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缸內的鯽魚幾年不死,魚為什麼會「餓」不死哪?

2021-01-22 科學黑洞

有網友發出這樣的疑問「小時候水缸裡有一條鯽魚,從來沒有餵過它,它也沒有長大,到現在已經有十來年了,還好好的在水裡。魚為什麼就「餓」不死呢?

小時候生活在鄉村的八零九零後小夥伴一定都有這樣的記憶,家裡的院子有一口大水缸,裡邊注滿了半缸以上的水,小時候自己抓的魚蝦都放在裡邊養,由於數量少也從來沒有真正的去吃過,這些魚會生活很久,直到某個夜裡大雨來襲,水缸的水溢了出來,小魚小蝦都跳出來各謀生路去了。

這些小魚我們從來沒有主動的去餵過,但是貌似它們一直都不會死亡,這也給了我們「魚不會餓死」的跡象。但事實真會如此嗎?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魚和所有其它物種一樣,都是可以被餓死的,只不過我們養的魚體型都小,食物量需求也並不高,放在露天的院子裡,難免會有一些昆蟲小動物來襲,不小心墜入缸內,最終腐化也就成為了魚兒的食物。我小的時候用小魚缸養自己抓來的魚,從來不去餵它,因此我還看到過它們吃自己剛排下來的「長條糞便」。

魚是典型的雜食類,幾乎掉落在水中的一切有機質,它們都會嘗試的去吃兩口。這也給我們造成了假象,我們不去餵它,魚竟然還可以活很長的時間,就像是餓不死一樣。

但實際上沒有「餓不死」的生物,這是大自然的準則,有運動就有能量輸出,那麼必然要有能量輸入才行,對於地球上的動物是靠飲食來補充能量。糖分也好各種蛋白質也罷,總歸都是能量,而類似於植物它們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能量供自己使用,能量守恆是不變的真理。

說到水生動物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各種魚類,它們普遍靠鰓呼吸、以尾和軀幹的擺動再加上鰭的協調作用移動,屬於變溫水生的脊椎動物。在脊椎動物中主要包括五大類: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

脊椎動物中魚類是主要成員,根據早期數據統計地球上魚類大約有2.4萬種,並且每年都有新的魚類被發現,目前不完全統計魚的種類可以達到3.2萬種。如果要認真追溯起來,地球上的脊椎動物都起源於地球上三五億年前的硬骨魚類,它們曾經「嚮往」大陸上的風光爬上了岸,最終進化成四足的爬行動物,一路發展地球上的脊椎動物發展壯大。

本質上來說魚並非是餓不死,因為它們特殊的生存方式看起來是那麼抗餓。魚是用鰓來呼吸,因此需要不斷的遊動讓水裡通過鰓,這樣可以過濾水中的氧氣用來呼吸。同時如果水中含有一些有機質,它們可以進行吸收利用的,跟你每天餵它魚食道理是一樣的。

