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惠更斯目鏡(H)
荷蘭科學家惠更斯於1703年設計,有兩片平凸透鏡組成,前面為場鏡,後面為接目鏡,他們的凸面都朝向物鏡一端,場鏡的焦距一般是接目鏡的2-3倍,鏡片間距是它們焦距之和的一半。惠更斯目鏡視場約為25-40度。過去,惠更斯目鏡是小型折射鏡的首選,但隨著望遠鏡光力的增大,其視場小,反差低,色差,球差場曲明顯的缺點逐漸暴露出來,所以目前這種結構一般為顯微鏡的目鏡採用。
2.冉斯登目鏡(R)
於1783年設計成功,也是兩片兩組結構,由凸面相對,焦距相同的兩個平凸透鏡組成。間距為兩者焦距和的2/3-3/4,其色差略大,場曲顯著減小,視場約為30-45度,目前已很少採用。
3.凱爾納目鏡(K、RK)
是在冉斯登目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出現於1849年,主要改進是將單片的接目鏡改為雙膠合消色差透鏡,大大改善了對色差和邊緣像質的改善,視場達到40-50度,低倍時有著舒適的出瞳距離,所以目前在一些中低倍望遠鏡中廣泛應用,但是在高倍時表現欠佳。另外,凱爾納目鏡的場鏡靠近焦平面,這樣場鏡上的灰塵便容易成像,影響觀測,所以要特別注意清潔。美國一家公司在凱爾納目鏡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研製出了RKE目鏡,其邊緣像質要好於經典結構。
4.阿貝無畸變目鏡(OR)
1880年由德國蔡司公司創始人之一的阿貝設計,為四片兩組結構,其中場鏡為三膠合透鏡,接目鏡為平凸透鏡,該目鏡成功的控制了色差和球差,並把鬼像和場曲降低到難以察覺的程度,它還具有40-50度的平坦視場和足夠的出瞳距離,在各倍率都有良好表現,一直被廣泛採用。
5.愛勒弗廣角目鏡(ER)
1917年研製成功,是專門為需要大視場的軍用望遠鏡設計,是其後所有廣角目鏡的鼻祖,結構為5片三組,視場高達60-75度。非常適合觀測深空天體,由於邊緣存在像散,所以不太適合高倍設計,其在低倍時的表現是非常出色的。
6.普羅素目鏡(PL)
又稱為對稱目鏡。由完全相同的兩組雙膠合消色差透鏡組成,其參數表現與OL目鏡相當,但具有更大的出瞳距離和視場,造價更低,而且適用於所有的放大倍率, 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目鏡,曾派生出多種改進型。
7.Nagler目鏡
一種於1979年由美國人設計的高檔目鏡,有著82度的驚人視場,優質的邊緣像質和舒適的出瞳距離,以及複雜的結構和高昂的價格,和超過一公斤的重量。
十月廣告位低價出售
詳情查看:http://www.opticsky.cn/read-htm-tid-134685.html
光行天下:http://www.opticsky.cn
廣告合作:QQ 9652202 微信號 cyqdesign
免費人才與求職平臺:http://hr.opticsky.cn
稿件投遞:service@opticsky.cn(光電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