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水產適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魚兒依賴鰓呼吸溶解於水中的氧,因而魚兒離不開水,一旦離開水就會很快死亡。通常鰓孔大的種類比鰓孔小的種類死得快。但有少數魚類,它們離開水能生活很長時間,因為這些魚除了鰓作為主要呼吸器官外,另有副呼吸器官輔助呼吸,因而能離開水而不死。
眾所周知,攀鱸、鬥魚、烏鱧、鬍子鯰等魚類可以離開水很長時間而不死,這些魚類除了自身生命力很強外,主要是它們在鰓室內左右各有一個稱為鰓上器的副呼吸器官,鰓上器的構造因種而異。鰓上器具有發達的氣呼吸功能,只要該器官保持溼潤,它就能從空氣中攝取空氣而維持魚體的生命活動。
在印度有一群囊鰓類魚,它的鰓上器變成一對管狀長囊,自鰓孔往後穿過脊椎附近的肌肉到尾部,囊內壁有豐富的血管,囊中充滿空氣,因而能離水生活一段時間。
鰻鱺、鯰魚、彈塗魚、黃鱔、泥鰍等的皮膚有呼吸功能,這些魚類的皮膚血管很豐富,氣體能透過皮膚而進入血液中。
黃鱔除了皮膚能呼吸空氣體,它的口咽腔內壁的上皮細胞間布滿血管,能直接呼吸空氣。黃鱔的鰓已退化,不能獨立完成水呼吸作用,只有依賴這一氣輔助呼吸結構才能生活。因而黃鱔平時總要把頭抬出水面行使氣呼吸。
泥鰍除了皮膚能呼吸空氣外,它的腸子有很強的氣呼吸能力,泥鰍的腸壁很薄,密布血管,當水中溶氧不足時,它就浮出水面,從口吸進空氣,在腸管內進行氣體交換,廢氣則從肛門排出。平時腸的呼吸約佔全吸氧量的1/3。當天氣悶熱,大氣壓力較低,水中溶氧缺乏時,水體內的泥鰍會上升到水面吸氣,此起彼伏,故在歐洲稱泥鰍為「氣候魚」。
(備註: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於網絡資料,如有異見告之即改或刪)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西南漁業網,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