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魚一死就漂在水面上,而仿生的潛艇炸了會沉沒?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 收錄於話題#動植物13個

魚鰾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東西,當然不是因為花膠雞煲太好吃,也不是因為鮑參翅肚的名氣太大,單純就是因為它真的有點謎。

排除那些活在凡爾賽文學中的人,大多數人都是看過父母殺魚的吧,菜刀一划,內臟一掏,就會看到一個白色略帶透明的囊泡,也就是魚鰾。

如無意外,不管是教科書上還是父母說的還是老師教的,從來沒有人不認為魚鰾是魚用來控制上浮和下潛的器官。經典的描述是這麼說的:魚通過改變魚鰾的體積來控制浮力的大小,從而實現在水中的主動上浮和下潛。

我們在小學三年級就偷看過聽過阿基米德洗澡和發現浮力原理的故事,知道浮力的大小和物體排開水的體積有關,確切的說物體所受浮力大小就等於其排開液體的重量。

我們看著從魚肚子裡掏出來的魚鰾,動了動小學三年級的小腦瓜一想,這魚鰾柔軟有彈性,就像個氣球一樣,用它來控制上浮和下潛很合理嘛。

300多年前,大家都是這麼想的。這種理論最早被義大利佛羅倫斯科學院的教授們討論,最終在1685年由波雷裡教授正式提出,詳細的說法與我們的常識一致,魚鼓起魚鰾上浮,壓縮魚鰾下潛。

這個理論有一個最致命的缺陷,它提出的魚類主動控制魚鰾的體積改變浮力,但卻沒有解釋魚類如何控制魚鰾。

今天,我們對魚鰾的解剖表明,魚鰾的結構分三層,外層是堅韌透明的纖維組織,含有鳥嘌呤晶體不透氣,中間層是結締組織,由膠原纖維和彈性行為組成,最內層是上皮細胞,僅含有一些的血管。

可見整個魚鰾根本就沒有肌肉組織,因此是不能主動改變體積大小的。這時候就可以提出另一個假設,魚類是不是可以通過別的器官和結構給魚鰾進行充氣和放氣呢?

這一點可以通過簡單的生活經驗來求證,我們自己殺魚或者看父母殺魚的時候,都會留意從魚肚子裡掏出來的魚鰾不僅完整,甚至不會漏氣,只有被煮熟後才會癟下來,這說明很多淡水魚的魚鰾並沒有明顯的管道進行快速的充氣和放氣。

實際上魚鰾分為喉鰾類和閉鰾類,前者具有鰾管與消化道連通,有部分硬骨魚的確能夠通過魚鰾來輔助呼吸,而後者的鰾管已退化,魚鰾內的氣體通過「分泌」的方式進入,非常緩慢。

根據資料顯示,人為將鮭魚魚鰾內的氣體抽出後,要經過4個小時才能重新充滿,這個速度顯然無法滿足魚類上浮和下潛的需要。

如果以上的生活經驗還不過說服力的話,還有另一個更直觀的證據。魚可以主動給魚鰾進行快速的充氣和放氣, 按照經典的理論,魚在上浮的過程中需要補充空氣,而下潛的過程中需要排出空氣,可實際情況中,魚既無法在水中吸入空氣,也不會在下潛時吐氣泡。

更難以解釋的是魚的死亡,很多淡水魚在死亡後都會出現腹部朝上浮出水面的現象,這與一般動物溺死後體內腐敗產生氣體還不一樣。

在一些非法捕魚中,比如電魚炸魚或者下毒,這些方法都能在短時間內甚至是一瞬間殺死魚,而這些死去的魚會迅速浮出水面,如果魚類通過控制魚鰾體積來實現上浮和下潛,就無法解釋魚死亡後上浮的現象。

而被認為是仿照魚類設計的潛艇在中彈後或者失去動力後並不會自動上浮,反而有可能沉沒,顯然潛艇的上浮下潛原理並非我們認為的仿生學,或者說我們對魚鰾的功能存在誤解。

其實關於魚鰾功能的理論其實一直都存在異議,可能是因為這樣的知識不值得深入且系統的論證,300多年來,魚鰾控制沉浮的說法就這樣被寫入了教科書,成為了人們的一個常識。

2008年的時候,上海向明中學的黃曾新老師帶領5名中學生成立了一個科研小組,就為探究魚鰾的功能問題。如上述提到的一些無法自圓其說的點,中學生們也發現了傳統理論的矛盾之處。

