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魚在水中也會被憋死?

2021-01-07 中國青年網

「魚兒離不開水」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那是因為魚離開水後會影響呼吸,其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從而窒息而亡。可是,有時候養在水裡的魚也可能會被憋死,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魚的呼吸原理。

魚鰓位於魚的咽部,咽腔緊接在作為消化道前端部分的口的後面。魚鰓被軟骨或硬骨結構,也就是鰓弓支撐著,每個鰓弓有兩排薄薄的肉質突起,即鰓絲。鰓絲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含氧豐富的血液使鰓絲呈現鮮紅的顏色。

大多數的魚都是用鰓進行呼吸,一條魚呼吸時,會規律地將水從嘴中吸入,並強迫水通過鰓流出,這時鰓絲就會通過接觸水流來吸收氧氣,而且水的流動也可以保證魚鰓和鰓片之間不會因為相互粘連而使魚失去呼吸能力。那魚為什麼可能會被「憋死」呢?

其實,「憋死」的本質原因是魚呼吸不到氧氣了。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在20℃一個標準大氣壓的條件下,一升水只能溶解約9毫克氧氣,大概只有空氣中含氧量的1/35。水中溶氧量的變化和溫度關係密切,在標準大氣壓下,0℃的水可以溶解14.6毫克氧氣,而到了35℃時,只能溶解6.9毫克氧氣。當水體環境的溫度升高時,水中氧氣的溶解度會迅速下降,水中溶解的氧氣量就有可能不足以供魚進行正常的呼吸。而當水中的溶氧量快到魚的窒息點時,魚就會因為無法呼吸到足夠的氧氣而窒息死亡。大多數魚類的窒息點在1mg/L,尤其是新陳代謝旺盛的魚,其耗氧量本身很大,一旦水的溫度稍微高一點,對它來說可能造成窒息風險。這也就是在夏天時,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些魚遊到水面把頭探出來,不停地張口閉口的原因了,這實際上是魚為了呼吸到更多的氧氣。

另外,一些意外情況也可能導致魚被「憋死」。例如,魚被水中的某些東西,如網具、大型藻類、水中的垃圾等纏住時,鰓蓋無法張開,不能形成流過鰓絲的水流,魚無法吸收氧氣,則可能慢慢缺氧而死。

所以,魚除了離開水會窒息而亡外,在水中也會因為缺氧而被「憋死」。它們並不是大家想像中那樣可以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呼吸,它們不停地張嘴並不僅是在吃東西,也有可能是在呼吸。

