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名言不知激勵了多少莘莘學子投身書海,可是《莊子·養生主》中也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樣的話。莊子認為生命是有長度的,知識卻是無法衡量的,用有限的時間去追求無限的辦不到的事,對人們來說十分有害啊。難道莊子是在鼓勵大家放棄學習嗎?
《莊子·天道》: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
其實並不是這樣,筆者從兩個角度來分析,先從學習方法的角度來說,莊子更注重生活上的實踐,而不是書本上的硬性知識,因為有些道理是只能是意會而不能言傳的,需要自己去實際操作才能得到答案。引用的《莊子·天道》中這段,更是簡單明了,讀書只是視覺,人的身體有「眼耳鼻舌身」,還有很多的感覺器官,單純的通過讀書眼睛來看,這樣的方法是錯誤的。可以看出莊子對待學習,十分積極,並且很有方法。
再者從知識的龐雜角度來說,世人標榜的優良品質太多了,正如《道德經》中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沒有所謂的「聖人」教化世人,就沒有人為了聖人所規劃的各行各業去勾心鬥角,也就沒有人想方設法的去追求某些方面最大的利益,民生自然就會淳樸。三國時期的馬謖,本身沒有足夠的能力,儘管是為了家國大義,主動請纓,但最後落的戰敗刀起頭落,為了虛名丟了性命。
「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莊子·養生主》接著「知也無涯」提出為善怎可追求名聲?和作惡的人也要逃避刑法,難道不是一樣的道理嗎?名聲的拖累和作惡的拖累,只是關於兩個極端的不同追求罷了。順應自然規律,把心態放在至高點,效法天地自然,無為而治,才可以保全自己的身家,獲得健康,贍養親人。「養親」在《大宗師》中有「父母於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於人,不翅於父母」可以看出莊子的思想裡也是很尊重父母養育之恩的,讓人們也像遵從父母一樣遵循自然規律。「盡年」二字,體現了苟全性命的無奈,亂世只能時時提防,不由得讓讀者讀時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