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繁華終散盡,滄桑盡入水,苦海當無涯,回頭是為岸。

2020-12-05 今古趣彈

人生短暫,猶如朝露,生命中總有太多的「來不及」。有些風景,還來不及欣賞,便已消失;有些人,還沒來得及好好相處,就已經一去不回了;有些機會,還沒來得及準備,就已經錯失了良機。當我們以為還有大把時間可以肆意揮霍的時候,往往這時遺憾的種子就已經開始萌芽了。日月的更迭從不停歇,我們無法阻止時間的流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會好好珍惜當下。因為只有把握住當前,才能把握住幸福!

佛說:人應該通過給予來消除內心強烈的貧窮感,通過自律來避免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通過諒解與他人相處、與世界勾通。這樣做,內心會安寧富足,來世也有好的緣起。

因為一天很短暫,因而我們會趁著燈光做些有意義的事為明天作準備。同樣,一生很短暫,我們也應積極去給予、去思考、去諒解、去勸惡行善。

換個心態去顛沛流離,假裝逍遙的人其實也不會逍遙;就算再會掩飾自己的傷疤,假裝瀟灑的人其實也根本就不瀟灑。

人生一輪迴,草木一春秋。世間就是這樣,誰也逃不過兩樣東西,一是因果,二是無常!

心越寬廣,煩惱越輕;心越狹小,煩惱越重。人要靜其心,靜能生慧,智者無憂,計較是疼,攀比是痛,淡然是福;人要定其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要安其心,盡人事而順天意,隨遇而安即得幸福;人要正其心,心術不正損人害己,意志不堅事事難成。

包容不是無能,而是胸襟。忍讓不是懦弱,而是珍惜。能讓之人,有度量。會讓之人,心善良。懂讓之人,有涵養。忍讓之人,有境界。忍下了委屈,成就了格局。讓出了心胸,卻收穫了情義。

佛說:有一顆平等包容的心,乃是此生最大的幸運。這個世界很公平,你的收穫與付出總是成正比的。

你口說出什麼話,你耳中就會聽到什麼話。你給了別人什麼,你就會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你想得到人們的尊重,你就要發自內心的去尊重別人。你想得到愛,你就要先學會怎樣去愛。你希望在自己遇到困難時有人能幫一把,那麼在平時,你就要多去幫助別人。

生命不過是一個來來往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有人離開,有人停下,但並沒有什麼是真正能夠永遠留住的。我們只要不去攀附、不去執著,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就好,為什麼一定要嘆息、要難過呢?

懂得惜福,才會有福。心中存有幸福,幸福就會在你的身邊。每個人都要學會珍惜眼前真正所擁有的,不要總是嚮往遠方的那朵杜鵑花,而無視身邊的玫瑰園。

生活是苦樂的堆積,苦中有樂;人生是悲喜的聚集,悲中有喜。平淡的日子裡,我們都有自己的心事,平凡的人生中,我們都有自己的軌跡。為人處事,坦然以對,不必為取悅他人而丟掉做人的骨氣,也不必為名韁利鎖而喪失做人的樂趣,屬於你的,不要輕易言棄,與你無緣的,不去盲目追求。

謹記!如果只知道盲目的去追尋那虛無縹緲、遙不可及的幸福,你就會錯過路邊最美的風景。而很多東西,錯過了一時,就是錯過了一生,將來就不會再有機會挽回。

如果我們認為某些無常是好的、溫和的,可以接受的,某些無常則無法接受,這說明我們並沒有真正領會諸行無常的深意。說到底,我們還是不夠謙卑,不肯徹底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見去認識無常。

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原諒,這是受到傷害後顯露的一種無私的愛。沒有它,仇恨會耿耿於懷很久;有了它,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讓執著無所遁形。每一次打擊,是考驗自己的機會;每一次原諒,是一次人生的化蝶。

行萬裡路,讀萬卷書。我們要讀的,就是這個大千世界,就是這芸芸眾生。對世界的事情都能關心,必定心胸寬廣,知識升華,前途無限,所以我們應多去大千世界看一看。體會眾生苦,方可渡人,亦可自渡。