他們還發現了更多的一些證據,比如並非所有魚類都有魚鰾,比如軟骨魚類,鯊魚就沒有魚鰾的結構,硬骨魚也並非都有魚鰾,我們常吃的羅非魚就不具有普通的魚鰾。

顯然幫助魚類在水中上下自如遊動的應該有其他裝備,學生們認為魚類主要還是依靠胸鰭和腹鰭的運動來達到在水中上浮和下潛的效果。

魚鰾雖然不具有主動的調節能力,但它作為一個穩定的存在可以讓魚自身的重力與浮力被動地保持相對的平衡,從而節省能量。

具體來說,在魚通過鰭的運動下潛時,魚鰾因為壓強增大而體積減小,越往下沉就浮力就越小,這種被動變化能夠幫助魚類下潛。

同理,魚類上浮時,魚鰾因為壓強減小而體積增大,越上升浮力越大。簡單來說,魚鰾的作用是讓魚整體與其棲息深度的水相似的密度,但這是一種不穩定的平衡,上浮或下潛都會打破平衡,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回到平衡。

如果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就類似於放在坡頂的小球,往前或往後都會加速落下,只有頂部的小區域才能夠保持平衡。如果把一條被麻醉昏厥的鯉魚放在容器中,自然狀態下它會浮在水面上,但在開口處加壓模擬深水層的環境時,壓強達到一定程度後,鯉魚就會沉到底部。

相反,深海中的魚類迅速上浮就會,魚鰾被動膨脹,以至於僅憑它們自己的運動很難重新回到深處,嚴重還會觀察到魚鰾脹破的現象。

比如漁民捕撈生活在十幾米深的小黃魚,很容易發現這些小黃魚的魚鰾幾乎沒有完整的,有的還會因為魚鰾過度膨脹而把內臟擠出體外。

對於大多數魚類來說,魚鰾的作用並不是主動控制沉浮的升降器,而是一種調節器官,可以通過緩慢的進氣排氣來適應魚類棲息的水層。

但是對於底棲魚類來說,魚鰾的作用就比較小,一般會較為退化,另外一些長期快速遊動的魚類,如金槍魚,魚鰾也不發達。

對於某些生活在極淺水域的魚,它們可能並不需要魚鰾來調節浮力,但它們可能把魚鰾玩出花來,非洲肺魚每年都要經受旱季的挑戰,在枯水時期它們鑽入淤泥中,魚鰾此時可以發揮類似「肺」的作用。

最後,魚鰾也不僅僅是一件生存裝備,也可以是求偶裝備,比如石首魚科的代表大黃魚,它們通過魚鰾和肌肉、脊椎骨的摩擦發出響亮的聲音。

長此以往它們的魚鰾也進化更加發達和厚實,終於成為了花膠雞煲中的頭牌食材。

林秋甘,林國彬,楊光義.魚鰾的研究進展[J].西北藥學雜誌,2019,34(05):709-712.

葉澍.魚鰾的功能[J].海洋世界,2016(06):6-7.

馬國紅,師吉華,杜興華.鰭和鰾對魚類遊泳行為的影響[J].河北漁業,2007(12):13-14.

裴建華.魚的浮沉與魚鰾的作用的另一種解釋[J].物理教師,2006(06):30.

賽林霖,賽道建,尹玲,苗秀蓮,梁春明.鰭和鰾在魚類沉浮行為中的作用[J].山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1):124-126.

