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拋硬幣:概率如何誤導我們認識宇宙?

2020-09-27 讀芯術

全文共4279字,預計學習時長11分鐘


圖源:unsplash


想要了解宇宙,理論物理學或許是進行預測時最強大的工具。一方面,運用理論物理學可以在宇宙層面上了解宇宙的運作,知曉宇宙構成和運行所遵循的規律;還可以回歸規律本身,加入一些初始條件,將時鐘撥回任何想要的時間,並模擬我們將生成什麼樣的宇宙。


(圖片顯示了宇宙微波輻射背景下,兩個半球的熱點和冷點。這張圖片蘊含了大量關於早期宇宙的信息。在期望中,兩個半球具有相同的平均溫度和其他類似的屬性,但是自然現象或是偶發事件可能會造成期望與現實的差異。)


當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多次模擬,並確定生成一個具有特定內部結構和現象的宇宙的概率是多少。但是在測量時,只有一個宇宙可供觀測。大多數情況下,觀測結果與模擬預測十分吻合。


但有時候,極小概率事件也會發生。那些批判現代宇宙學的人往往會以這些小概率事件為例,來證明現代宇宙學家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概率能且經常會引導人們誤解宇宙,以下是一些例子:


(宇宙中的大規模觀測,無論是宇宙微波背景、星系團或是單獨的星系,都需要用暗物質來解釋觀測的結果。大規模的結構離不開暗物質,這些結構的起源,宇宙微波背景也離不開暗物質。這些波動本質上應該是隨機且具有高斯性的。)


舉一個純數學的簡單例子:拋硬幣。假設硬幣質地十分均勻,拋出的結果只有兩種,正面和反面,每面出現的概率為50%。為模擬每一種可能,在腦海中儘可能多地拋出硬幣——假設拋了10億次——記錄下每種會出現的可能。


你可以選擇如何劃分這10億次試驗:連續10億次為一組、1000次為一組試驗,做100萬次或者10次為一組,做1億次實驗。


當然,因為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直白的數學問題,所以可以準確計算出概率。然而,一般情況下,大多數模擬的物理過程都太過複雜,以至於要經常要通過做出更為精準或更全面的模擬才能減少錯誤。


一切準備就緒,接下來就要真的拋硬幣了,並且將真正試驗的結果與模擬結果相對比,得到的結果可能非比尋常。


(擲硬幣出現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的次數是50/50。如果結果不是50/50,也並不意味著硬幣不出現了問題。而且在統計上,正面或反面朝上的次數多於預期是有極有可能的,而僅僅幾次的拋擲也不能證明硬幣有問題。)


如果選擇一次拋出10枚硬幣呢,結果會是如何?大多數人本能地會認為結果是5正5反。確實,這是拋10枚硬幣最常見的結果,但是出現該結果的概率並不是非常大。實際上,5正5反的機率只有24.6%,大約1/4。


假如拋10枚硬幣並連續10次獲得了相同的結果,你會認為結果是受到操縱了嗎?沒誰會為了這樣不合常理的結果而困擾,十次全部為正面或反面的機率也非常低,僅為0.2%:1/512。


那麼如果一次拋出10枚硬幣,結果有5枚是正面,是否會有點驚訝呢?這應該驚訝嗎?事實證明,每次擲出10個硬幣時,連續出現5個正面的機會為10.9%:概率大約為1/11。

(隨機拋出10枚拋硬幣共有1024種可能的結果,並且每種可能出現的概率均等。儘管出現「正正反反反正正正正正」(HHTTTHHHHH)的概率與其他結果出現的概率相同,但該結果中連續出現5個正面的概率卻很低。不能通過這一次試驗就確定硬幣質地是否均勻。)


