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闢謠】謠言預警!魚「不知飽」被撐死?

2020-09-07 內蒙古網上闢謠平臺


科學闢謠平臺

由中國科協、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和市場監管總局等部委主辦,中央網信辦指導,全國學會、權威媒體、社會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
金魚不是被「撐」死的,是被「憋」死的。

你怎麼餵魚 | 圖蟲創意

餵養金魚很有講究,經常聽人說,餵魚的時候不能餵太多,金魚吃東西不知道飽,餵多了會撐死。在投食過多的魚缸裡「香消玉殞」後,金魚們往往被扣上「不知飽」的帽子,而那些魚塘裡養的魚們則似乎都懂得進餐禮儀,難不成金魚真的品種特殊,比別的魚笨?也就有很多飼養過金魚,尤其是養死過金魚的人常常教導新手,餵金魚的時候不能往魚缸放太多食物,否則它會一直吃,一直吃,直到撐死為止。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雖然金魚並不聰明,但也不至於傻到被撐死。

你認為被「撐死」的金魚可能還有其他死因 | SOOGIF

01.金魚與鯽魚 傻傻分不清
金魚起源於中國,與鯽魚在學術分類上屬於同一種類,也叫做「金鯽魚」,與鯉魚相似,是由紅黃色的野生鯽魚進化而來。關於金魚,在古代晉朝時期就有「赤鱗魚」的文字記載,稱得上是中國的國粹。金魚性情溫和,易於飼養,其壽命大概在6年左右。金魚身姿奇異,形態優美,色彩絢麗,受到人們的喜愛。

美麗的金魚 | 圖蟲創意

02.飼料分解、消耗水氧才是「罪魁禍首」
金魚的飼料主要由魚蟲、紅線蟲等活食和合成魚食,但不論是哪一種,投餵量過大的時候都會有吃不完的飼料剩在魚缸中,這就導致了問題的出現。飽食後的金魚因消化食物而使需氧量增加。而剩在水中的食物會被微生物分解而變質,一方面腐壞的食物會產生各種有毒的代謝物,汙染水體,另一方面微生物在分類過程中也會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同時,如果投餵的是活食,食物本身也會增加耗氧量。
由此,在過量投餵魚食後,魚缸中的水就會出現水質變壞、溶氧量下降等問題。而當水中溶氧量不足時,金魚就會出現由於缺氧導致的身體機能出現障礙,從而導致金魚的死亡。因此,金魚其實並不是「不知饑飽」的,養在魚缸裡的金魚大多數都是因為水中溶解氧而「憋」死的。

魚缸中的金魚多因水中溶氧量下降而「憋」死 | SOOGIF

03.金魚買回來就不行了?那是你不會挑
還有很多小夥伴遇到過這種情況,在花鳥魚蟲市場買魚的時候金魚都是活蹦亂跳的,但是帶回家養不了幾天就「一命嗚呼」了。沒有頻繁的換水,也沒有餵很多魚食,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剛買回來的魚狀態都很好 過幾天就不行了 | SOOGIF


實際上,市面上的金魚由於品種繁多、運輸周期長、操作頻繁等原因,容易出現損傷、交叉感染等,為了防止金魚大面積染病,很多商戶都會在水中加入抗生素等來增強魚的抵抗能力。這樣的話,買金魚時的挑選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健康的金魚魚鰓顏色應該是鮮紅的,魚尾顏色鮮亮呈半透明狀、魚肛門周圍也應是正常的魚鰭色。而病魚的魚鰓有些發黑,魚尾的顏色發暗,並有血絲、分叉。
了解了這些知識後,我們以後餵養金魚時一定要注意少量多次,而且有魚食剩下時我們要及時清理掉。當然還要注意供氧的問題,這樣才會避免悲劇的發生。

