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發出這樣的疑問「小時候水缸裡有一條鯽魚,從來沒有餵過它,它也沒有長大,到現在已經有十來年了,還好好的在水裡。魚為什麼就「餓」不死呢?
小時候生活在鄉村的八零九零後小夥伴一定都有這樣的記憶,家裡的院子有一口大水缸,裡邊注滿了半缸以上的水,小時候自己抓的魚蝦都放在裡邊養,由於數量少也從來沒有真正的去吃過,這些魚會生活很久,直到某個夜裡大雨來襲,水缸的水溢了出來,小魚小蝦都跳出來各謀生路去了。
這些小魚我們從來沒有主動的去餵過,但是貌似它們一直都不會死亡,這也給了我們「魚不會餓死」的跡象。但事實真會如此嗎?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魚和所有其它物種一樣,都是可以被餓死的,只不過我們養的魚體型都小,食物量需求也並不高,放在露天的院子裡,難免會有一些昆蟲小動物來襲,不小心墜入缸內,最終腐化也就成為了魚兒的食物。我小的時候用小魚缸養自己抓來的魚,從來不去餵它,因此我還看到過它們吃自己剛排下來的「長條糞便」。
魚是典型的雜食類,幾乎掉落在水中的一切有機質,它們都會嘗試的去吃兩口。這也給我們造成了假象,我們不去餵它,魚竟然還可以活很長的時間,就像是餓不死一樣。
但實際上沒有「餓不死」的生物,這是大自然的準則,有運動就有能量輸出,那麼必然要有能量輸入才行,對於地球上的動物是靠飲食來補充能量。糖分也好各種蛋白質也罷,總歸都是能量,而類似於植物它們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能量供自己使用,能量守恆是不變的真理。
說到水生動物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各種魚類,它們普遍靠鰓呼吸、以尾和軀幹的擺動再加上鰭的協調作用移動,屬於變溫水生的脊椎動物。在脊椎動物中主要包括五大類: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
脊椎動物中魚類是主要成員,根據早期數據統計地球上魚類大約有2.4萬種,並且每年都有新的魚類被發現,目前不完全統計魚的種類可以達到3.2萬種。如果要認真追溯起來,地球上的脊椎動物都起源於地球上三五億年前的硬骨魚類,它們曾經「嚮往」大陸上的風光爬上了岸,最終進化成四足的爬行動物,一路發展地球上的脊椎動物發展壯大。
本質上來說魚並非是餓不死,因為它們特殊的生存方式看起來是那麼抗餓。魚是用鰓來呼吸,因此需要不斷的遊動讓水裡通過鰓,這樣可以過濾水中的氧氣用來呼吸。同時如果水中含有一些有機質,它們可以進行吸收利用的,跟你每天餵它魚食道理是一樣的。
尤其是一些漏天放置的容器,總會有一些有機質落下來的,這些都會成為魚的食物。但如果是純淨水中超過兩個星期,魚如果不去餵的話,可能就會面臨餓死的危險。
像文章開頭所說的水缸裡的一條鯽魚活了十年也是有可能的,露天放置的水缸必然會有蚊子在裡邊產卵,大量的蚊子卵會成為這條鯽魚的美食,不至於長得特別快,但是可以保證存活下去。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