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真空,相比大家都不陌生。簡單到日常的吸盤掛鈎,複雜到大型科學設備;小到拔火罐,大到廣袤的宇宙空間,都離不開真空的身影。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講一講,如何科學地獲取真空。
在定義上,我們把低於一個標準大氣壓(105Pa)的氣體狀態都稱之為真空。憑藉我們自己的力量,是否可以獲得真空呢?
日常獲取真空
這裡有一個簡單的辦法。我們可以拿一個玻璃杯,杯口潤溼。然後把被子扣在嘴上,使勁的吸氣,大家會發現杯子可以吸在嘴上。此時杯子內部就達到了一個粗糙的真空環境。這個真空度有多大呢?其實並不大。
我們吸氣靠的是肺部擴張,當我們盡力吸氣的時候,肺部最多可以提供4kPa的壓差,也就是大氣壓的4%。所以我們使勁的吸氣,也最多才能達到大氣壓96%的真空度。
不過這個實驗建議大家不要長時間做,我就是試久了,之後嘴變成了這樣。
生活中也有很多途徑可以獲得真空,比如拔火罐,就是利用罐中的真空,造成局部的淤血。同樣的還有真空收納袋,馬桶抽,真空掛鈎等等。但這些手段只能獲得十分粗糙的真空,這對於科學研究是遠遠不夠的。
在很多科學實驗中,空氣分子都是一個小「討厭鬼」。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在各種地方幹擾實驗的結果。因此高真空往往是很多科學設備的前提條件。
科學獲取真空
那在科學研究中,如何科學的獲得真空呢?
在科學設備中,我們一般通過真空泵來獲取高真空。最簡單的真空泵就是機械泵,原理上和小氣筒抽氣是一樣的。只不過是通過轉子旋轉,將空氣從吸氣口吸入,然後從出氣口排出。機械泵能夠達到的真空度大概是1Pa,也就是大氣壓的十萬分之一。
當然了,這樣的真空度還遠遠達不到很多物理實驗的要求。這時就要請出另一位「泵」屆大佬,分子泵。分子泵利用靠高速旋轉的動葉片和靜止的定葉片相互配合,給空氣分子一個額外的定向速度,從腔體中抽出。常見的實驗用分子泵滿轉速可以達到1500Hz,也就是一秒鐘轉1500圈。要知道,航空發動機的轉速都不會高於500Hz,由此可見分子泵的抽氣能力是很強的。
所以,利用分子泵可以達到10-6Pa左右的真空度,即一個大氣壓的一千億分之一。
不過分子泵的高轉速使得它十分「脆弱」。一粒灰塵甚至氣體本身都會對運轉中的風扇造成巨大的傷害。所以分子泵只可以用來抽已經具有一定真空度的腔體,並且其出氣端也要保證有較好的真空度防止氣體倒灌傷害葉片。我們採取的辦法是給分子泵接入一個前級泵,一般都是用機械泵。只有先用機械泵將腔體中的真空度抽至10Pa以下的時候,分子泵才可以啟動。並且只要分子泵在啟動狀態,前級機械泵就要一致維持運轉。啟動和關閉都要嚴格遵循程序,否則就可能造成「機毀泵亡」哦。
現在我們將真空度已經降到了10-6Pa,我們發現真空度不再繼續下降了。但這還沒有到分子泵的極限。真空度無法繼續下降主要是由於腔體內壁吸附了很多空氣分子,在這個真空度下開始持續放氣,與分子泵的抽速平衡。所以為了減少內壁吸附的氣體,我們會給整個設備加熱。高溫下內壁放氣速度加快,可以儘量抽走吸附的氣體。
經過了連續幾天的烘烤,再把溫度降下來,我們會發現此時真空度已經達到了10-7Pa這個量級。這是終點嗎?不,我們還有辦法繼續提高真空度。
此時,腔體內部的空氣已經十分稀薄了,採取機械辦法已經很難提高真空度。這裡,就需要清楚另外兩尊大佬:吸附泵和離子泵。機械泵和分子泵都是通過將腔體內部空氣抽到外界達到真空的。而吸附泵和離子泵則與他們二者不同,這兩種泵都是通過氣體吸附的方式降低腔體中游離的空氣分子。原則上講空氣並沒有跑到腔外,只是被束縛住了。所以為了防止這兩種泵吸氣能力飽和,我們一般要利用分子泵達到高真空後,再啟動它們。
吸附泵原理比較簡單,多採用活性炭或者活潑金屬來吸附腔內的空氣分子。而離子泵則是通過高壓放電,將空氣電離,然後電離的空氣會經過電場、磁場作用吸附在由金屬鈦構成的陰極板上。加上這二者的幫助,我們可以達到10-9Pa的真空,這已經是一個大氣壓的一百萬億分之一。這已經達到了超高真空的範疇,足以滿足大多數科學實驗的要求了。
不過,就算是這樣的超高真空,一升空間中依然存在三億個空氣分子,這根宇宙中的真空比起來差的很遠。所以人類的超高真空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
物理所師生原創投稿
作者:李航
審稿:錢天
歡迎所內師生通過「物理所網上辦公平臺」投稿!方式如下:登錄「辦公平臺」→「辦事大廳」→「綜合處事務」→「科普文章投稿」。
編輯:fengyao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物理定律告訴你:表白可能巨虧,分手一定血賺
2. 震驚!昨天你們立起來的掃把,甚至真的驚動了 NASA
3. 酒精和 84 消毒液到底能不能一塊用?
4. 一次性醫用口罩是怎麼做出來的?如何消毒?
5. 數學好玩個球啊,這支豪門球隊用一群數理博士橫掃球場
6. 「測溫槍」到底是怎樣測出你的溫度的?
7. 等量 0 度水和 100 度水混合能得到 50 度水嗎?
8. 人類為什麼喜歡親吻?
9. 病毒從哪裡來?
10. 一見鍾情,到底靠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