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設計角度,解讀物聯網四層架構

2021-01-1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2020年,「新基建」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5G基站、工業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等領域加快建設。而物聯網作為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得到快速發展。本文作者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出發,為我們解讀了物聯網的四層架構。

本文以物聯網四層架構為基礎,從物聯網產品設計的角度來解讀每層架構的功能以及主要內容,旨在為物聯網產品設計以及實現思路感興趣的物聯網產品或研發人員有些幫助。

通過網際網路,人和人之間可以傳遞和交流信息。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顧名思義就是物和物之間也可以傳遞和交流信息,人人互聯和物物互聯兩者最大的區別體現在人與物的差別上。

人有五官和皮膚接收和採集數據,經過大腦加工處理,然後形成想法,最後通過網絡傳遞出去,達到跟別人交流的目的。與人相比,物缺少需要交流的信息,即物缺少採集數據的抓手,以及將信息進行整合形成具有交流價值的大腦。

那信息採集技術和嵌入式程序在物聯網領域就顯得尤為重要,信息採集技術代替了人的五官和皮膚,進行數據收集。

嵌入式程序主要代替了大腦的整個決策最後輸出信息,物聯網很早就在市場上出現但是一直沒有產生可觀的影響力,所以大眾對它的關注度不是很高。

但是近十年來,物聯網發展迅速,這不僅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支持-在2010年將其列為國家發展戰略,還得益於物聯網配套技術,比如數據採集技術、微處理器、通訊模組、通訊網絡、大數據、雲計算等迅猛發展 。

物聯網再次進入大眾視野,並成功取得了大眾的矚目和追逐,且有望掀起下一波浪潮。物聯網技術體系可以分成四層: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和應用層。每一層都擔任了不同的職責,這種類似於專人專責的分工,可以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

圖1:物聯網四層架構

一、感知層

感知層的主要功能就是採集物理世界的數據,其是人類世界跟物理世界進行交流的關鍵橋梁。

感知層的數據來源主要有兩種:

一種就是主動採集生成信息,比如傳感器、多媒體信息採集、GPS等,這種方式都需要主動去記錄或跟目標物體進行交互才能拿到數據,存在一個採集數據的過程,且信息實時性高。

比如在智能喝水領域會採用一種流量傳感器,只要用戶喝水,流量傳感器就會立即採集到本次的喝水量是多少,這就存在一個長期交互採集數據的過程。

另一種是接受外部指令被動保存信息,比如射頻識別(RFID)、IC卡識別技術、條形碼、二維碼技術等,這種方式一般都是通過事先將信息保存起來,等待被直接讀取。

比如現在有的小區用的門禁卡就是用了IC卡識別技術,先將用戶信息錄入中央處理系統,然後用戶每次進門的時候直接刷卡就行。

二、網絡層

網絡層主要功能就是傳輸信息,將感知層獲得的數據傳送至指定目的地。

在物聯網領域,嵌入式程序相當於人的大腦,在信息採集完成之後,大腦就會給通訊模塊發布指令說把這個信息傳給某某某,網絡層會涉及到你選用什麼樣的通訊網絡以及採用什麼樣的通訊機制來傳送你的信息。

物聯網中的「網」字其實包含了2個部分:接入網絡、網際網路。

以前的網際網路只是打通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但是沒有打通人與物或物與物之間的交互,因為物本身不具有聯網能力。

後來發展出將物連接入網的技術,我們稱其為設備接入網,通過這一網絡可以將物與網際網路打通,實現人與物和物與物之間的信息交互,大大增加了信息互通的邊界,更有利於通過大數據、雲計算、AI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來增加物理和人類世界的豐富度。

那目前主要有兩種方式的接入網,一種是有線網絡接入,一種是無線網絡接入。

圖2:物聯網網絡結構

有線主要包括乙太網、串行通信(RS-232、RS485等)和USB等。

無線又分為近距離無線、短距離無線和長距離無線通訊。近距離無線通訊主要包括NFC、RFID 、IC等,短距離無線通訊主要包括Wifi、ZigBee、藍牙等,長距離無線通訊主要包括GSM(2G、3G、4G、5G等)、eMTS、Lora、NB-IoT等。

