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黃伊娜 曾昊然) 前段時間,廈門市民張先生因病入院,需進行手術,誰知在術前篩查的過程中被告知HIV抗體初篩陽性,血樣標本被送往廈門市疾控中心做最後的檢測。張先生以為自己得了愛滋病,極度恐慌。不過幾天後,廈門市疾控中心確證實驗室給出的結果為HIV抗體陰性,張先生並未感染愛滋病毒。
是醫院誤診了嗎?確證實驗室又是什麼?今天,晨報記者就帶你走進廈門市疾控中心的愛滋病確證實驗室,一探究竟。
構成
實驗室分為3個區域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穿過狹長的通道,來到位於廈門市疾控中心的愛滋病確證實驗室。它和疾控中心的許多實驗室一樣,分為清潔區、半汙染區和汙染區三部分。
清潔區顧名思義,放置的都是乾淨的東西,檢測員出實驗室時,實驗室中所有的感染性材料如樣品、和標本接觸過的東西、移液槍槍頭等在實驗室中使用過的廢棄物等,都不能帶到清潔區;同時,檢測人員也在這裡穿戴防護服、手套、帽子、鞋套、口罩等,進行「全副武裝」。工作人員不能將手機等實驗室外的物品帶入實驗室中,因此,一進入實驗室,檢測人員就差不多處在「失聯」狀態。
半汙染區屬於過渡區域,可放置接觸過樣品的物品,並對一些實驗廢物進行處理。
汙染區則是實驗室的核心區域,也是檢測活動的主區域,工作人員在這裡進行樣品檢測,並對廢棄樣品進行滅活消毒處理。
方法
免疫印跡實驗補充檢測
廈門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廈門市疾控中心愛滋病確證實驗室HIV抗體補充實驗採用的方法是免疫印跡實驗。
簡單來說,檢測的過程就是檢測人員將其它有初篩資質的單位送來的樣品血清或血漿加入特定的試劑中,然後放進機器進行恆溫震蕩、洗脫、加酶接觸反應、洗滌等一系列處理,之後根據得到的條帶反應出具報告,這份報告可以說是被檢測人員是否感染愛滋病毒的最終「裁決書」。檢測報告上記錄了檢測方法、檢測結果等,包括最終的結論,結論裡會寫上「某標本HIV抗體陰性」,或「HIV-1抗體陽性」,又或者「某標本HIV抗體不確定」。
前兩者很好理解,陰性就是未感染HIV,陽性就是感染了HIV,而「不確定」則令人有些費解。工作人員解釋,在檢測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檢測結果既不符合HIV抗體陰性標準,又不符合陽性標準的情況,因此斷定為「不確定」,需要受檢人在2-4周後進行復檢,或儘快進行核酸檢測,才能最終得到結果。
流程
HIV病毒檢測有三道關卡
檢測對象的血液樣本送到確證實驗室時,已經是愛滋病檢測的最後一步了,整個檢測過程,其實有著層層「關卡」。最開始進行的叫作HIV抗體初篩,是由具備初篩實驗室資質的醫療機構進行,目前廈門市共有39家,大多數醫院檢驗科都具備HIV初篩實驗室資質。初篩使用試劑進行檢測,如果試劑對血液樣本「有反應」,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陽性」,就要更換不同的試劑進行2次復檢;復檢環節中,只要有一次的結果是「有反應」,就要送入市疾控中心。在市疾控中心愛滋病確證實驗室中進行過兩次復檢後,如果仍然有至少一次的結果為「有反應」,才需要進行補充試驗作最後的確認。
記者從廈門市疾控中心了解到,從復檢到出報告,大致需要7個工作日的時間。為防止信息洩露,出具的結論直接反饋給送檢單位,不反饋給個人,也不接受個人送檢。事實上,為了保證受測者的隱私,檢測和信息管理是分開的,檢測員只對樣本負責,檢測時只知道手上的是幾號樣本,並不清楚樣本屬於誰。
解惑
初篩陽性≠感染愛滋病毒
初篩實驗靈敏度較高,需進行確證實驗
HIV抗體初篩陽性,是不是代表已經感染了HIV呢?記者就此特意請教了廈門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他們就張先生一事作出回復。
市疾控中心表示,張先生在醫院進行的是初篩實驗。為了安全起見,初篩實驗環節可謂是「寧可錯殺三千,絕不漏掉一個」,儘可能做到不漏檢,因此初篩實驗使用的試劑往往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有時受其他因素影響,也有被判斷為初篩陽性的可能。目前,醫院常用的HIV初篩實驗方法多為「化學發光法」或「酶聯免疫反應吸附法(ELISA)」,靈敏度都非常高。
由於初篩實驗的靈敏性很高,會存在部分假陽性結果,因此,初篩陽性的結果會被送到確證實驗室進行HIV抗體確證實驗。
目前,廈門市醫療機構的初篩陽性標本均送到廈門市疾控中心進行確證實驗。確證實驗室採用的免疫印跡法特異度高,可以排除醫院初篩假陽性的樣本,做到「不錯殺一個」,例如案例中的張先生。
市疾控中心表示,HIV抗體初篩陽性不代表已經感染了HIV,是否感染需要耐心等待確證實驗的結果;醫院初篩的假陽性結果也並不能稱作誤診。
市疾控中心檢測員張榮秋:加班是常態平時似戰時
2019年春節期間,別人還在享受春節的喜慶氛圍,而張榮秋已經穿上白大褂,在位於集美的市疾控中心,加班工作了近10個小時。對在市疾控中心已經工作六年的張榮秋來說,加班是常態,平時似戰時。
「碰上流感爆發期,或者出現食物中毒的病例時,往往就會加班,遇到緊急情況甚至會在半夜被叫醒趕到單位工作,現在已經習慣了。」張榮秋,廈門市疾控中心的一名檢測員,他在工作上的「敵人」不是疲勞和薪水,而是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包括了病毒、細菌、真菌等一系列可能危害人體的病菌,我的工作就是在實驗室中把他們檢測出來。」HIV、登革熱、流感病毒等均是他檢測的範圍。
張榮秋是廈門大學的畢業生,在實習的時候,他就曾做過一些微生物的實驗。「從那時候起,我就對微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些肉眼難見的小傢伙們,是如何產生巨大的破壞力的?」大學畢業後,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在疾控系統工作。
早上8點開始上班,然而進到實驗室後,常常「身不由己」,忙得中午連飯都顧不上吃,要等實驗做完,才能離開實驗室。「進入實驗室,就是和病毒『1V1』,必須萬分仔細。」每天上班,張榮秋除了衣服,什麼東西也不帶進實驗室,包括手機,所以家人、朋友時常聯絡不到他,若是有緊急情況要找他,只能打電話到科室座機。「家裡人現在已經知道,打電話沒接就是在實驗室了。」張榮秋告訴記者。
和這些微生物打交道,許多人是談之色變,有些朋友得知他做這份工作,還會勸他早點辭職,遠離病毒。但張榮秋早就習以為常,他說,只要按照規範操作、做好防護,這些病毒並沒有什麼可怕的。「這份工作很適合我,從穿上防護服的那一刻,我就會馬上進入工作狀態,我或許就是一個天生的實驗員吧。」張榮秋認為,雖然工作辛苦,但也能收穫滿滿的成就感。「每一次檢驗成功,都意味著一份新的可能,這一種對未知的探索和挑戰,讓我感到滿足。」
(晨報記者曾昊然黃伊娜)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