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小琳健談,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不用顯微鏡就可以看見的細跑、煮不死的魚。
不用顯微鏡就可以看見的細跑
你用肉眼看見過細胞嗎?許多人的回答是沒有因為在人們印象中,細胞是小得只能用顯微鏡放大幾十倍後才能看到的結構單位,除非人有「千裡眼」,不然哪能用肉眼看見細胞呢?科學的回答卻是:能!因為細胞既有小的,也有大的。每個人都肯定用肉眼看見過單個的細胞,譬如鳥蛋。世界上最大的單個細胞可能要數鴕鳥蛋了,它的直徑為5釐米,是最小的細胞支原體的5萬多倍。
細胞,是動物和植物的結構單位,科學界普遍認為,世界上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構成。凡是具有一定結構,且具備一定的生物功能的有機單體,我們都把它叫做細胞。一個完整的細胞,有著許多種外形,如圓球形、星狀形、多邊形、長紡錘形和圓柱形等,但是,它們的基本結構是差不多的。細胞的主要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和各種細胞器。在顯微鏡下我們看到,細胞最外層的是細胞膜或植物特有的細胞壁,細胞中央的圓球形的是細胞核,在細胞核的周圍和細胞膜包圍下的半流體狀或凝膠狀是細胞質。
如果再用放大幾萬倍、幾十萬倍的電子顯微鏡觀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細胞質中的大大小小的細胞器,以及細胞器中的肉質網、線粒體、高爾基體等等。這些「小不點、」組成了細胞體內運輸、貯藏、供能、合成等一條龍服務,真讓人嘆為觀止!由於一般的細胞直徑僅有幾個微米(微米是細胞計量單位,1微米=1100毫米),最小的細胞—微生物中的支原體,它的直徑才1000個埃,即1/10微米在高倍顯微鏡下才只看到它的大致模樣,再加上細胞本身最先是在顯微鏡底下發現的,所以人們誤以為細胞全是肉眼見不到的東西。細胞按其結構的複雜程度,目前科學界把它所在的生物分為兩大類:原核細胞生物和真核細胞生物。
像細菌和藍藻,它們的細胞結構極為簡單,沒有細胞核與細胞器的分化,幾乎全是單細胞生物,所以屬於原核細胞生物。除了細菌和藍藻,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歸到真核細胞生物,它們都由一個或無數個細胞構成,細胞結構複雜。為什麼像動物產下的卵(如鳥蛋)也是細胞呢?在科學家看來,所有動物產的卵全是由性動物產的一種生殖細胞。我們一般把卵稱為「蛋」,一隻鳥蛋就是一個細胞。不光是鳥蛋這樣大的細胞我們看得見,還有許多大細胞我們也可用肉眼看到。如一粒棉花種子纖維細胞可長達40毫米,一根薴麻的莖皮纖維細胞可長達半米,動物的一個神經細胞,有的可伸長到1米以上。
煮不死的魚
1936年,法國旅行家雷普在海上遇到了風暴不幸翻了船,被洶湧的海浪卷到一個無名的火山島上。此時,他早已精疲力盡,飢餓已極,可身上點吃的東西都沒有帶。於是,為了不餓死,他在島讓上掙扎著去尋找一點吃的東西。很幸運的是,他在附近一條河裡,意外地找到幾條翻了肚子的「死魚」。雷普喜出望外,連忙把死魚撈上來,架起大火,把魚扔進鍋裡煮。他想:這下子可以美美吃一頓魚餐了。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忍不住揭開鍋蓋一看,不由大吃一驚:我的天啊,死魚怎麼活過來了?它們居然在熱水鍋裡遊了起來。當時,鍋內水溫大約是50C。
雷普嚇壞了,他從來沒見過這種怪事,以為是遇到了什麼怪物,只好眼睜睜地放棄了到手的美餐。其實,這是一種生活在高溫水裡的魚,它們不怕燙,壓根兒不是什麼怪物。後來,科學家們根據雷普的敘述,專程來到這個火山島考察,揭開了這種魚不怕燙之謎。原來,火山島中的湖洎,就是火山口,由於火山的活動,水溫變得非常高,達到70C的水溫。雷普看到的這種奇怪的不怕燙的魚,就生活在這裡。它們長期在高溫水裡生活,已經習慣了,相反,遊到低水溫的河流,它們便不習慣,甚至會死去。
雷普報到的魚,就是被風從高水溫的湖泊裡刮到低水溫的河流裡,變得「不省人事」,經高溫水一煮,又活了過來。這種魚叫鱂魚,很小,一般身長只有2.5釐米,最小的才0.5毫米。大自然中不光有燙不死的魚,還有燙不死的老鼠等生活在高溫水裡的動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