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我們小區一樓都是帶自家花園的,有一戶做了水池的造型,裡面養了好多漂亮的魚,很是好看。所以我就在想這魚是不是餓不死,也看不到那家人餵食啊。
魚以什麼為食
魚也分很多種類,有肉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雜食性魚類、和濾食性魚類。肉食性魚類以魚類、蝦類為主要食物,是不吃水草的;草食性魚類主要以水草、浮萍、藻類為主要食,代表魚類有草魚;雜食性魚類是指肉食、草食皆吃的魚類;濾食性魚類是以浮遊生物為主要食物,代表魚類有鰱魚、沙丁魚等。
魚到底會不會餓死
那麼我們今天來討論的肯定不包括在大海、大江大河裡的魚,因為這些水中的物產資源豐富,水又是流動性的,所以魚在這些地方生存肯定是不缺食物的。所以我們今天來討論的是湖泊、死水、人類飼養等的魚類。
一般來說,也是不會餓死的。除非給魚類圈在一個特別固定的範圍內,限定的條件也特別苛刻。比如說沒有光照、沒有水流動、沒有下雨、沒有植物、沒有其他魚類的環境等等。這樣簡直就不是給魚餓死的,是給魚鬱悶死的啊。對於魚類來說,他們的成長是不可逆的,如果說嚴格控制它在一個沒有外源性營養輸入的環境中,它會停止生長,慢慢消瘦,最後死亡。
魚不是自養生物,需要通過攝取食物來滿足自身的能量消耗。大家都聽說過魚沒有餓死的,只有撐死的這句話吧?這是因為魚本身是變溫動物,不需要消耗能量去適應周圍環境,新陳代謝率很低,所以即便不餵它,它也能活很長時間。
很多時候,是人以為魚沒吃什麼食物,自然的就活下來了,以為它們都餓不死。殊不知在悄無聲息中,他們在水中獲取了很多人們看不到的食物能量。
魚是怎麼活下來的
俗話說得好,水至清則無魚。水在靜止的環境下,經過陽光的照射,很容易長出青苔,水中有豐富的微生物經過光合作用就產生了青苔。如果限定範圍內青苔量太多的話,會大量消耗水中的含氧量,那麼魚兒生存所需的氧氣就會不足了。魚類的糞便和排洩物也提高了水中的營養成分,促使滋生了很多的藻類。再比如湖泊、飼養池這種很大的範圍內,水中是一定會有水草的,還有一些藻類、微生物等,這些都可以成為魚兒的食物,保證它們不會餓死,維持基本生存需要。
大部分魚都是雜食性動物,除了水中的植物和藻類,室外的水面上空也有很多昆蟲類小動物。比如蛾子,蚊蠅等飛行類昆蟲,一旦掉入水中,就是魚類很好的食物來源。還有一些會在水中產下幼蟲或者卵的動物,比如蚊子會在水中產卵,孵化出孑孓,也是魚類的能量來源。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視頻系列,即便水中不養魚,就單純的一盆水,經過了長時間的日照和雨水洗禮,除了會發現綠色的青苔、藻類以外,甚至還會發現一些在水中亂蹦的紅色小蟲子。
總結
所有的生物想活下去必須有能量來源,對於魚來說,它也必須攝取食物才能生存下去,否則就會餓死。但是魚類進化到今天,能夠將自己生存所需的能量降到很低很低,只要有點兒吃的東西,吃一頓就可以堅持很久不進食。其實大部分時候只是我們沒有觀察到它吃東西而已,所以家裡養魚的小夥伴們,即便幾天不餵食也不要擔心,它們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偶爾餵一下,控制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