期望不同,對試驗結果的懷疑程度也會不同,可能增加(或者減少)。如果連續拋1枚硬幣10次,並且結果是5正5反,你可能會說:「這和設想完全一致。」然後忘卻此事。


如果連續5次都拋出了正面,你可能會想:「這有點出乎意料,但是也不值一提。」並將此事拋諸腦後然後繼續試驗。


然而如果結果是10正或10反,你或許就會有點擔心了。因為所有都是正面或反面的概率太低了,可能疑惑:「有些不對勁。或許在假設裡這是一個均質硬幣,正面或反面的概率為50/50,它實際質地不均勻?」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毫無疑問,解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做更好的試驗,而這需要進一步的調查。


(如果一次拋20枚硬幣,偶爾也會連續5次甚至6次正面朝上。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結果與先前的結果無關,或者硬幣是否均質。)


例如,比起僅拋出10枚硬幣,如果一次拋出100枚或者1000枚硬幣,得到的結果將更容易判斷。即使前10次的結果都是正面朝上,在硬幣確實是均質的情況下,甚至還會期望之後出現更多次正面。


連續出現100次正或100次反的機率微乎其微:大概是1:10³⁰;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則清楚地表明存在問題。但是,出現至少60個正面或60個反面的機率並不是很低:大約5.7%。


這種情況就屬於「不值一提」的那一類了。但是有時候,即使最終結果不與預期相悖,進一步的調查也至關重要。10次中至少有6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38%:沒什麼大不了。但是100次中至少60次正面的概率僅為2.8%,而1000次中至少600次正面朝上概率就小於十億分之一了。


通常,更大的樣本容量也會帶來更多的數據,有助於區分試驗中哪些是隨機波動而哪些意味著模型存在漏洞。


(模擬結果(紅色)和星系調查(藍色/紫色)顯示的大規模聚類模式彼此相同,即使是在數學細節方面也是如此。如果不存在暗物質,那麼這些結構不僅會在細節上有所不同,而且甚至不存在。星系將十分罕見,並且其中幾乎只包含輕元素。)


拋硬幣背後的簡單數學模型一樣可以應用於科學領域:無論是生物學,粒子物理學還是宇宙學。因為已經了解宇宙如何運行——它遵循的規律、組成成分以及產生的初始條件——所以可以模擬宇宙的內在結構是如何隨時間形成、演化和增長的。


基於相同的規律和組成內容,隨機選擇初始條件並反覆模擬宇宙進而觀察結果。觀察這些模擬生成的宇宙並提出以下問題:


· 模擬的宇宙在何時開始形成恆星?

· 第一個星系團何時出現,它有多大?

· 模擬宇宙中何時出現兩個以一定速度碰撞的星系團?

· 模擬宇宙時,一邊比另一邊熱的情況出現的頻率是多少?


畢竟,如果想要想將模擬生成的宇宙與所期望的模型進行比較,就需要先知道實際得到結果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是多大。


(圖片是宇宙歷史示意圖,重點要關注宇宙的電離。在恆星或星系形成之前,宇宙充滿了擋光的中性原子。雖然大部分宇宙直到5.5億年後才被電離,但一些部分有幸在早前就已經被電離了。)


事實上,大多數模擬實驗得到的結果往往與預期一致。在模擬宇宙早期結構產生時發現,第一顆恆星形成於大爆炸之後約5千萬-1億年,第一批恆星形成於大爆炸之後約2億年,並且足以在3-4億年後使宇宙再電離。在目前的技術極限下,所觀測到的遙遠星系和類星體都表明這張圖片是正確的。


但是,在將發現的星系團和期望的星系團進行對比時,結果並不是那麼清晰。例如「El Gordo」星系團,它是一個超大質量的年輕星系團,能造成極強的引力透鏡效應,並且其由於相對近期發生的融合或碰撞而釋放X射線。


在典型的模擬中,宇宙中應該只有少數幾個像「El Gordo」的星團,並且由於探索的宇宙數量有限,幾乎不太可能找到一個這樣的超大星團。


(「ElGordo」星系團是宇宙中最大的星系團之一,並且有可能是已知的宇宙歷史上早期最大的星系團。根據假設的結構形成模型,在宇宙的早期,不太可能發現如此巨大的物體,但只有一個宇宙可供驗證這一結論。)