注重供氧 及時清理魚缸 | SOOGIF

來源:呼市科協澎湃號

相關焦點

  • 觀賞魚吃多了會被撐死嗎?謠言還是真相看這裡!
    一般水族店老闆在售賣這些魚的時候往往都會告訴水族新人們,魚都是直腸子,要控制好投食量,尤其是像金魚、鸚鵡魚這種像是永遠都吃不飽的樣子的魚更要少喂,否則很容易被撐死。這種話也在相當多的水族玩家們之間廣泛流傳。畢竟死掉的觀賞魚通常都會是肚子鼓鼓的,表面上看上去像極了因為飼料吃多後消化不良而撐死的樣子。
  • 央視發聲闢謠:「多寶魚是致癌魚」這條謠言不許再傳了
    央視發聲闢謠:「多寶魚是致癌魚」這條謠言不許再傳了2016-02-28 09:33:00  水產養殖網  文章中對「「千萬別吃魚了,可致癌致胎兒畸形!養殖戶都不敢吃!」」這篇文章被定行為謠言。&nbsp&nbsp&nbsp&nbsp雖然此處沒有明說多寶魚,但是作為多寶魚人,怕是大家十分清楚呀,這條謠言害的我們有多苦,想起來都是一把辛酸淚。
  • 央視闢謠食物相剋謠言 用科學依據還原事實真相
    央視闢謠食物相剋謠言,用科學試驗還原事實真相。央視3·15聯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今年3·15晚會的一號消費預警。食物相剋靠譜嗎?螃蟹與西紅柿不能一起吃?同吃等於服用砒霜?央視315實驗闢謠:假的!
  • 【闢謠】冷空氣來了,那個募捐舊衣服的謠言又來了……
    記者查詢後發現,該謠言早在兩年前已被闢謠。對於老謠言「死灰復燃」的情況,專家呼籲網絡平臺在發布闢謠信息的同時,還應通過技術手段徹底刪除謠言。兩年前的老謠言「死灰復燃」其實,這則謠言早在2017年便出現過,當時已被瑪曲縣公安局闢謠。
  • 央視闢謠食物相剋:貌似科學 實驗證明是謠言
    央視3·15晚會闢謠食物相剋。生活當中很多人會說,千萬不要把這種食物跟那種食物放在一塊吃,可能會讓身體產生不適或中毒。很長時間大家對這種說法深信不疑,甚至當成科學常識來看待。比如,紅棗VC加上蝦皮裡的砷,會形成砒霜;菠菜和豆腐不能一起吃,草酸和鈣容易形成草酸鈣……這些說法都是真的嗎?
  • 央視315闢謠:所有的食物相剋都是謠言,相信科學勿信謠言
    甚至當成一種科學對待。而這種說法,廣泛傳播在網絡跟朋友圈「經久不息」! 央視315已闢謠:這些所謂的食物相剋都是謠言: 在央視315晚會上,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和營養工程學院的範志紅副教授表示,這些都是謠言!
  • 金魚太傻,吃個不停直到把自己撐死?人家明明就是被人類害死的
    ,不然金魚會一直吃一直吃,直到把自己撐死!  這事兒,其實金魚很冤枉。因為它們大概率不是撐死的,而是胖死的、中毒了、又或者生生憋死了!  那為什麼,經常這麼餵魚,金魚還是死了呢?  首先,雖然金魚沒有吃到撐死的地步,但也算是吃得太多了!人太胖了會得脂肪肝,魚太胖了,照樣會得脂肪肝。  人的脂肪肝尚且屬於沒有致命性,對於身體構造更為簡單的魚來說,脂肪肝可就是可以致命的病了。在魚類養殖場中,脂肪肝是非常常見的魚類病。
  • 「吃的越飽,死得越早」,有科學依據嗎?如何飲食才能健康長壽
    坊間和網上都流傳著一種說法,人一生只能吃9噸食物,吃得越飽,死的越早,誰先吃完誰先走,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限制飲食真的能延長壽命 科學家準備了兩組果蠅,第一組給它們吃的飽飽的,第二組進行飲食限制,結果發現第二組果蠅的壽命,明顯比第一組要長。
  • 疫情謠言滿天飛?闢謠神器來幫忙
    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人們通過鍵盤就能發表個人言論,改變了之前人與人面對面的談話,進而隔著屏幕就能誇大其詞,發表各式各樣的評論等等,進而可能會有謠言的出現,蓄意迷惑我等眾人。甚至有人對傳播的謠言不加思考和論證就轉發傳播,給部分人造成傷害,謠言止於智者,闢謠就此產生。
  • 謠言不止,闢謠不止!三招教你科學識「謠」
    造謠張張嘴,闢謠跑斷腿。狂風加速新冠病毒傳播、「交管12123"APP處交通違法只罰款不扣分……謠言似「虎」,網友直呼「傷不起」。面對這些真假難辨的謠言,你「入坑」了嗎?其實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一些謠言都是經不起推敲和思索的。
  • 【闢謠】噴灑環保酵素可以殺毒抑菌?謠言
    【闢謠】噴灑環保酵素可以殺毒抑菌?謠言 2020-02-15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闢謠!關於糖尿病的10個謠言大曝光
