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智人,截止目前還不會出現在任何一個瀕危物種名錄之中,無論是與那些已經被打上「滅絕」標的人科人屬成員相比,還是與淪為「極危」「瀕危」「易危」的野生動植物相較,人都是幸運的。雖然演化沒有目標,也不存在終點,但是假設人類在未來的某時某刻滅絕,那麼我們如今的角色會被誰替代呢?會是近親黑猩猩嗎?
很遺憾,最先被排除掉的可能就是黑猩猩、大猩猩或者紅毛猩猩這樣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它們不會像《猩球崛起》中的凱撒,也無法是《金剛》裡的King Kong。
首先從數量上講,黑猩猩早已被列入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屬於瀕危動物,而大猩猩的情況更糟,2種4個亞種,有的屬於瀕危,有的已經成為了極危物種,這意味著它們在野外狀態下滅絕的概率很高,如果情況繼續惡化,那麼就很可能發展成為野生滅絕,進而滅絕。即便是跟我們親緣關係略遠的紅毛猩猩,它們同樣也面臨著極危的悲慘現實。
其次,從生存的可能性上看,由於基因的相似性,任何一種威脅人類的災害、病菌都會作用於非人靈長類動物,它們需要和人類面對同樣的境況。
舉例來說,感冒對於黑猩猩、大猩猩來說都是致命的,流感更是會使它們的種群遭到重創;又比如,此前在非洲爆發的伊波拉,對人和其他靈長類動物都會造成嚴重威脅,而它也加速了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滅絕。所以,如果人類滅絕來臨,這些靈長類「遠房親屬」很可能早於我們就已經滅絕了。
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經鑑別出的動物多達百萬種,包括大約4.7萬種脊椎動物,還有約130萬種無脊椎動物,要從如此多的候選者中找到那種幸運兒,確實有些困難,不過我們可以從已經發生過的5次物種大滅絕上找找答案。
第一次物種滅絕發生在大約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它造成了85%的物種滅絕,其中在奧陶紀生息繁衍的三葉蟲、海百合等海洋生物受到重創,由於氣候變冷,海平面下降直接導致了海洋生物的生存危機,它們或改變體型,或潛入深海謀求生存。隨後,到了3.6億年前,海洋生物在泥盆紀大滅絕(第二次物種滅絕事件)中再次遭受打擊,在泥盆紀得到發展的魚類種群受到嚴重影響,淺海和深海珊瑚也都幾近滅絕,但陸地生物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一些兩棲類動物得以倖存。
2.5億年前,第三次物種滅絕成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9成的海洋物種和7成的陸地物種滅絕。僅僅5000萬年後,在始於2億年前的第四次物種滅絕中,爬行動物又成了受創者,但同時一些恐龍家族的成員倖存並繁榮。我們相對熟悉的第五次物種滅絕,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時的地球霸主恐龍在這次滅絕事件中告別地球,部分昆蟲、兩棲類、爬行類、獸腳類和哺乳類動物活了下來。
事實上,每一次滅絕事件後,都會發生「適應性輻射」,倖存的物種從原始狀態迅速多樣化,它們在保留祖先部分特點的同時,演化出新的形態適應新的環境,至於新形態具體指的是什麼,則是必然和偶然的結合,必然是指改變了的自然環境,而偶然則是指演化的方向。比如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大約1.3億年前的「始祖獸」,它長得如同大老鼠,曾經與恐龍共存,在恐龍滅絕後得以倖存並快速演化。
因此,智力、語言、直立行走等這些人類獨有的特徵並不是倖存的關鍵。即便是當下正在進行的第6次物種大滅絕,智力、語言、直立行走也不是「誰能存活」的唯一決定因素。因為演化本身是不斷適應的過程,足夠龐大的種群數量和繁衍策略,以及能夠存活下去的特徵才是重點。
如果真的要回答文章開始提出的那個問題,人類只能在一些限定條件下進行猜測,比如答案可能是「細菌」,畢竟算上古細菌,它們已經存在了近40億年之久,而且至今依舊不可或缺,光是我們人類體內,就生活著近千種細菌,數量達到100萬億個;當然基於社會組織的發展情況,答案也可能是螞蟻、蜜蜂等昆蟲的後代,只是他們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