但有些事發生的概率可能更低。子彈星系團(其中有兩個星系團正發生高速碰撞)清晰地證明了普通物質(釋放X射線)和總物質(其質量引起引力透鏡效應)之間的分離。這也是暗物質存在的最清晰證據。


但是,當按照所了解的暗物質模擬宇宙時,得到一對高速碰撞的星系團的機率很小:概率一般低於千分之一,而在一些模擬中低至十億分之一。而且,宇宙大爆炸(宇宙微波背景)遺留下的熱輻射在最大範圍內表現出的溫度波動要比理論上預測的要小得多。在模擬宇宙時,模擬產生的溫度波動與觀察到的一致的概率為1/770。


如果對當前的宇宙學模型不滿,你或許會指出以上問題中的一個,然後宣布:「看到了嗎?當前的模型完全是錯誤的!」但這是一條危險的道路,因為它證明了概率如何導致自欺欺人。


(大爆炸遺留下的熱輻射波動、宇宙微波背景,按照預測應該遵循一定幅度分布,分布與規模相關。前兩個多極矩在幅度上低於預測值很多,但人們對於這一現象的解釋各執一詞。)


觀察模擬的宇宙時,會仔細檢查它是否與預期有偏差。而預期基於當前對宇宙運行的理解:已知的規律是什麼,已知的組成和初始條件是什麼。如果結果偏離預期,必須考慮以下可能:

· 規律是錯誤的。

· 組成成分錯誤。

· 並且/或者初始條件錯誤。


但是,即使假設沒有錯誤,也存在完全不同的可能性。儘管得到的結果匪夷所思,但這可能就是我們模擬得到的宇宙。如果查看模擬的宇宙並以一百萬種不同的方式對其進行異常測試,就會發現其中45500次的顯著性為2σ,2700次顯著性為3σ,63次顯著性為4σ,甚至還會有1次顯著性達到5σ,而在物理學中,5σ通常被認為是「黃金標準」。


這種情況只會偶然發生,而這就是我們模擬得到的宇宙的反映。


(引力透鏡圖(藍色)覆蓋在子彈星團的光學和X射線(粉紅色)數據上。不可否認,X射線的位置和推斷質量是不匹配的,這也支持了暗物質存在的推斷。但該星系團的速度足夠快,以至於在模擬宇宙中這在統計上不可能實現。)


如果有數十億的宇宙可供觀測,我們就能知道得到的結果是否具有典型性。還可以知道為何數據出現了異常,並重新建構一個「典型」宇宙所需要的定律、組成部分和初始條件。然而,就像是人群中的個體一樣,觀察到的宇宙在某些方面是典型的,而在另一些方面是非典型的,並且還會擁有一些極為罕見的特性。


當不太可能的結果出現時,可能意味著對宇宙特性的一種假設存在缺陷,但也不一定是事實。甚至有些時候,出現不太可能的結果時,除了模擬結果外沒有更多宇宙可供觀測,我們就無法知道哪些是針對理論中實際問題的宇宙奇異性特點,而哪些則僅僅是由於試驗自身的獨特性而產生的,專業人士稱之為宇宙方差。


