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簡介
陳曉,201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專業,獲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浙江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近十年專注於肌腱幹細胞及再生研究,根據組織特異性在肌腱的種子細胞和支架的基礎應用研究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創新,相關工作發表50篇肌腱組織工程、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SCI文章(平均影響因子6.159,SCI他引1861次,單篇最高301次,H指數26,26篇為近五年文章),其中第一作者/共同12篇,通訊作者/共同12篇(平均影響因子6.64,一篇為ESI前1%高引用論文,5篇為5%高被引論文)。包括了Science Adv以及再生醫學領域相關的幾個關鍵學會(國際幹細胞學會,國際生物材料學會,國際組織工程學會和國際移植學會)的TOP學會期刊—Stem Cells,Biomaterials,Tissue Engineering等。
基礎醫學院研博會採訪了作為優秀院友的陳曉教授,來一起聽聽他對學弟學妹們的期待吧!
感恩所得
「人生無非兩件事:首先是做人,然後再是做事。」我一直非常認同歐陽宏偉老師的這個觀點。在我學習、工作生涯中,我的導師歐陽宏偉改變了我很多觀念甚至人生的很多規劃。歐陽老師一直強調做人最基本的是有感恩的心,感恩我們能得到的各種支持,包括你能進入什麼樣的學校,你能獲得多少的知識……知識是由老師來教給你的,這些東西其實都不是理所當然的,傳授知識其實是外界給你的一個支持,可能在學生時代,很多人覺得這些都是我應得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很多東西不是說你努力就能得到,還需要身邊很多人對你的支持,所以做人懷有感恩的心。我最初的理想是搞基礎研究,感恩遇到歐陽老師,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歐陽教授從新加坡引進回國,他的理想是振興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再生醫學,這是一個很大的理想,受到他的影響,我深覺自己的科學研究要與產業振興、國家命運緊密聯繫。
追求做事的意義
做人要有理想,做研究也要追求科研的意義,比如我們做研究如果單純是為了發文章,那科研就失去了最初的意義,換個角度思考,如果為了創造新知識,開拓新領域等等,我們通過文章把知識傳播出去,這樣意義就不一樣了。其次,我也鼓勵大家,如果認定有意義的事,就要把事情做到極致。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報定應付交差的目標,往往事情做完也不盡如人意。儘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雖然它可能還不是最完美的,但也能做出讓自己感動的成果。
培養學習能力,適應社會變化
未來社會瞬息萬變,各種科技技術發展迅猛,在這個不確定的新時代,我認為,同學們最重要的是要具備迅速適應變化社會的能力。那麼如何培養這種能力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成為被別人需要或者被社會某個領域需要的人才,第二點是要有學習基礎知識的能力,這種學習能力應該在大學或者研究生階段建立起來,要去學習更豐富的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學習新的技術知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需要設立一個目標,每天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慢慢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社會,想成為頂尖人才,就必須每天保持前進一點點。這個過程實際也是邏輯訓練的過程,首先設定目標,根據目標做有關背景調查,出規劃,然後把它做成並且有能力講出來,這就是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做事能力的訓練。如果你具備了這種做事的能力,你就可以一直保持競爭力。
充滿信心,相信未來
留校做教師後,我對學生生活還是非常懷念的。總的來說,學生生活還是比較單一的,外界壓力也不大,那時候的任務主要就是積累科研經驗,提高各種能力。工作之後,身份發生了改變,也要對更多的事情負責,這時候很多事情不可能像學生時代一樣,等著你慢慢成長成熟,這時候需要更多的勇氣,樹立理想和信仰支持你前進。我喜歡用幸福來評判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我認為只要自己覺得幸福,符合自己的追求,就是成功的人生。
對於學弟學妹們,我覺得大家已經站在浙大這樣一個很高很好的平臺上了,你們需要的就是堅定信心,明確目標和方向,挑選你們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並用你們的行為感染身邊的人。
掃描二維碼 | 關注我們
今日頭條公眾號 :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
微信公眾號 :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
新浪微博公眾號:@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