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中描述,人死後靈魂會進入下一個輪迴而我們肉胎凡身則會再次與大地融為一體。其中的原理用科學表達方式來說就是人死後肉體的自然分解過程。
那麼,一個人從死亡那一刻開始計算,需要多久才能變成一把枯骨呢?
日前,美國德克薩斯州人體實驗場就對這個有些恐怖的問題進行了驗證。結果,研究者們總結出了死亡發生後,人體所經歷的四大階段。
友情提示:以下文字口味較重,請大家酌情閱讀。
一、身體自我衰退、細菌滋生
人體喪失機能後的30分鐘-2小時間會開始硬化,會出現屍冷現象(通體冰涼),屍僵會從顏面開始往下延伸,9-12小時就會明顯發現全身僵硬。人體中的血液會因循環停止而隨著重力方向沉積在身體的低處,進而產生屍斑。
剛產生的屍斑,若被指壓,位置會有所變化,但如果死後已超過12小時就算指壓,屍斑也不會改變位置。因為此時血液已經徹底凝固。
二、屍體膨脹、腐敗開始
死後30小時後的屍體會開始軟化,腹部作為全身體內細菌、脂肪最多的部位,會最先軟化腐敗。
腸胃中的腐敗細菌會產生很多氣體,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會開始形成硫化物,可以看見屍體明顯的膨脹,身體肌膚開始呈現橘色或是黃色,這些腐敗的氣體會開始引來蒼蠅產卵生蛆或其他食用腐物的生物啃食。而蛆蟲通常都從頭、眼、鼻孔、嘴巴進入體內啃食。
三、屍水外流、進入生物清除程序
死後約5-6天,屍體經過蛆蟲啃食後內部積攢有其代謝物,如:氮氣,皮膚表面漸漸開始出現屍泡,或直接滲出黑色屍水。
此時,皮膚與肌肉產生分離,如果力道大一點就能把整張皮都褪下來,同時毛髮也會隨之脫落。
四、風乾、變成枯骨
死亡一周後的屍體會進入最後生物清除階段,這一階段事件長短會根據屍體所在地氣候、溼度以及蛆蟲啃蝕程度不同而發生改變。
大致來說,夏季高溫溼熱會加速屍體腐敗,約1個月就會僅剩白骨;春、秋兩季約1.5個月;冬季時間更長,約需2個月。
此外,若將屍體埋入土中,土中的溼度、酸鹼性也會對屍體分解速度產生影響,但基本上都要慢於暴露在地表之上。
若屍體泡在水中,還必須考量角質層皺縮的情形另外做判斷,並做死亡時間推敲。
在現實生活中,正是基於上述這些因素和數據,法醫才能對一具屍體做出死亡時間的推斷,幫助刑偵人員鎖定案發時間、死者身份,進而找出嫌疑人的線索。正所謂「屍體也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