強奮戰肯定能過關斬將,取得勝利。
葉帥這首詩與前述兩句聯語一樣,都是勵志的,給人信心和勇氣,激勵人的鬥志的。聯語和葉帥的詩,曾經對我這個出生農村家庭,條件並不優越的孩子來說,無疑起了巨大的激勵作用。因為起點低,條件艱苦,不勤奮不刻苦,似乎沒有別的辦法。
我們那個年代出生的人,物質生活匱乏,課外生活單調,小學除了讀書,還有好多家務要做,上初中每天來回要步行二十幾裡地,風裡來雨裡去,本來就要吃苦的,考上高中了,基礎不如城裡的同學,還第一次接觸英語,不勤奮跟得上趟嗎?但對從小生長在城裡,平時不需做什麼家務的同學來說,條件好,各方面接觸多,他們可以不需要吃多少苦,用不著多努力,就可以成績很好。
再到後來,隨著年齡增長,學歷升高,對前述兩句聯語有了不同的理解。比如有的同學讀書就是讀不走,再怎麼勤奮刻苦也收效甚微,後來進入社會後,學某門手藝卻是一把好手,或者做生意,卻很有經濟頭腦,做得風生水起。又如,少數偏科的學生,成績突出的科目就沒花什麼功夫,差的科目卻怎麼使勁也改變不大。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聯語說得不對,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勤奮刻苦、潛心用心,任何時候都不過時,做任何事情都用得上,但掌握好的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更為重要,選準目標選對方向尤其重要。現在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叫「選擇不對,努力白費」。在你不擅長的領域,無論你怎麼勤奮打拼刻苦奮鬥,怎麼潛心用心,就是不容易出成果,而一旦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有了好的方式方法或技巧,就會事半功倍。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你特別感興趣的領域,別人一點你就通,而且花再多的功夫你都願意,都可以苦中有樂,而沒有興趣的領域,則苦不堪言,很想放棄。因此,聯語改為「書山有路趣為徑,學海無涯巧作舟」似乎更適合。
於是,筆者以為,世間事並非何時何地都需要勤和苦的,有時候有興趣有樂趣用巧勁,更能奏效,更符合人性。畢竟人都是趨樂避苦的。
此乃一家之言,有不同意見者可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