李繼武.魚鰾和魚的沉浮[J].焦作教育學院學報,2000(01):32-33.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為什麼魚一死就漂在水面上,而仿生的潛艇炸了會沉沒?》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一戰時這艘德國潛艇上鬧鬼:揭秘流傳了100年的幽靈潛艇傳說
    在一次返回港口後裝卸魚雷的時候,一枚魚雷爆炸了,炸死了5名艇員。而其中有一名叫做修巴魯茲的中尉。就像恐怖片中的臺詞:這不是結束,這僅僅是開始!圖片:回航後魚雷發生爆炸,將5名船員炸死,其中1名是叫修巴魯茲的中尉。
  • 潛艇發射飛彈時,會使用聲波和聲吶來驅趕魚群?現實並非如此
    潛艇這位深海幽靈可不是單單在深海裡面航行那麼簡單,它通過潛行的方式慢慢靠近敵軍,通過近距離發射飛彈來摧毀敵軍的水面艦艇,讓人措不及防。但是很多人開始擔心,潛艇發射飛彈時會不會把魚炸死,如果撞到魚身上會不會引爆飛彈。
  • 黃海「狼群」,千島稱霸——翻江倒海的「刺鮁」號潛艇傳奇
    以前盟軍潛艇從未到過這裡,一是能力不夠,二是這裡海水很淺,平均水深只有37米,潛艇很容易暴露。所以「刺鮁」號途中進行了潛水、消防和水面作戰演習,為後繼者積累經驗。正所謂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其實日軍也沒想到盟軍敢來這裡,所以反潛力量薄弱,整個航程中「刺鮁」號沒有遇到任何反潛飛機,大部分時間都在水面上航行。
  • 是不是買回來一條快死的觀賞魚,為什麼在水面一動也不動?
    經常遇到一些新魚友,在自己的觀賞魚買回家後,本來想要欣賞一下它們在水中暢遊的畫面,可是結果呢,它們可能待在水面或者水底一動也不動,有的直接側躺,有的是趴缸,有的是漂浮在水面……我們這是買回家一缸死魚嗎,購買的時候看著在人家的魚缸裡活靈活現的,怎麼到了我們自己的魚缸裡立刻就這個德行,再好的心情也立刻變得糟糕起來
  • 輕功水上漂!農村河塘水面上行走自如的一種蟲子,你見過嗎?
    在金庸老先生的《射鵰英雄傳》中,鐵掌幫幫主裘千仞可是輕功了得,當然不丟周伯通追殺時,以一招「輕功水上漂」逃之夭夭,但水上漂的功夫不只是出現在武俠小說中,大自然中的一種蟲子就會。在農村長大的小夥伴或許都見過一種長得像大蚊子一樣的昆蟲以一種令人傾羨的輕盈步法,在水面上飛快地來回滑行和跳躍,姿態很是美妙,速度快得令人眼花繚亂——水黽(mǐn)。水黽,俗稱「水母雞」、「水馬」或「水板凳」,是一種在湖水、池塘、水田和溼地中常見的小型水生昆蟲,有6條細長的腿,身長大約1釐米,可在水面划行。
  • 「北梭魚」號潛艇爆炸事故:美軍一氣之下,退役了所有常規潛艇
    ▲SS-582北梭魚號常規潛艇,該艇屬於美國長頜須魚級常規動力魚雷攻擊潛艇,該級核潛艇是美國人在大青花魚的基礎上研製的一款水滴形常規潛艇
  • 鯨下潛2000米都沒事,為什麼鋼鐵打造的潛艇,卻會被壓扁?
    為什麼魚不會被海水壓扁,潛水艇卻掛了?除了特別研製的深海潛水器以外,很少有潛艇可以達到千米深水下,比如前蘇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打造的鈦合金的M級核潛艇,最大潛深達到了1091米(設計潛深為1250米),不過絕大部分戰鬥潛艇都不需要潛那麼深,一般潛深都在300米左右!
  • 為什麼魚在水中也會被憋死?
    「魚兒離不開水」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那是因為魚離開水後會影響呼吸,其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從而窒息而亡。可是,有時候養在水裡的魚也可能會被憋死,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魚的呼吸原理。魚鰓位於魚的咽部,咽腔緊接在作為消化道前端部分的口的後面。
  • 摧毀潛艇第一種方式是啥?答案很簡單很粗暴
    以赫赫有名的U型潛艇為例來說,據英國作者安東尼·普雷斯所著《潛艇》一書記錄,一戰和二戰中,德國U型潛艇共計損失178艘,德國U型潛艇沉沒的原因主要有撞擊(19艘)、炮擊(20艘)、拖網漁船(3艘)、深水炸彈(30艘)、潛艇魚雷(20艘)、水雷(58艘)、意外事故(7艘)、炸彈及其他原因2艘、不明原因19艘。
  • 會「水上漂」的蜥蜴,蛇怪蜥蜴能夠在水面奔跑的奧秘!
    在大自然中,會「水上漂」這門功夫的生物有很多,很多昆蟲都能夠在水面行走自如,不會沉入水中,很多人都認為昆蟲體重輕才不會沉入水中的,但還有一種蜥蜴也會「水上漂」,也不會沉入水中,這就是蛇怪蜥蜴!蛇怪蜥蜴又稱為耶穌蜥蜴,它們的棲息地大多在熱帶雨林的河流邊,以小昆蟲為主食,生活在河流邊的蜥蜴會遊泳不出奇,但能在水面快速奔跑行走,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 農村水邊常見的一種昆蟲,會「水上漂」浮在水面上,它到底是什麼