面對眾多的入網方式,我們需要考慮應用場景以及設備本身的特徵來選擇合適的接入方式,各種接入網的特徵詳見下表。

選好了適合使用的網絡,相當於數據傳輸的物理承載道路打通了,現在就需要確定以什麼樣的機制來傳遞信息,這就涉及到通訊協議。

從本質上來說,通訊協議就是一套數據傳輸規範,就跟我們接觸的英語、德語、中文等類似的語言一樣,是通過一定規則組成的,易於物與物之間進行交流溝通。

物聯網設備端資源受限,比如處理能力差、存儲能力小、網絡傳輸量小、網絡不穩定等,很明顯物聯網和網際網路在設備端提供的資源環境存在很大的差別。

所以為了更好地為物聯網服務,對網際網路的通訊協議進行了優化,發展出了目前被廣泛使用的MQTT(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和CoAP(Constrained Application Protocal )兩種物聯網通訊協議。

MQTT協議是基於TCP協議的,可以確定接收方一定會受到設備端發出的信息。MQTT協議可以保持長連接,這可以使得設備端和雲端進行實時通訊,所以其更適合實時控制交互的場景。

由於是基於TCP協議的,其通訊協議比較複雜,設備端要運行複雜機制的話,對性能就需要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存儲、計算、網絡質量等。

CoAP協議是基於UDP協議的,有兩種數據傳輸機制:一種是接收方一定會收到設備端發送的數據,另一種是不管接收方有沒有收到,設備只發送1次數據就結束了。

設備端在完成數據發送之後就進入休眠狀態,所以低功耗是CoAP協議最大的特點,其也更適合數據採集的場合,比如抄送電錶、水錶的數據。

由於是基於UDP協議的,其通訊協議複雜性想對簡單一些,自然對設備端的性能要求會低一些。

三、平臺層

物聯網平臺可為設備提供安全可靠的連接通信能力,向下連接海量設備,支撐數據上報至雲端,向上提供雲端API,服務端通過調用雲端API將指令下發至設備端,實現遠程控制。

物聯網平臺主要包含設備接入、設備管理、安全管理、消息通信、監控運維以及數據應用等。

圖3:物聯網管理平臺基本架構

設備接入主要是指設備端如何跟物聯網平臺進行連接通信,主要表現在:

設備端開發:提供MQTT、CoAP、HTTP、HTTPS等多種協議的設備端SDK開發等,幫助不同設備輕鬆接入設備網絡接入管理:提供基於蜂窩(2G、3G、4G、5G)、NB-IoT、LoRaWAN、WI-FI等不同網絡接入方案。

1. 設備管理

主要包含設備創建、維護、數據轉換、數據同步、設備分布等內容,具體表現在:

1)物模型管理

物聯網中的物是物理世界的實體,如果我們想開發一套數位化系統,那這個實體肯定不能缺席,這個時候就會涉及到一個問題:如何把線下的實體變成線上的呢?

而這正是物模型的價值。物模型通俗的解釋就是用數字世界的方式將物理世界的物體表徵出來,用數字世界的規則來描述這個物體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產品的功能。

物聯網平臺都會提供多種物模型的建立方式,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來選擇合適的模型。

2)設備生命周期管理

主要涉及創建設備、設備上下線、禁用/啟用、刪除設備等。物模型建立好之後,相當於定義好了產品的母版,這時候我們可以在該產品下面創建設備,該設備也會具有該產品的功能。

3)數據解析

對於低配置且資源受限或者對網絡流量有要求的設備,不適合構造JSON格式與物聯網平臺通信,這時候可以將原數據透傳到物聯網平臺,物聯網平臺再根據原數據轉化的腳本規則,將其轉換為JSON格式。

4)設備影子

物聯網中聯網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如果設備不聯網的話,則設備端和服務端處於通訊中斷的狀態,雙方無法交互信息。為了解決這種常態的困境,給每個設備在物聯網平臺都建立1個影子,其有2個主要作用:

可以將在設備離線期間保存在設備影子中的服務端的指令在設備上線時立即下發給設備執行;在設備在線時,如果設備端數據發生變化則及時同步給設備影子,這可以解決當設備離線時服務端請求不到設備數據的情況。換句話說在某種程度上設備影子可以使得設備端和服務端保持相對及時的交互通信,最起碼服務端從設備端可以拿到相對來說最新的數據以及服務端可以相對及時的告訴設備端需要執行哪些指令。