面對模擬宇宙中的小概率事件有權保持懷疑。但是如果將中獎概率為十億分之一的彩票重複10億次,那麼其中的幾次中獎就不足為奇了。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拋硬幣=決定命運? | 劇場中的拋硬幣統計學
    在這部劇中,有個場景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兩位主演無聊至極,用拋硬幣來打發時間,結果……吉爾登斯特恩連拋了92枚,都是有頭的一面,這使得他的一句臺詞「一個弱小的人可能會重新審視自己的信仰,別的不說,至少在概率定律上」變得十分耐人尋味。但是且慢,我們要問的是,連拋92次都為同一面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如果硬幣本身沒有問題的話?
  • 宇宙中有概率為零的事件嗎?
    網上看到有一個問題:宇宙中有概率為零的事件嗎?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定義概率,我們可以把他們分成兩類。一類認為概率是「客觀的」,這種觀點認為概率是系統的基本性質,是我們理解物理行為的最好方式。這種觀點的例子是頻率主義(frequentism),它將概率定義為多次實驗中某事件發生的頻率,就像我們拋硬幣實驗中做的那樣。
  • 硬幣到底是正面還是反面,關於貝葉斯概率的思考
    計算的概率和統計的概率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們來設想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下一次拋出的硬幣是正面還是反面呢?假如還是玩拋硬幣的遊戲,硬幣拋出之後,只有正反兩面兩種可能性。有過一定數學或者科學素養的人,都知道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其發生的概率都是一樣的。這個結果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吧。
  • 從概率的角度來看,宇宙中出現外星智慧文明的可能性有多高?
    自從知道了在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還有存在著其他難以計數的行星之後,有關外星智慧文明是否存在的話題就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從概率的角度來看,宇宙中出現外星智慧文明的可能性有多高?在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某個隨機事件有可能會發生,也有可能不會發生,我們將這個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稱之為概率。
  • 用「拋硬幣」來控制量子行走的方向?是的,你沒聽錯
    在飛行棋遊戲中,我們常用拋硬幣的方式決定前進的方向。正面?向左走一步。反面?向右走一步。在量子世界中呢?同時向兩個方向移動。這種隨機過程被稱作「行走者類比」,可以運用於經典算法和量子算法中,幫助研究人員開發人工智慧和數據搜索等技術。然而,這種隨機性也使量子行走難以控制,令系統的精確設計變得異常困難。
  • 擲硬幣其實並不公平,為什麼?
    就像很多時候,當你不知道怎麼選擇,就直接擲硬幣吧。你覺得這種方式很公平,因為正反面朝上的概率都是50%,那麼對於雙方來說,就看誰運氣好,沒什麼可說的。然而現實又要來打擊你了,這種普遍認定的規律是假的~首先,我們不能夠完全排除硬幣落地的時候會直立在地面上,即使這個概率微乎其微,也能夠打破50%的天真想法。
  • 概率論的誤區,五可能是一個奇點
    我們繼續來挖掘5數的含義,今天要從一個著名的物理實驗談起,薛丁格的貓。實驗是這樣的:在一個盒子裡有一隻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之後,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將會衰變並釋放出毒氣殺死這隻貓,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
  • 投擲硬幣概率可以是90%
    先驗概率在貝葉斯統計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先驗概率即我們在取得證據之前所指定的概率P(A), 這個值通常是根據我們之前的常識,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 就像剛剛說的出軌的問題, 你的先驗概率代表了你對你男人的信心。
  • 通過實例理解如何選擇正確的概率分布