尤其是一些漏天放置的容器,總會有一些有機質落下來的,這些都會成為魚的食物。但如果是純淨水中超過兩個星期,魚如果不去餵的話,可能就會面臨餓死的危險。

像文章開頭所說的水缸裡的一條鯽魚活了十年也是有可能的,露天放置的水缸必然會有蚊子在裡邊產卵,大量的蚊子卵會成為這條鯽魚的美食,不至於長得特別快,但是可以保證存活下去。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魚總是「餓不死」?
    水缸裡養魚真有趣。因為水缸裡的水是用來喝的,所以我們不能像現在養在魚缸裡的魚一樣每天都餵它。魚缸裡的魚根本就沒餵過,為什麼餓不死?魚兒為何不餓?事實上,這就是為什麼水缸裡要放一條魚的原因。有些大水缸更容易裝水。幾天沒人能把一缸水打滿。
  • 為什麼有人會說「魚餓不死」?
    魚怎麼可能餓不死呢?這個理論純屬瞎說,不瞞各位,我就親手餓死過一條小鯽魚。以前在農村,我吵著要養一隻貓或者狗,我爸媽不同意,他們說:「先給你養一條小鯽魚看看,一個月後還能活,就讓你養一隻小狗。」那會我天真的以為魚在水中真的餓不死,結果一個月不到,小鯽魚就餓死了。此後,我爸媽經常對我說:「魚都養不好,還養什麼貓狗,先顧好自己」。
  • 魚不吃不喝到底能活多久?丟水缸裡的魚,為何一年不餵也不會死?
    在老家時喜歡釣魚,經常在屋子後的水缸中丟幾條小鯽魚,那個水缸常年有水,有時候是活水,因為下雨,有時候又是死水,因為很久沒下雨了,裡面的魚也從來都不餵食,但一直都活的好好的,只是長也長不大,死也死不了!這魚為什麼就「餓不死」呢,真的喝水就可以了嗎?印象中的魚還真是這樣,清澈無比的水中魚兒遊來遊去,也沒見它們吃什麼,但一直能活著!
  • 為什麼菜市場買回來的魚很容易死
    有一次,我在水庫裡釣了兩條草魚,一頓只能吃一條,於是就把剩下的那條一斤多的草魚養在院子裡的水缸裡,準備第二天再吃。當時心裡還有點擔心,覺得它能不能活到晚上都是個未知數。沒想到那條魚活了兩天才不行了。後來有一次,我傍晚的時候,從菜市場買回來一條草魚,買的時候活蹦亂跳的,結果放到水缸裡,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早就肚皮朝天了,還有股臭味,估計半夜就死了。這讓我很不解,為什麼同樣的水缸,同樣大小的魚,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我分析是菜市場的魚,24小時打氧氣,一放到不打氧氣的水裡,就適應不了,很快就死了。而水庫裡的魚,是在自然水體中長大,對水缸裡的氧氣環境承受力更強。不知是不是這個道理。
  • 魚兒真的餓不死?以謠傳謠真的要停止了,好魚一定是餵出來的!
    所以可以知道觀賞魚沒有餓死的這句話完全就是謠傳!要我說好魚就是餵出來的,接來下養魚人就和大家聊一聊觀賞魚餵食的那些事:為什麼會有人說觀賞魚只有撐死的,沒有餓死的?金魚的肚子在死亡的時候鼓的老大,毫無疑問是撐死的。後來我就聽說了魚只有撐死的,沒有餓死的這句話。之後我爸爸給我又去買了幾條金魚回來這次我就不餵食了,果然這次的金魚被我飼養了一個多月才死亡。之後我就深信觀賞魚確實餓不死,如果經常餵食反而還養不好。也就在這種思想下,我來來回回養了十幾批魚兒。
  • 非洲肺魚被稱史上最強「不死魚」,可離開水5年不死!
    我們都知道魚生活在水裡。魚離開水的話會死的。但是,世界上的事無奇不有,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魚,就算離開水有5年的時間,一直住在乾燥的土地上自己也不會死。而且,這條魚遇到水域環境,3秒便可「復活」,這便是史上最強的非洲肺魚。
  • 魚「不知飽」被撐死?
    ,餵多了會撐死。在投食過多的魚缸裡「香消玉殞」後,金魚們往往被扣上「不知飽」的帽子,而那些魚塘裡養的魚們則似乎都懂得進餐禮儀,難不成金魚真的品種特殊,比別的魚笨?也就有很多飼養過金魚,尤其是養死過金魚的人常常教導新手,餵金魚的時候不能往魚缸放太多食物,否則它會一直吃,一直吃,直到撐死為止。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實際上,雖然金魚並不聰明,但也不至於傻到被撐死。
  • 為什麼魚在水中也會被憋死?
    「魚兒離不開水」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那是因為魚離開水後會影響呼吸,其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從而窒息而亡。可是,有時候養在水裡的魚也可能會被憋死,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魚的呼吸原理。魚鰓位於魚的咽部,咽腔緊接在作為消化道前端部分的口的後面。
  • 水缸中沒有食物,為什麼魚不會被「餓死」?
    我們小區一樓都是帶自家花園的,有一戶做了水池的造型,裡面養了好多漂亮的魚,很是好看。所以我就在想這魚是不是餓不死,也看不到那家人餵食啊。魚以什麼為食魚也分很多種類,有肉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雜食性魚類、和濾食性魚類。
  • 地球上發現第四種生命體 它到底是什麼 凍不死曬不死渴不死餓不死
    《山海經》中記載太歲肉靈芝具有「渴不死、曬不死、餓不死、凍不死、淹不死」的特性,生命力極其頑強,不用餵養和特殊的處理,就可以靠著自己的強大生命力生長。野生太歲肉靈芝沒有固定形狀,沒有固定顏色,沒有固定大小,泡水不腐,出水不爛。
  • 如果人類不殺魚的話,魚會不會老死?魚會永生嗎?