5)設備拓撲

物聯網平臺支持設備直連,也支持設備掛載在網關上,作為網關的子設備,由網關直連。

網關直連的場景主要有子設備不能直連或者需要拓撲關係管理的場景,比如WI-FI 網關、ZigBee 網關、以及藍牙網關等。設備拓撲管理可以幫助管理子設備、子設備與網關的拓撲關係、對子設備進行監控運維等,同時服務端可以直接面向子設備收發消息。

2. 安全管理

主要是從設備安全認證和通信安全兩個方面來保證物聯網數據傳輸的安全性。

1)設備安全認證

設備接入物聯網平臺之前,需要通過身份認證,來保證設備的安全性。

目前,物聯網平臺支持使用設備密鑰、ID和X.509證書等方式進行身份認證,在此僅以設備密鑰為例來簡要說明設備身份認證的實現方式(生成、獲取、使用)。

在物聯網平臺創建設備的時候會給設備頒發密鑰,密鑰的種類有多樣,比如一機一密、一型一密等,密鑰生成之後,有2種方式可以將密鑰放到設備端:

一種是事先將密鑰燒錄在設備端程序裡面,另一種是當設備首次聯網時向物聯網平臺請求設備密鑰,這時如果該設備有註冊過則會把相應的密鑰傳給設備。在設備都有密鑰之後就相當於拿到了通行證,可以和物聯網平臺進行正常的通信。

2)通信安全

主要是指數據傳輸層面的的安全管理,支持MQTT、HTTPS、CoAP數據傳輸通道,保證數據的機密和完整性,支持設備權限管理機制,保障設備與雲端安全通信;支持設備級別的通信資源(Topic等)隔離,防止設備越權等問題。

3. 消息通信

主要包括設備端發送數據到物聯網平臺,物聯網平臺將數據流轉到服務端/其他雲產品,服務端遠程控制設備這3種消息傳送方式。

設備管理主要定義了設備是什麼,那消息通信主要解決的就是信息傳輸機制:怎樣將物聯網平臺配置的設備信息與設備端、服務端、其他雲產品進行傳遞。這機制裡面涉及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Topic,通過對Topic的定義和使用來進行信息傳輸。

1)基於Topic的上下行通信可以將設備端數據發送至物聯網平臺或實現服務端遠程控制設備

設備端跟物聯網平臺通信是用的MQTT協議,該協議是基於主題的發布和訂閱機制,其所有的信息傳遞都是通過主題這一中介來完成。

設備可以發布某一主題也可以訂閱某一主題,設備發布的話其實就是設備發送數據的消息模式,設備訂閱的話其實就是設備接收數據的消息模式,對於物聯網設備來說上報和接收是兩個基本且重要的消息交互模式,那怎樣來定義主題呢?

主題的定義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定義數據模式,一種是利用物模型建立的標準化的數據模式。

主題的定義是基於產品功能的,當產品功能確定好之後,那怎樣將這些功能跟設備通信進行關聯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這個時候就需要對產品進行主題的設置。選定產品功能之後,可以根據需要來設置不同的主題比如上報、接收、更新、刪除等。在產品層面定義好主題類之後,該產品下的所有設備都會具備該主題的特性,設備就可以利用主題來進行上下行通信。

2)基於服務端訂閱、雲產品流轉的將物聯網平臺數據傳輸至服務端/其他雲產品的傳輸模式

服務端可以直接訂閱產品下多種類型的消息:設備上報消息、設備狀態變化通知、設備生命周期變更、設備拓撲關係變更等。

配置服務端訂閱之後,物聯網平臺就會將產品下所有設備的已訂閱的消息轉發至伺服器。使用物聯網平臺的數據流轉功能,可將Topic中的數據消息轉發至其他雲產品中進行存儲或處理,這就是所謂的雲產品流轉。

