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是感染控制的重要部門,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可以避免實驗室感染,並防止病原微生物通過實驗室向外環境擴散,保護公眾和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健康。那如何做好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呢?這需要做好標本、操作、消毒和廢物是這四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
實驗室標本是生物安全的源,標本包括含病原微生物的人和動物血液、體液、組織、排洩物、培養物等物質,以及食物和環境樣本等。沒有感染性的和生物危害的標本就不存在安全問題。標本的採集、轉運、接收、保存和處置環節都要加強管理,每個環節都要有記錄,而且記錄要有溯源性。
正是有了標本操作,才有了生物安全風險的擴散。為了保證實驗室生物安全,首先要學會防護操作,要有好的個人防護習慣,防護用品不能只穿不脫,進入實驗室相應的防護措施要齊全,但臨時出實驗室不要忘記脫掉工作服更換清潔服裝和洗手。另外要特別注意產生氣溶膠的操作,減小氣溶膠的擴散,是對自己、同事和環境的最好保護。
實驗操作產生的氣溶膠,標本傾倒、潑灑,儀器、器材和設備與標本的接觸等都會引起環境和設備的汙染。為了創造良好、健康的實驗室環境,消毒滅菌工作非常重要。實驗室汙染的消毒包括空氣和物體表面消毒,消毒每天都要開展,地面、臺面、儀器和設備表面的受到汙染要採用合適的消毒劑及時消毒。實驗室用的滅菌設備滅菌效果監測不能忽視,要按照規定做好相關的性能驗證,尤其要按要求做好物理監測。
實驗室廢物管理是生物安全管理的最後一個環節,加強廢物管理可以防止感染性物質外溢。實驗室廢物感染性強,按照狀態分為固體廢物和液體廢物,通常固體廢物需要按照感染性和損傷性廢物分類收集,實驗棄置的菌(毒)種或樣本、培養物和被汙染的廢棄物必須在實驗室或其所在的建築內消毒滅菌,達到生物學安全後再按感染性廢棄物收集處理;液體廢物主要包括自動化儀器產生的廢水、廢棄體液標本、清洗用水等,一般排至汙水處理系統處理,符合要求排放。
標本、操作、消毒與廢物是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四個關鍵環節,在這四個關鍵環節的工作中落實風險管理與質量控制的原則及要求,將儘可能的減少生物安全不良事件的發生。
作者 周超群 ( 上海市普陀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監督所)
審稿 王世浩
本文由SIFIC玫瑰園推薦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下面連結
1. 生物安全比天大,實驗室感控你懂嗎?
2.「吹」出來的「疾病」——肺功能實驗室之感控介紹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圖文編輯:朱迪
審稿:高曉東 馬嘉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