本文由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第二中學生物高級教師黃少華進行科學性把關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邢紫巍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魚離開水會死,那它到底是憋死的還是缺水而死的?
    這個問題乍一看,答案很簡單,魚離開水當然是缺氧窒息而死的。但是,這並不絕對,有的魚離開水並不是缺氧而死的,而是被乾死的。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地看一下魚的呼吸方式。當然,用鰓呼吸的不一定全是魚類,比如蛙類的幼年時期蝌蚪就是用鰓呼吸的,而蛙類屬於兩棲動物而不是魚類,但是,不用鰓呼吸的一定不是魚。基於這點,我們來看一下魚呼吸的方式。魚生活在水中,它與其他動物一樣都需要氧氣,而它的氧氣就來源於水中的氧氣,也就是溶解氧。
  • 為什麼有人會說「魚餓不死」?
    魚怎麼可能餓不死呢?這個理論純屬瞎說,不瞞各位,我就親手餓死過一條小鯽魚。以前在農村,我吵著要養一隻貓或者狗,我爸媽不同意,他們說:「先給你養一條小鯽魚看看,一個月後還能活,就讓你養一隻小狗。」那會我天真的以為魚在水中真的餓不死,結果一個月不到,小鯽魚就餓死了。此後,我爸媽經常對我說:「魚都養不好,還養什麼貓狗,先顧好自己」。
  • 北京昨氣壓低氧氣不足 悶熱憋死兩萬斤活魚(圖)
    信報訊(記者趙磊)昨天上午,蓮花池公園裡的大批魚突然死亡,並浮在水面上,到中午公園的工作人員已經打撈了1000多斤的死魚,初步估計有2萬斤魚死亡。  昨天中午,記者來到了蓮花池公園。沿著小湖剛走幾步就發現一條長約50釐米的死魚漂在湖面上,兩名工作人員發現後把這條死魚撈起放到了船上。「這條魚至少也有十多斤重,這麼大的魚都死了,多可惜呀!」公園裡的遊客也對湖面上的死魚表示惋惜。一位打撈者說,他們早上就開始打撈這些死魚了,魚死亡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水中缺氧導致翻塘。「這還不算大的,早上的時候我們還撈過80多釐米長的呢。」
  • 魚「不知飽」被撐死?
    金魚不是被「撐」死的,是被「憋」死的。在投食過多的魚缸裡「香消玉殞」後,金魚們往往被扣上「不知飽」的帽子,而那些魚塘裡養的魚們則似乎都懂得進餐禮儀,難不成金魚真的品種特殊,比別的魚笨?也就有很多飼養過金魚,尤其是養死過金魚的人常常教導新手,餵金魚的時候不能往魚缸放太多食物,否則它會一直吃,一直吃,直到撐死為止。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實際上,雖然金魚並不聰明,但也不至於傻到被撐死。
  • 水缸內的鯽魚幾年不死,魚為什麼會「餓」不死哪?
    魚為什麼就「餓」不死呢?小時候生活在鄉村的八零九零後小夥伴一定都有這樣的記憶,家裡的院子有一口大水缸,裡邊注滿了半缸以上的水,小時候自己抓的魚蝦都放在裡邊養,由於數量少也從來沒有真正的去吃過,這些魚會生活很久,直到某個夜裡大雨來襲,水缸的水溢了出來,小魚小蝦都跳出來各謀生路去了。
  • 十個有趣的冷知識,竟然還有不遊泳會憋死的魚?
    6.竟然有不遊泳就會憋死的魚>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金槍魚,一旦它們停止遊動,就會立馬缺氧窒息而死。屎殼郎也是會「挑屎」的澳洲本地的屎殼郎,只喜歡袋鼠那種乾乾硬硬,卻不愛牛羊屎溼的。
  • 人憋氣能憋多久?如果有足夠強大的意志,我們會把自己憋死嗎?
    但是我們在平時也能夠發現我們其實是能夠憋一會兒不呼吸的,特別是在遊泳的時候憋氣表現的更加明顯,那麼如果我們一直憋氣會把自己憋死嗎?,到了這個階段人就已經非常的難受了,那麼為什麼人類不能一直憋氣呢,其實這是與人體的構成有關的,人類的身體中是有成千上萬個細胞的,這些細胞是組成人體的基本結構,他們的正常運轉必須依靠氧氣的補給,離開氧氣細胞就不能生存,細胞一旦出現問題,那麼人體就會開始崩潰,所以你知道為什麼人必須呼吸了嗎。
  • 魚離開水會發生什麼?它是怎麼呼吸的
    眾所周知,魚無法離開水,一旦離開水之後用不了多久就會因為缺水而死,其實我們對於這個死法一直有個疑問,我們都知道的是,哪怕是魚類也是需要氧氣的,那麼魚離開水之後究竟是缺水而死還是缺氧而死的呢?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叫做鰓,鰓對魚的重要性不亞於人對水的依賴性,一旦沒有完全是致命的,不客氣的說,鰓就是魚的鼻子,它是無法忽視的呼吸器官,魚只能通過鰓才可以過濾水從而獲得足夠的氧氣維持生命,最令魚頭疼的是,鰓只能在水中才能過濾出氧氣,在乾燥的空氣中和待在真空根本沒有什麼區別。
  • 為什麼魚總是「餓不死」?
    因為水缸裡的水是用來喝的,所以我們不能像現在養在魚缸裡的魚一樣每天都餵它。魚缸裡的魚根本就沒餵過,為什麼餓不死?魚兒為何不餓?事實上,這就是為什麼水缸裡要放一條魚的原因。有些大水缸更容易裝水。幾天沒人能把一缸水打滿。尤其在夏天,如果水缸裡沒有魚,我們就會發現水變得渾濁,甚至會產生小紅蟲和綠水藻。