    例如,使用:· 二項分布,計算在每次試驗中只有兩種可能結果之一的過程的概率,例如擲硬幣。· 超幾何分布,以找出在n次不替換的抽取中k次成功的概率。· 泊松分布,測量給定時間內發生給定事件數的概率,例如每小時圖書館借書的計數。· 幾何分布,確定在第一次成功之前一定數量的試驗發生的概率。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之事件與概率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存在著兩種現象,一種是確定性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只有一種結果。比如,每天早晨太陽都是從東方升起。第二種是隨機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由多種結果。比如,拋一枚硬幣可能出現正反兩面。因此,隨機現象滿足兩個特點:結果不止一個;會出現哪一個結果,人們事先並不知道。
  • 走進高維空間——概率論與高維空間的深層次聯繫
    隨機變量有一組可能的值,以及一個概率分布,它定義了每一個可能值發生的概率。隨機變量的一個典型例子是擲骰子。這裡,隨機變量有6個可能值1、2、3、4、5、6,每個值的概率都是1/6。如果擲出一個3,我們可以把這個值看成是隨機變量的一個實現值,但在擲骰子之前我們只知道它的可能值以及每個值對應的概率。另一個常見的隨機變量的例子是拋一枚均勻的硬幣。
  • 理解概率密度函數
    ,它們的概率之和必須為1:這些隨機事件不會同時發生,但必須有一件會發生。例如,對於拋硬幣,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不會出現其他情況(這裡假設硬幣拋出去後不會立著),因此有:p(正面朝上)+p(反面朝上)=1很多時候,我們假設這些基本的隨機事件發生的概率都是相等的,因此,如果有n個基本的隨機事件,要使得它們發生的概率之和為1,則它們各自發生的概率都為:
  • 如何認識我們所處的宇宙?
    如果他的宇宙是個無限的平面,那麼他可以沿著此平面的任何方向走下去。但是如果這個面就像個球面那樣的封閉曲面,那麼它就成為一個有限的、無邊界的曲面了。如果他沿著任意方向的一條直線走下去,他也會回到出發點。你和我是「立體世界」裡的居民,生活在三維空間裡。三維空間可能在任何方向都是無限的。或者,愛因斯坦認為「立體世界」在更高維度的空間看,它是彎曲的。
  • 為什麼說宇宙中肯定存在著外星人?其實人類自己就是最好的證據
    當然了,並不是每一顆類地行星都會出現生命,這得講究一個概率,所謂概率是指在條件相似的情況下,一個特定的隨機事件出現的可能性,概率越大,該隨機事件出現的可能性越高,反之亦然。比如說我們向空中拋出一枚硬幣,並讓它落在一個平整並且堅硬的桌面上,那麼當這枚硬幣落下後,就只會出現兩個隨機事件,即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它們的概率分別為50%。
  • 用「硬幣」控制量子行走方向
    在飛行棋遊戲中,我們常用拋硬幣的方式決定前進的方向。正面?向左走一步。反面?向右走一步。在量子世界中呢?同時向兩個方向移動。這種隨機過程被稱作「行走者類比」,可以運用於經典算法和量子算法中,幫助研究人員開發人工智慧和數據搜索等技術。然而,這種隨機性也使量子行走難以控制,令系統的精確設計變得異常困難。
  • 宇宙中外星文明存在的概率為零嗎?人類的存在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現在我們對於外星文明的存在還沒有找到任何有價值的證據,為什麼能夠肯定外星文明存在呢?那麼宇宙中外星文明存在的概率為零嗎?其實人類的存在已經告訴我們答案。要揭開這個謎團,我們首先要對地球生命和人類的起源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 多維宇宙理論或顛覆概率論 時間或成為永恆
    近日,有科學家研究表明,在一個無限的多重宇宙中,存在這樣一種情況,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將發生,並將發生無數次。換言之,每一件事情發生的概率都是無窮大。此時,概率論似乎已經站不住腳了,因為所有事情都將發生,而且是無窮次數的發生。
  • 貝葉斯系統學習之一:我是如何理解先驗概率和後驗概率的
    先驗概率:先驗概率,就是我們總說的概率,對事件發生的一個預判,僅僅依賴於主觀上的經驗估計,我本人更願意這麼理解先驗概率:就是你對一件事情的相信程度,這種相信程度完全取決於你的經驗、智慧、見識。說到這,不得不提一下,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很多人之前都處於同一起跑線,為什麼幾年之後卻有天壤之別呢,當然這有努力和運氣的原因,但還有一個就是選擇,這個選擇很大程度上就是你的先驗概率,大家可以仔細體會一下。 舉個例子:如拋一枚硬幣,在拋之前,正面朝上的概率 = 0.5,這就是先驗概率。
  • 我們生活在模擬世界中嗎?專家稱概率是50%
    該節目主持人解釋了模擬論證——我們可以成為生活在計算機模擬中的「虛擬人」。如果是這樣的話,這種模擬很可能會依據需求而創造現實的感覺,而不是一直模擬所有的現實,就像優化後的電子遊戲,只渲染玩家可見場景的一部分。作為節目主持人拍檔的尼斯說:「也許是由於我們無法超越光速的原因,如果我們可以超越光速,我們就能到達另一個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