    謠言三:「糖尿病一定會遺傳」闢謠:的確有遺傳性,但不代表一定遺傳,父母有糖尿病,子女得糖尿病的風險就會增高,屬於高危人群。但是遺傳因素只佔發病因素的部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後天的環境因素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遺傳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遠離糖尿病。
  • 中國科協、騰訊共推人工智慧技術狙擊網絡謠言
    「慧眼行動」將依託平臺的技術優勢和大數據,通過「專家闢謠;精準推送;智能識謠」三步策略,徹底顛覆傳統的闢謠模式,從源頭上減少謠言的產生。為了順利推進行動的落地,此次啟動儀式,也是企鵝科學新媒體學院的正式成立。學院將幫助入駐闢謠的專家和機構熟悉新媒體傳播規律,為專家闢謠提供便捷、高效的技術支持,並通過建立闢謠獎勵和扶持機制,鼓勵和培養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專業機構加入的闢謠隊伍中來。
  • 謠言哪裡跑?細數那些年「忽悠」你的食品藥品類謠言
    在信息快速傳播的當下,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類似於柿子酸奶吃死人、西瓜打針、紙餡包子等食品謠言在社會上「興風作浪」。而與此同時,則更有諸如螃蟹注膠、麵條燃燒、人造雞蛋等具有「科學含量」的食品謠言不斷被炮製出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健康觀念的不斷增強,食品領域謠言頻繁出現,造成恐慌,嚴重威脅社會安全。
  • 劉嘉麒:騰訊「慧眼行動」將有效擊碎謠言、淨化網絡環境
    在生活中,很多謠言都會用科學的外衣偽裝自己、迷惑大眾。自己也看到過很多謠言,比如用碘鹽能抵抗核輻射,小龍蝦居然是蟲子,還有說樓蘭古國有殭屍和古墓麗影。這種謠言給社會造成了很壞的影響,往小了說,這些謠言為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困擾;往大了說,這些謠言擾亂行業秩序,造成社會恐慌,堪稱網際網路世界裡的毒瘤。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是偽科學還是真靠譜?都說飯吃七分飽,多飽才算?答案是......
    有句老話說:「吃得越飽,死得越早」,但也有人經常大魚大肉,卻依然非常健康,活到了九十歲。那麼,「吃得越飽,死得越早」到底靠不靠譜,怎麼吃才健康呢?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nature》的最新研究給了我們答案——《Nature》子刊《Nature Metabolism》近期刊載了一篇研究。
  • 闢謠!新型冠狀病毒的這些謠言不可信!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備受關注,各類信息鋪天蓋地,其中不理性、偽科學的謠言也流傳開來,給市民科學防控帶來困擾,例如洗熱水澡可以減少傳播、服用雙黃連口服液可以防病、口罩蒸煮後可以反覆使用……儘管官方已經多次闢謠,但新的謠言仍然層出不窮。
  • 2014年十大科學類謠言,你識破了嗎
    原標題:那些「科學」謠言,你識破了嗎(深閱讀)   2014十大「科學」謠言   1.地暖輻射會致白血病?   有說法稱「地暖會產生供暖輻射,進而導致白血病、癌症、心血管疾病,也會引發白內障等視力問題」。
  • 闢謠!揭穿吃魚的4大謠言!你曾經信過幾條?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曾聽老人說過:吃魚能明目能補腦;吃魚皮會中毒;吃魚膽清火明目;……這些傳言是真的嗎?今天斌姐要來給大家闢4個謠言,並和大家再詳細探討一下寶寶吃魚的學問。謠言1 吃魚眼明目、吃魚腦補腦錯!
  • 闢謠特工隊 | 2020.07.27-08.02謠言合集
    ,來看看都有哪些謠言陷阱吧!闢謠君:即便是我國目前已發射升空的高分系列衛星,最高精度也是亞米級,並不能達到「拍到地面車輛清晰車牌圖像」這樣的精度。暫且不論電視劇中的銀針試毒試的僅僅是砒霜這類毒物而不是菌類,即使是純淨的砒霜也不能與銀髮生反應,用銀針試毒不僅不科學,還有可能造成冤假錯案。有人認為可以根據野生菌是否有蟲判斷毒性,如果毒不死蟲那就更不可能毒死人了。這也是錯誤的。一些抗毒性強的昆蟲是可以在有毒菌上存活的,而一些有毒的昆蟲也有可能在無毒菌上生存,導致無毒菌也變得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