4. 監控運維

主要涉及到設備監控和運維兩個部分。

監控診斷:物聯網平臺提供在線設備數量、上下行消息數量、規則引擎流轉消息次數、設備網絡狀態等指標數據的實時監控功能;OTA升級:設備投放出去後如果發生應用程式升級,則可以通過OTA升級與管理服務,實現遠程升級程序的工作;在線調試:在線調試主要用於程序開發階段,一是設備端開發完成後,可以使用物聯網平臺的在線調試功能,從控制臺下發至指令到設備端進行功能測試;二是物聯網提供虛擬設備功能,供雲端應用開發測試使用;日誌服務:可以將雲端或設備端的運行日誌保存下來供故障查詢等使用,並且可以將日誌數據導出存放起來進行長期存儲。開通日誌轉儲後,支持在物聯網控制臺查詢分析日誌,並提供日誌報表、報表訂閱、告警通知等功能。

5. 數據應用

主要涉及數據的存儲、分析和應用。

數據備份:可為海量數據提供分發和備份服務;數據分析:為開發者提供了設備智能分析,全鏈路覆蓋了對設備數據生成、管理(存儲)、清洗、分析及可視化等環節;數據應用:可以跟第三方或者其他雲產品進行結合解決不同的問題比如將溫溼度計上報數據到釘釘群機器人或者通過大數據平臺搭建設備監控大屏等。

四、應用層

應用層是物聯網的最終目的,其主要是將設備端收集來的數據進行處理,從而給不同的行業提供智能服務。

目前物聯網涉及的行業眾多,比如電力、物流、環保、農業、工業、城市管理、家居生活等,但本質上採用的物聯網服務類型主要有4類:

監控型,比如物流監控、汙染監控等;控制型,比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掃描型,比如手機錢包、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等;查詢型,比如遠程抄表、智能檢索等。

圖4:物聯網應用層結構

應用層架構主要有3個組成部分:業務處理,資料庫和客戶端。

物聯網業務處理較為複雜,因為其會涉及到海量數據的整合,這對不同行業終端應用者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所以目前市場上有專門提供的中間件比如雲計算、數據挖掘、人工智慧、信息融合等可以供行業者使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物聯網應用行業的繁榮。

資料庫主要用來存儲設備、用戶、業務以及其他相關的數據。應用層會接觸到終端用戶,所以會涉及到客戶端的開發,在此就不贅述。

物聯網涉及到的關鍵技術主要有雲計算、數據挖掘、人工智慧,在此作簡要介紹:

雲計算具有強大的存儲能力、處理能力、帶寬和極高的性價比,它可以為不同的物聯網應用提供統一的服務。不同的技術服務商會開發一套完整的雲計算資源,其就像水電一樣,客戶可以按需付費,你需要多少,就購買多少;數據挖掘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及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挖掘出隱含的、未知的、對決策有潛在價值的數據的過程。數據挖掘主要基於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模式識別、統計學等,高度自動化地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綜合、歸納和推理,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係,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為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人工智慧是探索研究使各種機器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如學習、推理、思考等)。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在物聯網中,人工智慧技術主要負責分析物品所承載的信息內容,從而實現計算機自動處理。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一個是自己對物聯網領域產品的知識總結,另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給對物聯網產品設計有興趣的人建立一個物聯網產品設計以及實現的整體把握,可以了解物聯網各個組成部分以及相應的關鍵節點的主要內容。