    如果人類不殺魚的話,魚會不會老死?魚會永生嗎?那麼可能有人腦中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大多數的魚都是因為人類的捕殺而死,如果人類不殺魚的話那魚會自然老死嗎,還是說他們會有永恆的生命。,就算人類不捕殺他們,大家也都知道大自然的生存規則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海洋這個大環境裡更是如此,大家一定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弱小的魚終歸是會被那些強大的魚吃掉的,這是大自然的規律。
  • 第一次飼養觀賞魚,我們應該這樣去想,它怎麼還不死呢?
    很多魚友不是在玩魚,而是被自己的觀賞魚給玩了,確切的說是被逼瘋了經常遇到某些魚友來訴苦:老道,這個魚我是玩不轉了,被它們給煩死了,無論我怎麼精心照顧,它們到頭來還是一個死,反而我室外水缸裡飼養幾條破魚,半個月不管它們,它也沒事,一直活得很好,我都不知道該怎麼養魚了。
  • 觀賞魚吃多了會被撐死嗎?謠言還是真相看這裡!
    一般水族店老闆在售賣這些魚的時候往往都會告訴水族新人們,魚都是直腸子,要控制好投食量,尤其是像金魚、鸚鵡魚這種像是永遠都吃不飽的樣子的魚更要少喂,否則很容易被撐死。這種話也在相當多的水族玩家們之間廣泛流傳。畢竟死掉的觀賞魚通常都會是肚子鼓鼓的,表面上看上去像極了因為飼料吃多後消化不良而撐死的樣子。
  • 野外的原生魚入缸後,投餵什麼魚食好,為什麼很多魚不吃食?
    別說是魚飼料,對於很多的肉食性原生魚來說,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對於死物,根本不吃,也需要有一個馴食的過程。也就是說,如果不是餓極了,連魚蝦肉它們都不會看上一眼的,這是原生魚的個性所致。而且我還發現一個情況,就是這些原生魚,其實很能吃,就說我在魚缸裡飼養的用來投餵水虎魚、羅漢魚的小麥穗,只要是投餵不及時的話,即使水體再寬闊、密度再低,它們也照死不誤。對於這個飼料魚和原生魚的飼養,養魚老道還是分的很清的,該餵魚的小麥穗,那是毫不客氣的餵魚,還在原生缸飼養的小麥穗,一條我也不會拿去餵魚,哪怕已經沒有投餵的魚了。
  • 魚離開水會死,那它到底是憋死的還是缺水而死的?
    這個問題乍一看,答案很簡單,魚離開水當然是缺氧窒息而死的。但是,這並不絕對,有的魚離開水並不是缺氧而死的,而是被乾死的。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地看一下魚的呼吸方式。當然,用鰓呼吸的不一定全是魚類,比如蛙類的幼年時期蝌蚪就是用鰓呼吸的,而蛙類屬於兩棲動物而不是魚類,但是,不用鰓呼吸的一定不是魚。基於這點,我們來看一下魚呼吸的方式。魚生活在水中,它與其他動物一樣都需要氧氣,而它的氧氣就來源於水中的氧氣,也就是溶解氧。
  • 稻蝦田投放魚苗要想魚不死,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但是要想達到混養增殖的效果,還是要注意幾點:1.在投放規格上面的要求:在投放這些魚類的時候,建議投放魚苗的規格最好大一些,一方面是因為魚苗大些比較好養活一點,而且生長周期會短一些。小魚苗對於疾病和外來侵害的抵抗能力會強很多,這裡強調一點就是小龍蝦是否會吃魚苗。
  • 自己的觀賞魚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操作,別人未必知道原因
    我們也只能說大部分的觀賞魚,由於缺氧或者爛鰓而死,尤其是缺氧,有可能會直接漂在水面死去,而因為水質不好造成的逐步爛鰓,觀賞魚也有可能趴缸而亡。極度驚嚇、壓抑撞缸而亡,死後哪會有什麼症狀?不適當水質,導致觀賞魚從裡到外開始潰爛,這個有可能在體表看到,它也不會是一天兩天的事觀賞魚的體表潰爛,說是水質有菌,請問,哪一個魚缸裡沒有菌?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於觀賞魚的心情、體質、投餵和水質管理以及水溫適合。
  • 不用顯微鏡就可以看見的細跑、煮不死的魚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小琳健談,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不用顯微鏡就可以看見的細跑、煮不死的魚。不用顯微鏡就可以看見的細跑你用肉眼看見過細胞嗎?許多人的回答是沒有因為在人們印象中,細胞是小得只能用顯微鏡放大幾十倍後才能看到的結構單位,除非人有「千裡眼」,不然哪能用肉眼看見細胞呢?科學的回答卻是:能!因為細胞既有小的,也有大的。
  • 魚的壽命是多久? 魚會不會老死?
    魚當然也有壽終正寢的時候,家養的金魚壽命短些在8年左右,淡水裡的魚草魚壽命長些,一般長壽者在百年左右。但總有一些魚是能長壽的,就是神話中的成精一類的魚,能活千年,更長者就是鯉魚了,當鯉魚跳過龍門後,就可脫胎換骨,化身為龍,龍之長壽可至萬年。所以講鯉魚躍過龍門後才能登鋒而造極。人亦如此,只有高中後,才是狀元。
  • 農村俗語:「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看似簡單卻蘊含大道理
    農村很多俗語都是從以前傳承下來的,經過一代代人的口口相傳,流傳到今天,確實在農村與人交流的時候,人們為了鼓勵別人度過暫時的困境,總是用一些老話來比喻說明,讓人明白生活的道理,繼續前行和奮鬥,而「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就是人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