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的概念早就成為了創投圈的熱詞,而在北京新近出現的共享健身倉,看起來更像是下一個「共享」相關話題的帶動者。
4到5平米的密閉健身房內,配備有跑步機等運動器械,自助門禁按時付費,用戶可以通過手機APP端線上預約、掃碼開門。
在健身人群迅猛增加的今天,這樣的迷你健身房,會成為未來大眾健身的新模式嗎?
2017年8月8日,共享健身倉亮相北京街頭。本文圖片均來自視覺中國近日,北京東部的部分小區出現了名為「覓跑」的共享健身倉,這也迅速引起了廣大市民的關注。
據悉,覓跑的健身倉配置有空調和空氣淨化設備,還採用智能門禁和運動倉內置電子屏幕,運動器械主要分跑步機、動感單車、橢圓機等主體倉,其中跑步機佔多數。手機APP端線上預約、掃碼開門,整體的配置以自助和智能化為主題。
8月11日上午,澎湃新聞記者登陸「覓跑」APP發現,北京市內有5處健身倉可供使用,主要集中在朝陽、通州等北京市東部的高檔小區內。
澎湃新聞記者走訪了臨近朝陽大悅城,位於京棉新城小區的共享健身倉。只需下載「覓跑」APP,再用身份證註冊登陸,交99元押金便可以使用共享健身倉。
從掃碼開倉門開始,APP就會顯示計時,價格為0.2元/分鐘。而健身倉內包括了跑步機、空調、空氣淨化器和電視等設備。
澎湃新聞記者隨機採訪了小區內的居民,但是居民大多表示,由於這個健身倉剛剛出來,還未嘗試使用。
不過,一位平日熱愛健身的周女士也向澎湃新聞記者表達了她對於共享健身倉的看法:
「有了這個肯定是方便的,但不知道具體的體驗會是怎麼樣。畢竟是密閉空間,雖然有空氣淨化器,還是比較擔心跑步環境的衛生和跑完後的清潔問題。」
走訪時澎湃新聞記者也發現,由於剛剛投入,共享健身倉的使用情況並不算理想。而由於「覓跑」APP剛上線,也存在很多問題:
運動倉圖無法顯示具體地點,需要放大地圖查看,無法獲得與健身倉的準確距離;遮擋不足,不方便更換衣物;健身倉空間有限,設備單一;有的電視設備無信號等。
此外,如果在裡面發生運動傷害,健身倉內是否有緊急救護設施,而如果一旦出現意外,外面的人能否及時破門而入進行救護?
當澎湃新聞記者致電「覓跑」客服時,對方表示APP系統正在完善,至於其他信息,則不方便對外界透露。
投資方一小時內就選擇「覓跑」從網上的資料來看,「覓跑」成立於今年7月,是一家共享自助運動倉的提供商。
「覓跑」的創始人畢振是「餓了麼」早期成員,根據他的團隊在北京的實地調研,10%的白領用戶有購買健身卡,但保持健身習慣的並不多;95%的用戶有運動需求,但運動習慣仍未完全保持,場地和設備限制是一大原因。
於是,「覓跑」也就應運而生。在畢振看來,「覓跑」主要投放在小區內部,通過打造「5分鐘運動圈」,來滿足更多人的運動需求。
「室外運動是剛需,自助運動倉可能是切入這一場景的最有效方式」。
畢振向媒體透露,整個「覓跑」團隊預計在北京投入共計1000個共享健身倉,而按照日均使用5-6小時來計算,單個健身倉每天收入在70元左右,成本2萬元的健身倉,回本時間約為8個月。
隨著「迷你健身倉」的概念落實,立即吸引了大批的資本。
據36氪報導,共享健身倉項目「覓跑」在一周內獲得由獵鷹資本、經緯中國、信中利資本合鯨創投等投資的連著兩輪共2500萬元融資,估值超過1億人民幣。
獵鷹創投董事總經理李圓峰透露,團隊在一個小時內就決定投資覓跑,並完成了打款。在他看來,「覓跑」的出現,將會引領一批共享運動設備的新風潮。
「『覓跑』首創的7×24小時共享快樂運動倉,能夠有效地改善全民身體素質問題,很有社會價值。可以預見的是,共享運動設備將迎來今年新零售的又一風口。」
博睿體育CEO李宜澤也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社區健身市場的確是一塊大紅利。
「現在(共享健身倉)可能還在概念階段,未來健身倉改良,是有機會的。當然改良的可行性、安全性,收費模式都是很大的挑戰。」
「社區健身市場需求空間巨大,但是不是能被健身倉分享到是需要仔細研究。」
開啟健身房領域的變革?共享健身倉的出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眾對於健身的新需求。
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4.35億,體育消費總規模達1.5萬億元。
而與此同時,根據國家體育總局《2016年健身教練職業發展研究報告》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健身房市場規模增長14%,健身俱樂部數量增長20%,國家職業資格持證教練數量增長77%。
健身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搶蛋糕的現象也不斷出現——線下傳統健身房、線下新型工作室和線上健身運動APP都在搶佔著飛速增長的大眾健身人群。「覓跑」就屬於最新版的線下新型健身房。
相比於傳統線下健身房,大量新型工作室由於其「便捷性」逐漸更受到了大眾的青睞。新型工作室由於規模小、靈活性更好,往往可以下沉到大型連鎖無力觸及到的商業辦公和居住區域。
之前的樂刻、光豬圈其實都屬於這類新型健身房。以樂刻為例,300平左右的場館,99-199不等的月卡費,都屬於新型健身房的嘗試。
根據2017年2月的統計數據,樂刻在全國的門店總數約為80家左右,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
而佔地面積更小、強調更私密性的「覓跑」,則開啟了「迷你健身倉」的新模式。
雖然「覓跑」在形式上無限接近之前由貨櫃改造的「超級猩猩」,但是後者仍然可以容納8-9人健身,像「覓跑」這樣僅僅容納1-2人,面積在4-5平的迷你健身倉,則屬於全新的嘗試。
不過北京關鍵之道體育諮詢公司創始人張慶卻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共享健身倉是借用了「共享」這個概念,本質上其實還是「社區MINI健身房」。
「客觀上說,消費者健身的確存在就近就便的需求,但這種需求的剛性如何,還需要冷靜觀察。」
張慶同時表達了對於共享健身倉現階段問題的隱憂。
「若只有便利性,而設備單一,缺乏氛圍的話,能否具有吸引力是需要打個問號的。」
「其次是經濟性,這種模式需要有廣泛布點,有足夠多的終端,但是硬體投入以及維護成本和收入難成正比,除非開拓廣告等收入來源。」
而「覓跑」剛剛登陸不久,另一個和它幾乎完全一樣的共享健身倉「抖吧」也隨即登陸北京,甚至和「覓跑健身倉」出現在了同一小區。甚至,它有比「覓跑」更多的優點——室內WIFI、場地更大、無需押金。
摩拜單車和ofo爭奪市場的戲碼,仿佛在健身領域又一次再現了。可是,當資本大批流入,共享健身倉固有的缺陷卻更加扎眼——健身後的洗澡問題無法解決,跑步環境衛生又怎麼提升?
有網友就直言不諱表達了對共享健身倉的質疑——「這樣的共享健身倉,到底是為了健身,還是僅僅為了噱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