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現在的地球上有這麼多種動物,但都是由一開始的少數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這其實是進化論假說的觀點。然而,關於人類的祖先到底是誰?由於考古出的化石證據缺失了很多重要環節,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至今都存在一些爭議。
即便我們小時候就在生物課本上就學過的了進化論的部分內容,但這套相對還比較系統的科學理論也並沒有被所有人認可。簡而言之,進化論這個生物學術語,嚴格意義上來說目前還是一種假說,並非定論。
雖然,魚類的確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脊椎動物,而已知最早的魚類化石距離現在都超過5億年了。但是,人類是魚變過來的這個說法還是欠妥,這就跟很多人把人類的祖先是森林古猿,等同於人類是猴子變的一樣。
事實上,就科學家們目前的研究來看,人類在地球上的進化時間不過幾百萬年,地球上也不存在什麼史前文明。就出現時間的早晚來說,魚類比人類更早地誕生在地球上。那麼,為什麼魚類物種離不開水,而人類也同樣無法在水中長時間生存?
目前,科學家們發現魚類動物的數量達到了3萬多種,而專業人員每年都還會繼續發現新的魚種,平均下來每年會增加一百多種的樣子。即便目前有化石證據顯實,尼安德特人大約是在三萬多年前才從地球上消失,但人屬中唯一現存物種則是腦容量比較大、由直立人進化而來的智人。
當然,討論一些尚未定論的東西,註定會難以讓所有人對理由信服,所以,我們不妨從魚類和人類的身體構造來進行分析。首先,魚類和人類雖然都是脊椎動物,但魚類毫無疑問是所有脊椎動物中最低等的物種類別,並佔據到了所有脊椎動物現存數量的一半以上,而哺乳動物則佔比十分之一都達不到。
為什麼魚類離不開水,上岸就會因為缺氧而死?這個問題就跟人類不能在水中長時間憋氣、或者不能像魚類在水中自由呼吸,同樣會因為缺氧而吸入大量水而死亡一樣。魚類的自然棲息地一直在水中,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則主要是在陸地上進行,兩者呼吸功能所依賴的身體器官工作原理都不一樣,所以,他們難以適應其他生存環境也不足為奇。
魚類是變溫動物,也是通過魚鰓這個身體器官進行呼吸的動物,而魚類動物在淡水和海洋中的生存數量佔比大約是1比2的樣子。如果大家平時買魚回家的時候有留意過,便會發現魚的咽喉兩側其實有四個魚鰓,魚在水中遊動的時候這些鰓片是處於完全張開的狀態,當水從魚鰓流出的時候,鰓板中血量的方向就剛好和水流動的方向相反,魚類動物正是通過該逆流交換系統,實現了讓身體吸收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鰓小片的薄壁)的過程。
其實,即便是在水中自由浮沉的魚兒,也有在水中溺死的可能,雖然這句話聽起來有一些不可思議。魚遊泳的時候,它身上的魚
鰾
就充當了救生圈的角色,正是魚鰾的膨脹和收縮讓魚的身體密度得到了調節,然後才可以在水中下沉和上升。所以,一旦魚兒達到自己身體難以承受的臨界深度之時,便很有可能會使得
魚鰾
在外界壓力的幹擾下難以正常調節,魚在這時就會面臨一直往下沉難以向上浮起來的風險,難以正常呼吸的魚兒就這樣在水中溺死了。
從本質上來說,不管是人類、還是魚類,我們呼吸的過程其實就是外界氣體和機體之間發生交換。眾所周知,人類的呼吸器官是肺部,這個器官同時也承擔了造血功能,而呼吸過程本身又有外呼吸和內呼吸之分。所謂內呼吸,其實就是指我們身體中的血液和所有組織細胞進行的氣體交換過程,而外呼吸則是指肺換氣和肺通氣,我們從外部環境中吸入的空氣會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血液來實現運輸功能。
魚類和人類在生理構造上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兩者的生存環境有本質不同的最大因素。客觀而言,並沒有哪種呼吸方式更具有優勢的說法,尤其是對於對生活環境要求明顯不同的物種來說。如果生活在水裡的魚兒用肺呼吸,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用腮呼吸,那麼這兩種生物都不可能在地球上存活到現在。對於所有地球上的動物來說,讓物種本身生存和繁衍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