由於個人知識水平有限,若上述某些觀點有誤,歡迎各位指正,非常感謝~

本文由 @寧靜&淡泊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京東雲明確物聯網四層架構,雲計算市場「新進者」如何謀劃未來?
    劉子豪透露,京東雲事業部正在基於雲計算平臺,構建京東物聯網生態技術架構。未來將聯手各大合作夥伴,打造物聯網新生態圈。新進者的優勢做物聯網生態,核心就是雲計算平臺,那麼作為「新進者」,京東雲有什麼底氣?劉子豪表示,京東天生有做好雲服務的基因,而雲計算則是物聯網中的水、煤、電,是一切的基礎。
  • 基於物聯網架構的箱式變電站智能監測系統
    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青浦供電公司、上海尤比酷電氣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員沈曉峰、徐愛蓉、曹基南、張衛紅、胡大良,在2020年第9期《電氣技術》雜誌上撰文,針對10kV箱式變電站運檢管理需求,基於物聯網架構設計並研發了一套箱式變電站智能監測系統。
  • 環保行業「在線監測」產品的設計套路
    整體架構在線監測系統的物理架構如下圖所示,採用類似物聯網模式,傳感設備和控制設備的通過連接到傳感器網絡,通過傳感器網關、路由以有線網絡或無線網絡的方式將數據和信號傳到雲伺服器和資料庫,再經過防火牆、廣域網和路由器連接到用戶的PC端和移動端。
  • 物聯網落地秘籍:讓複雜的事情簡單化
    物聯網的現在時和未來時   上面的文字揭露了物聯網創業和發展的本質,當然更多是從理論層面在談,下面我們具體看一下行業正在發生的,以及未來即將發生的。   物聯網系統可以分為感知識別層、網絡構建層、平臺管理層和綜合應用層。   感知層是物聯網整體架構的基礎,是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融合的重要一環。
  • 全新設計、全新架構打造,脫離馬自達後的奔騰B70來了
    十五年之後,第三代奔騰B70的回歸,對於奔騰品牌和一汽集團而言,都不再僅是一款新產品上市那麼簡單。2018年10月17日,一汽奔騰以一場發布會預告了自己徹底的革新。"新奔騰"品牌發展戰略發布,明確了"物聯網汽車創領者"的目標,並正式啟用全新設計的奔騰新LOGO"世界之窗"。
  • 什麼才是真正的架構設計?
    代碼級:即從代碼級別保障架構實施。戰略設計與戰術設計基於架構金字塔,我們有了系統架構的戰略設計與戰術設計的完美結合:戰略設計:業務架構用於指導架構師如何進行系統架構設計。戰術設計:應用架構要根據業務架構來設計。戰術實施:應用架構確定以後,就是技術選型。四. 應用架構演進業務架構是生產力,應用架構是生產關係,技術架構是生產工具。
  • 物聯網之智能穿戴設計
    在當前市場淨空不足的情況下,設計師唯有打破現有的技術瓶頸,上升到新的空間去尋找更大的舞臺,提前布局才能趕上時代的列車,在物聯網時代享受人才紅利。說到物聯網設計,智能穿戴是其中一大熱點。自2013年,Google 發布了Google Glass 以後,引爆了整個可穿戴市場。智能穿戴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時代的關鍵入口,是連接人和物的鑰匙。
  • 深度長文(一):什麼是產品架構?
    先來看下技術架構師的幾個核心關鍵字:權衡與平衡抽象、建模與設計預見性和前瞻性簡化之美模式與重用質量、效率與資源敏捷、迭代與演進前構與重構本質上,技術架構的關鍵字同樣適用於產品架構。技術架構中有一句比較流行的話:一切脫離業務的架構都是耍流氓,產品更是如此。
  • AP+RFID就是物聯網新產品?
    從覆蓋角度來講,面覆蓋和點覆蓋有著不同的應用場景,有的需要100-300M的覆蓋要求,有的只需要一個房間的覆蓋,並且希望各覆蓋間的邊界清晰,便於定位算法的精準,所以RFID特別是有源RFID的覆蓋是一個應用個性化的設計內容,而UHF無源在醫療行業又是要有選擇應用,在不同的現場有不同的設計場景,甚至是多技術兼容;而AP的設基本是無身份區分的,要求的是全覆蓋;所以以上二者在覆蓋設計上就會存在矛盾
  • 解讀智慧園區的架構體系
    智慧園區是結合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園區進行全面升級,整合園區資源信息,自主創新服務體系的新型園區。智慧園區的建設不是盲目的,不同的功能園區具有不同的特點,其智慧化的建設應圍繞園區主體需求完成,為園區及園區入駐企業提供便捷的交互方式,實現園區智慧化管理。
  • 架構師必須知道的架構設計原則
    這些原則沉澱在架構師的腦海中,最終內化成他的 mindset,以潛意識方式影響和指導他的架構和設計工作。 一晃我在軟體研發行業工作十多個年頭了,前面大部分時間做架構設計和開發,現在轉型做研發管理。 間接:網關在外面的客戶端和內部的服務之間增加了一層間接,使兩者不強耦合,可以相互獨立演化。