  • 魚是怎樣在水中生活的?
    魚不是恆溫動物,魚的體溫隨著水溫的變化而變化,與水溫的溫差不大於1℃。淡水中的大多數魚種沒有堅硬的牙齒,它們吃食的方式是吞食和濾食。它們在遊動時嘴是一張一合的,張口時,水中的浮遊生物隨水流被魚吸人口中。
  • 觀賞魚:為什麼金魚總是容易死?
    #為什麼金魚總是容易死?金魚一般來說還是比較好養的,如果容易死,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一下:一、飼養環境魚缸:魚缸最好稍微大一點,因為金魚對氧氣的要求較高,小缸的容易缺氧,另外儘量不要用圓形缸,對金魚的眼睛不好,建議可以加個帶過濾的小氣泵,可以增加氧容量。
  • 金魚太傻,吃個不停直到把自己撐死?人家明明就是被人類害死的
    ,不然金魚會一直吃一直吃,直到把自己撐死!因為它們大概率不是撐死的,而是胖死的、中毒了、又或者生生憋死了!  如果我們一次性抓一把魚糧扔進水裡,我們會發現金魚表現地很積極的樣子,但是總會有那麼一些糧食被剩下來了。這就說明,金魚並不是不知道吃飽,它們會在吃飽了之後停下來。  那為什麼,經常這麼餵魚,金魚還是死了呢?
  • 如果人類是魚變的,為什麼魚離開水就會死,而人卻可以呼吸?
    但是,人類是魚變過來的這個說法還是欠妥,這就跟很多人把人類的祖先是森林古猿,等同於人類是猴子變的一樣。那麼,為什麼魚類物種離不開水,而人類也同樣無法在水中長時間生存?目前,科學家們發現魚類動物的數量達到了3萬多種,而專業人員每年都還會繼續發現新的魚種,平均下來每年會增加一百多種的樣子。
  • 不到空氣中吸一口,魚也會被水淹死!非洲肺魚!讓人摸不透的魚
    不到空氣中吸一口,魚也會被水淹死!非洲肺魚!讓人摸不透的魚。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魚的世界也一樣,在傳統的思維觀念裡面,如果是魚,肯定就離不開水,因為有句話叫做如魚得水。而對於魚來說,是說明魚對水的依賴程度,魚在水中才能正常存活。但是世界上有一種奇怪的魚,這種魚可能沒有釣魚人釣到過。就連那些對魚比較了解的人未必也見過。這就是非洲肺魚。
  • 魚會感冒嗎?怎樣才知道魚感冒了?魚感冒會死嗎?
    如果發現魚感冒,應立即設法調節水溫,或將病魚放人28-30℃溫水中靜水靜養,也可放在1%的食鹽水中短時間洗浴,然後置於綠水中靜養有助於恢復。1、外源性浮頭該類浮頭為水中缺氧所致。一般的熱帶魚、金魚、錦鯉要求的溶氧為每升水5毫克,在通常情況下,水中溶氧低於每升水1毫克魚就會浮頭,低於每升水0.5毫克魚就會窒息死亡。如果溶氧長期低於每升水4毫克即使魚不死,也會生長緩慢,顏色變淺。
  • 經常聽說魚塘裡的魚被熱死,魚怎麼會被熱死?今天總算是漲知識了
    經常聽說魚塘裡的魚被熱死,魚怎麼會被熱死?今天總算是漲知識了養過小動物的人都知道,天氣過冷或者過熱動物們都會非常不適應,而對於魚塘裡的魚來說,也是一樣的。不僅冬天會將魚苗凍死,夏天更是可能將魚苗熱死,成片飄在水面上。
  • 俗語:山上不撿肉,水中不撿魚,為什麼不能撿?有何講究?
    俗語:山上不撿肉,水中不撿魚,為什麼不能撿?有何講究?文/號外娜娜說歷史 圖/網絡在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農村人講究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是「山中不撿肉,水中不撿魚」。為什麼不能撿呢?這其中是有怎樣的講究呢?我們在上面有提到過,以前的年代,有很多獵人靠上山打獵維持生計。這句俗語中「山上不撿肉」中的「肉」指的就是動物的屍體。在農村常常會有一些動物禍害莊稼,所以農民們都會在農作物上噴灑農藥,這樣的話,有些動物吃了就會中毒身亡。
  • 烏龜潛水時間那麼長,難道不會把自己憋死?
    可是龜就這麼點,吸一口氣能憋多長?總是會令龜友擔心它會不會把自己淹死。對於這種「自殺」行為,不是特定條件下,動物一般是不會做出這種舉動。它們的思維並沒有我們人這麼複雜,好好活下去就是它們的本能。如果溺水死亡,只能是人為因素的幹擾所致。我們平時會看到,龜在曬臺上休息的時候,脖子會一鼓一鼓的,像青蛙那樣。很多龜友緊張它是不是病了,其實這是龜正常的呼吸,很正常的情況,無需緊張。
  • 為什麼魚一死就漂在水面上,而仿生的潛艇炸了會沉沒?
    排除那些活在凡爾賽文學中的人,大多數人都是看過父母殺魚的吧,菜刀一划,內臟一掏,就會看到一個白色略帶透明的囊泡,也就是魚鰾。如無意外,不管是教科書上還是父母說的還是老師教的,從來沒有人不認為魚鰾是魚用來控制上浮和下潛的器官。經典的描述是這麼說的:魚通過改變魚鰾的體積來控制浮力的大小,從而實現在水中的主動上浮和下潛。
  • 觀賞魚吃多了會被撐死嗎?謠言還是真相看這裡!
    看來養魚一定要少喂,否則會被吃撐死的確是一條經驗之談。事實會是這樣嗎?老青年曾經也是認為這個經驗之談無比正確毫無異議。隨著老青年養魚的時間和經驗的積累,慢慢發現自己投餵魚食的量不比以前餵死魚的時候少,可為什麼現在就不死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