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老師為了鼓勵學生用功讀書,總是拿這就話激勵我們,把它解釋為我們的生命雖然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但我們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其實這句話原本出自《莊子》,原文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正確的解釋是:我們的人生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必然精疲力盡,是要失敗的。

但也並非鼓吹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意思。莊子的原意是說,對待知識不是一股腦全部要知道,凡是知識都要消耗生命去得到它,而是要給予區分。順道,正確的知識也就是真理知道的越多越好,悖道,錯誤的東西知道的越少越好。

莊子意在告訴我們,人們不可能得到無限的知識,但許多人卻自以為是大知者。這不僅帶壞了社會風氣,還會對別人產生危害。人的知識有限,推理能力和各種能力都有限,每個人的立場都各有不同。

人們常常為了爭論對錯而爭鬥,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很多人一生都在爭論中度過,而聖人往往會經常自我反思,並且虛心向別人請教。

莊子又稱南華真人,道家的著名學者,十分注重養生。這句話就出自他的莊子內篇,養生篇。他不重名利,楚威王曾邀請莊子做相國。莊子笑著對楚國的使者說:祭祀用的牛,被人家餵養了好幾年,等到披上彩緞後悔也來不及了,這時他甚至想像農民家的牛一樣辛苦,而不是每天被飼養得十分舒服又有什麼用呢?請你走開吧,我寧願像小烏龜一樣在爛泥塘裡玩耍。聖賢莊子也,深知,吾生也有涯,知而無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