  • 「金猿投融展」四相科技——位置物聯網解決方案領航者
    本項目由四相科技投遞並參與「數據猿年度金猿策劃活動——2020大數據產業最具投資價值榜單及獎項」評選。四相科技專注於位置服務的物聯網領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立足位置信息服務,連結物聯網智慧生態圈,以位置感知連接和aPaaS服務平臺為基礎,為合作夥伴提供集硬體、軟體、算法的一站式位置服務,涵蓋了從產品設計、研發、集成、生產、製造、銷售及售後服務全過程。
  • Android開放式架構平臺在物聯網嵌入式中的解決方案
    Android開放式架構平臺在物聯網嵌入式中的解決方案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3-25 09:19:00 Android 開放式架構平臺獲得了巨大成功,已贏得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最大份額
  • 從聚合-轉移框架淺談卷積神經網絡的架構設計
    具體來說,聚合可用圖示的函數表示,聚合函數 A 代表通過選擇 L 以前層的 X 的一個子集作為輸入,得到聚合特徵 S;轉移的部分比較簡單,將聚合特徵 S 通過轉移函數 T 得到 L 層的 X。這便是聚合-轉移框架的視角,從這個視角出發,可對現有的卷積神經網絡的架構進行解讀。為了更加形象的理解,我們舉一個具體的且耳熟能詳的例子——DenseNet。
  • 典型的MCU+DC-DC架構的移動電源設計
    2017年10月,iPhone8、iPhoneX發布,宣布支持PD快充協議,PD普及步入快車道 USB-IF推廣PD的目的是統一快速充電協議,從市場的變化來看,也正在朝這個方向發展,高通QC4.0協議和MTK3.0協議都採用了PD3.0的PHY層設計。
  • 物聯網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這一階段主要投資者機會在於物聯網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廠商等。   3. 物聯網的架構   標準的物聯網系統可以大致分為四個層面:感知識別層、網絡構建層、管理服務層、綜合應用層。   感知識別層:感知識別層位於物聯網四層模型的最底端,是所有上層結構的基礎。
  • 如何設計分層架構和交互接口 API?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聊分層架構的設計流程,以及接口設計方法等內容。通常,我們可以將分層架構的設計流程分解為下列 4 個步驟:第一步,結合現實情況,將系統劃分成多個層次。僅僅四個步驟就完成了架構設計嗎?這會不會太簡單空洞了呢?各位看官,不要著急,請聽蔡老師慢慢道來,每個步驟都有極具可操作性的方法及工具。層次的切分方法面對一個龐然大物,你該如何下手呢?不用擔心,這已經給你準備了庖丁解牛的方法,輕輕鬆鬆把一個複雜的大系統變得可以掌控了。
  • 區塊鏈在物聯網中的應用
    區塊鏈憑藉主體對等、公開透明、安全通信、難以篡改和多方共識等特性,對物聯網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多中心、弱中心化的特質將降低中心化架構的高額運維成本,信息加密、安全通信的特質將有助於保護隱私,身份權限管理和多方共識有助於識別非法節點,及時阻止惡意節點的接入和作惡,依託鏈式的結構有助於構建可證可溯的電子證據存證,分布式架構和主體對等的特點有助於打破物聯網現存的多個信息孤島桎梏,促進信息的橫向流動和多方協作
  • 國際物聯網及RFID架構師/應用工程師培訓及認證
    為進一步推動社會各行業物聯網相關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廣東省物聯網公共技術支持中心、廣東省RFID公共技術支持中心與國際標準組織GS1香港分會—香港貨品編碼協會(GS1HongKong)聯合舉辦「國際物聯網及RFID架構師/應用工程師的培訓及認證」 服務。
  • Redesign:Lofter的信息架構改版設計
    信息架構為何需要設計?信息架構不是功能的簡單堆疊,所以我們需要更有邏輯的方法。從前中後期去設計一個合理的信息架構。一.從LOFTER 的不斷更新可以看出,LOFTER 從最開始的「專注興趣,分享創作」到現在的「記錄生活,發現同好」已經從關注原創到不只為創作者服務的角度定位產品。更多的關注人類深層次的自我表達和群體認同的本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