    但是,在我們農村水中玩的,我們最佩服一種水上的昆蟲,有「水上漂」的本領,並且速度奇快,四條大長腿像四臺馬達一樣,隨時啟動水上漂,水上漂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覓食。這種會水上漂的昆蟲名叫水黽,長得有點像蚊子,但是是大腳丫的「蚊子」。
  • 仿生鮣魚以340倍自身體重的力量附著在物體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科學》 鮣魚是自然界天生的「吸盤」。這種鰭刺類魚能夠緊緊地附著在任何物體上,如船身、跳躍的海豚,甚至是人類潛水員身上。鮣魚又名「亞口魚」,它們的強大抓力來自於頭上改良後的背鰭形成的吸盤。現在,科學家報告稱,他們開發的一款機器吸盤可以做相同的事情。 像鮣魚特殊的吸管一樣,這種「仿生鮣魚盤」能夠像真魚一樣利用同樣的環形組合。它的若干排皮瓣上裝飾著小釘子,使其可以升高或降低到一個表面的距離。為了驗證這個吸盤效果究竟如何,研究人員將它連接到遠程操控的潛艇上。
  • 農村水邊常見一種昆蟲,會浮於水面滑行飛快,到底是什麼?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在河裡戲水、田裡抓魚的時候有沒有抓過這種昆蟲,我們那裡叫它「水上漂」或者「水拖車」,還有的地方叫它「香油罐」,說是它的尾部有一股特殊的香味,至於是不是真有,我不得而知。因為每當我靠近它時,它總能在水面上高速而流暢地滑行去遠處,導致我從來抓不住它。
  • 沒有一絲戰績就沉沒,海底發現二戰時的德軍潛艇殘骸,慘景很陰森
    最近,名為Dive Newquay潛水隊組織和一些潛水員在英國康沃爾郡海底對一艘名為U-102I 的德國潛艇進行了探測,它是在1945年初沉沒的。德國潛艇U-102I的殘骸是在2006年12月被考古學家Innes McCartney和歷史學家Axel Niestle共同發現的。
  • 為什麼我們購買的小金魚苗,回到家中就只能漂浮在水面上了?
    圖文/養魚老道 原創飼養金魚的魚友們,有時候會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購買的金魚本來看起來好好的,但是到家之後沒幾天就會漂浮在水面上不沉底,也不側躺也不傾斜,這是失漂了還是咋地?2、為什麼說在所有的金魚當中,蝶尾金魚是最容易動不動就漂浮在水面上的品種,就是因為它們那形似蝴蝶形狀的小尾巴。3、打個很簡單的比方,如果我們用手掌鋪在魚缸的水面上左右划水,這樣子攪動的水流永遠不會太大,但是如果我們把手豎起來放到水裡,再去左右划水,我們就會很輕易的攪動水流。
  • 潛艇上怎麼吃飯?不允許明火做飯,普通日用品解決困難
    不過在食品保存技術落後的時代,軍隊都需要「起灶做飯」,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炊煙,歷史上有不少因為生火做飯而導致軍隊蹤跡敗露的事例,因此部隊在作戰過程中都在儘量減少生火的次數,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一問題便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目前部隊遂行任務時都不用為了饑飽問題而憂心。對於陸軍而言,他們的物資都可以得到及時地補充,並且如果是執行叢林任務的話甚至可以就地取材做飯,那麼海軍呢?
  • 自己的觀賞魚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操作,別人未必知道原因
    魚友們也好,養魚大咖也罷,人家都不是法醫,沒有那個高超的技術,僅僅只是看到一個圖片或者眼觀,就能立刻告訴您,哇,你的這條魚,有可能,是因為單相思病死了……來,就上圖這條金魚,請問各位新魚友,誰來告訴我,它,是怎麼死的?
  • 什麼是海水斷崖,為什麼潛艇遇到會九死一生?
    大海是神秘莫測的,同時大海也是兇險異常的,對於在水下執行任務的潛艇來說,不僅要時刻防備人為的襲擊和破壞,還要提防來自海洋的威脅,這其中最令人聞之色變的便是海水斷崖。海水斷崖不是海底的山峰斷崖,如果是那樣的話,聲吶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 美方失聯潛艇現身,曾遭日本軍機轟炸,80名水手無一生還
    後經查實,這艘沉沒在衝繩的美方潛艇就是1944年美海軍宣布失蹤的「灰鯨」號,2戰結束之後,美軍其實一直在尋找這艘潛艇,它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被擊沉的52艘潛艇之一。尋找「灰鯨」號就是美方踐行這一理念,那就是每一位犧牲的士兵,都是美國的英雄,不管他們是否留下名字,美國都有義務讓他們魂歸故鄉,找到他們埋骨之所。
  • 美好開局,黯淡結尾,一把好牌打得稀爛的一戰法國潛艇
    前情提要:法國是現代潛艇創始人之一,非常積極的投身到潛艇研製中,希望通過新武器挑戰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但在發展過程中,法國潛艇也經歷了反覆搖擺和妥協,誕生了許多稀奇古怪的設計,浪費了大量時間資源,將一把好牌打得稀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