浮世人生,三千繁華皆閱盡。看芸芸眾生,因樂卻苦,因苦而悲。囂囂塵世,世人皆苦,我自獨樂;世人皆樂,我亦同歡。繁華終散盡,滄桑盡入水,苦海當無涯,回頭是為岸。

相關焦點

  • 佛說: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正所謂「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娑婆世界就是充滿無常諸苦,如《法華經》中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慎可怖畏。娑婆世界是不安定的,是充滿痛苦無常的,我們當須覺悟,早日脫離苦海。我師父曾經告訴我,凡是來到這個世界,託生到人世間的人,都是因為有業力。
  •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 莊子·內篇· 養生主第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表明做什麼事都不要 絕對化,要適可而止。永遠有你達不到的東西,又何必苛求。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對學習的看法
    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名言不知激勵了多少莘莘學子投身書海,可是《莊子·養生主》中也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樣的話。書「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莊子·養生主》接著「知也無涯」提出為善怎可追求名聲?和作惡的人也要逃避刑法,難道不是一樣的道理嗎?
  • 佛說:在生死海中,只有七種人!看看你屬於哪種
    在某佛學論壇中看到部分網友大放厥詞,說如今人人信佛供佛,卻從不見佛度人於水火苦難,認為佛的慈悲是假慈悲為此到處數落著佛陀的不是,把十方諸佛貶得是一文不值。 我想解釋的是,對於任何正信佛教的人而言,佛從來不是所謂的神祗,他是無法直接度人厄難的。
  • 母親節:佛說這是報母恩最好的方式!願佛陀慈光普照,願天下母親吉祥...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中,世尊諄諄教導:母胎懷子,凡經十月,甚為辛苦。如斯重苦,出生此兒,更分析言,尚有十恩: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產受苦恩;第三,生子忘憂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幹就溼恩;第六,哺乳養育恩;第七,洗濯不淨恩;第八,遠行憶念恩;第九,深加體恤恩;第十,究竟憐憫恩。
  • 《上陽賦》主題曲是什麼歌 周深胡夏《天涯盡處》完整版歌詞
    《上陽賦》主題曲音源上線了,周深溫柔細膩的聲線搭配胡夏深沉悠揚的嗓音,真是太絕妙了,這兩人都唱歌非常好聽,那麼,《天涯盡處》歌詞是什麼?下面八寶網小編就來說說。  周深胡夏《天涯盡處》歌詞是什麼  章子怡主演《上陽賦》主題曲公開,由周深胡夏合作,周潔穎作詞,莫豔琳作曲兼任製作人,白鯨音樂製作發行。
  • 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世人以有涯求無涯,錯誤至極
    最近痴痴迷於莊子的思想,今天偶然間讀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吾涯」這句流傳甚廣的古語,想起當年還是童真的少年時期,也曾在教室的人物畫像欄中看過這句話,那時候多多少少受到激勵: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這是多麼高大上的事情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所以,要更加刻苦地學習,學更多的知識
  • 佛說:人生有八苦,每一苦你都逃不掉!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人生八苦,我們都要經歷,誰都逃不過。「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人這一生沒有誰一生順遂如意,無常苦難坎坷是常事,佛門裡常說「法無定法,人生無常」。
  • 佛教:佛前供水,這4條「禁忌」,一定要知道!
    平時用於自己供養佛,禮拜佛。佛教中,供養佛有不同的方式。比如有供養水、供養花、供養水果、供養香等等很多。我們要明白,無論給佛供養什麼,都要發心正確,不要有「賄賂」佛的想法在裡面。佛說「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你以清淨的心態去供養佛,就會得到清淨功德。如果以「交易」的想法去供養佛,就失去了供養的真正意義,一切功德,都會散掉。
  • 《法華經》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第一百四十段)【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
  • 佛說:人為什麼哭著來,哭著離開?這樣解釋你就明白了
    乃至成年,則由壯而老,遂又感受種種痛苦,如六根漸壞,身體衰弱不能享受人生圓滿之幸福,此為佛之所說「老苦」。若壯年時四大輕安,環境順適,似足稱為樂矣,乃忽然疾病發生,身體上感受種種痛苦。而與老年、童年時無異,此為「病苦」。
  • 十首繁華的古詩詞,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一世的繁華,抵不住落葉的蒼涼;千年的詩畫,記述著塵沙的滄桑。古代文人墨客經常慨嘆流水易逝、繁華不在,劉禹錫就曾描寫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開滿野花。紅樓夢裡更是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表面的繁華和曠世的虛榮,最後卻呼喇喇地如大廈傾倒。司馬光暮春感懷,「繁華非我物,隨意任飄零」;許渾借古喻今,「功業山長在,繁華水不回。」
  • 佛說|你流過的血淚多,還是恆河之水多?
    「汝等流轉生死,經歷苦惱,於中悲號涕泣,淚出為多耶?為恆水多乎?」《增一阿含經》中記載了這麼則小故事:有一次,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大眾說法,佛問了這麼一個問題:「你們流轉生死,經歷無窮苦惱,生生世世悲號哀泣,是你們流的淚多呢?還是恆河的水多呢?」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真義
    莊子有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流傳甚廣,還曾掛在我小學的教室裡,激勵我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發奮求學。有的把道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有的把財利擺在首位,就像「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俗語所宣示的。還有的把情感視為最高追求,比如以身殉情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而對於莊子而言,生命尤其是生命的體驗才是他最為看重的,而其他的價值都是身外之物。
  • 第二百七十五期 曬一季繁華迎霜熬雪 撿一片葉子融入墨香
    「國樹」歷經億萬年世人仰之土生土長鬥轉星移守故土不愧為「東方的聖樹」不負春華碧綠的蔥鬱蔽擋盛陽不畏嚴寒曬一季繁華迎霜熬雪撿一片扇形的葉子放在書房融入墨香拾一枚熟透的果子放在食碗成為良藥看一樹金黃守一季繁華落葉成堆不為傷繁華褪儘自悠然初心不改守大地
  • 佛說:未來世中有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布施是成佛之法,成佛之法有很多,而以布施為第一。六祖說:「內舍貪慳,外利眾生,是名布施。」以此布施一法舍儘自己的煩惱,外又能利益眾生,這是多麼好的事!所以布施這個法門能讓人從生死岸,而直達涅槃的彼岸。但是此法微妙,不是粗心具我法兩執的人所能夠究竟的,因此如來解釋、較量其深淺。
  • 佛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不可思議功德之事
    地藏菩薩為一切眾生說諸佛名號功德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衹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嘆,其人獲福無量無邊。』地藏菩薩對佛說:世尊,在過去無量阿僧衹劫,有一尊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
  • 大安法師講解《蕅益大師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一)【2534期】
    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第四明力用。
  • 國學:《莊子》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是什麼意思?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其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常常被人們提及,意思是說,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但很多人常常把莊子要表達的意思誤解為:生命短暫,我們需要抓緊時間刻苦勤奮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