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怎麼可能餓不死呢?這個理論純屬瞎說,不瞞各位,我就親手餓死過一條小鯽魚。
以前在農村,我吵著要養一隻貓或者狗,我爸媽不同意,他們說:「先給你養一條小鯽魚看看,一個月後還能活,就讓你養一隻小狗。」
那會我天真的以為魚在水中真的餓不死,結果一個月不到,小鯽魚就餓死了。
此後,我爸媽經常對我說:「魚都養不好,還養什麼貓狗,先顧好自己」。
現在想想,當時的我好天真,竟然會認為魚在水中餓不死……
先來說說,為什麼會有魚餓不死的謠言?
1.耐飢餓能力很強
早在20世紀60年代,國外科學家就已經發現,魚類在面對飢餓時,會進入「不可逆點」現象。
也就是說,當魚類飢餓到一定程度,它們會調整自身的狀態來適應環境,比如體型逐漸消瘦、腸管變細、卵巢萎縮、肝胰臟縮小等等。
此時,魚類就會暫時進入一個虛弱且不死的狀態,就算人類發現後及時投餵食物,這些魚也不能正常進食了。
進入「不可逆點」的魚,整體抗飢餓能力很強很強,很容易給人以「餓不死」的假象。
2.消耗能量較少
魚類屬於變溫動物,可以隨著外界的溫度變化而變化,不需要強行消耗能量來保持自己的體溫。
當冬季來臨時,外界溫度降低,食物來源大幅度減少,此時魚類同樣會降低自己的體溫,一方面適應外界環境,另一方面減少自身活動頻率,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體內新陳代謝所需要的能耗。
比如魚類在冬季一般會潛在河底,通常它們只保持存活的最低能耗,沒有食物時,魚類也會通過消耗自身脂肪來度過難關,類似於「冬眠」。
當開春之際,魚類又會重新進入活躍狀態,並且會大量進食,以此彌補冬季的損耗。
除了冬季之外,非洲肺魚在旱季來臨之前,也會進入深度休眠模式,它們通過分泌黏液,可以在地下存活3~5年,當雨季來臨時,肺魚又會破土而出。
說這麼多的目的就是為了表達魚類除了能耗較少之外,適應性也很強。
3.魚類有能量來源
在農村的小夥伴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那就是在大水缸中養幾條小金魚,就算不進行人工餵食,小金魚依舊生龍活虎,所以大傢伙就誤認為「魚在水中餓不死」。
其實不然,就拿院子裡的大水缸來講,裡面的魚能吃到很多食物,首先就是藻類。
魚在水缸中生活一段時間後,它們的分泌物排洩物會進入水中,這些有機雜質在氣溫、光照的情況下,會逐漸滋生出很多藻類,比如硅藻、藍綠藻,如果缸中的水長時間不換,水的富營養化現象就會越來越嚴重,魚類可以通過吃藻類來緩解飢餓。
除了「素菜」之外,大水缸中的魚還是吃到「葷菜」,它們就是各種小昆蟲及幼蟲。
比如紅線蟲、蚊子、蒼蠅、飛蛾、龍蝨、水蜈蚣等等,這些都是魚類的盤中餐,而且農村最常見的蚊子,它們會將卵產在水中,這些蟲卵對缸中魚來講,可都是「天賜美味」,蜻蜓也是如此。
雖然人眼可以最小捕捉到0.1毫米的物體,但誰會去較真觀察水缸中的微生物,所以我們就誤認為水缸中沒有食物,也就造成了水中魚餓不死的假象。
結語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魚在戶外的水中確實能吃到很多食物,但如果魚處於純淨的水質中,且位居室內陰暗地帶,不進行人工餵食的話,它們只能不停挨餓,直至死亡。
只是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因為魚類還能通過降低能耗、消耗脂肪、進入不可逆點等方法來延長壽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