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明:TMCC國際認證高級管理教練導師、清華、人大、北大EMBA特聘客座教授、新加坡博維管理諮詢首席管理導師
聖人之所以稱之為聖人,是因為聖人知道自己的「無知」。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近年。——《莊子·養生主》
註:我的一生是有限的,而知識的海洋是無限的,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東西,是危險的;何謂知者,知者就是知曉危險之所在!那麼又如何規避危險?就是做了「好事」不要一味的自我標榜(追名),做了「惡事」而不觸犯刑法(逐利)①。以走正道、中道、尊重事物自然的發展規律為做人做事的準則,便可以保全自己,保持自己的天性,並能很好地處理好家庭關係,令其和睦,可頤養天年。
①:追名逐利是人的本性,但要有限度、有底線的獲取,切不可有妄貪之念。為什麼我在翻譯時,要把「好事」與「壞事」加上雙引號,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好事與壞事很難區分,再則任何事情也都有其兩面性,再加上人為認知的局限性,想要準確辨別是非、好壞著實不易。
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靜』不下來,有外部的因素,如:幹擾多、信息雜、不確定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內在的因素,如:欲望、抗壓力、忍耐力、自我情緒管理能力、意志力等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就是:一是因為自己認識不夠(環境的變化及自身);二是因為自己抗幹擾能力差、意志不堅。不管是外因、還是內因到最後都會歸結到『自己身上』,因為,外界環境的變化與發展是自己預判的,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也是自己決定的,牢記一句話:「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學會自我批評,自我省察,自己才會有成長,才能把被動面對轉變成主動出擊。
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係: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是通過內因在起作用。
一個人靜不下來,你的智慧的生發不了。你就很難覺察周圍環境的變化,看問題也會變得主觀和片面,進而導致感情用事及對整個局勢的誤判,這是非常危險的。
『靜』是一種釋放,打開心結解脫內心的障礙與束縛,獲得一顆自由自在的心靈。有的人身體是不自由的,但他的『心』是自由的;有的人身體是自由的,但他的『心』是不自由的;你的身體被困你會失去某種行為的能力,你的內心被環境所困、被情所困,被眼前的苦難所困,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對客觀事物的基本判斷能力。
我們的痛苦煩惱似乎永遠也沒有盡頭,一下成功,一下失敗,時而悲傷,時而喜悅;在生活裡我們東突西撞,愈陷愈深,找不到一條出路。而老子告訴我們,道就是道,不生不滅,欲望太多的人就無法看透迷茫的前途,而平心靜氣著,卻能夠靈敏活潑地勇往直前,這才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性。
懂得安靜,才能與世界產生共鳴。(本文為閆明老師原創,請勿侵權)
點擊關注閆明老師百家號,更多企業經營智慧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