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天文望遠鏡的馬浚哲。記者閆茜攝
馬浚哲和朋友在野外觀察星空。受訪人供圖
前不久,萬眾矚目的黑洞照片,終於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這個消息讓不少天文愛好者激動無比,銀川人馬浚哲也是其中一位。但和其他天文發燒友不同,除了愛好拍攝深空,馬浚哲還自己動手製作天文望遠鏡。
追星星的少年
馬浚哲對天文的愛好,要從兒時說起。那時候家住農村的馬浚哲,最喜歡在村裡放電影的時候,和小夥伴們躺在谷堆旁仰望星空。夜空中的點點星光,像夜的精靈,讓他疑惑而神往。
上世紀80年代初,上小學的馬浚哲第一次接觸到瞭望遠鏡。「父親由於工作關係,需要配備望遠鏡,他的工作裝備讓我愛不釋手,遠處的東西能清晰出現在眼前,那種感覺很震撼!」他說,用屬於自己的望遠鏡,仰望天上的繁星,成了當時最大的夢想。
從小,馬浚哲就喜歡閱讀科學類雜誌,為了研究望遠鏡的原理,小學五年級時,他便將大姐高三的物理書「讀透」了,了解了不少關於光學的知識。著手製作是在六年級,為了找到合適的目鏡和物鏡,馬浚哲還弄碎了奶奶的老花鏡。
最後,他在《我們愛科學》雜誌上,找到了專業生產鏡片的廠家,用自己的壓歲錢訂購了一套,安在報紙做的鏡筒上,並用鐵絲將鐵棍固定好,製作了一支簡陋的三腳架。13歲的馬浚哲,完成了人生中第一臺簡易望遠鏡。
彼時的馬浚哲,就是一個追星星的少年。至今他還記得那臺紙做的望遠鏡參數:口徑:50mm,倍率:20,能看到月亮表面的環形山,但是色差很大。
挑戰折射式望遠鏡
多年來,隨著工作生活等原因,馬浚哲對天文的熱愛,被迫告一段落。七年前,38歲的他又被一組星空的照片所吸引,擱置多年的天文夢重新燃起。
拍攝深空不僅需要單眼相機,還需要高倍天文望遠鏡,可市面上的設備,好的太貴,便宜的誤差又大。馬浚哲萌生了一個念頭:自己製作一架天文望遠鏡。
望遠鏡分為三大類:折射式、牛頓式、馬卡式。在相同口徑下,一個製作精良的折射式望遠鏡能提供最高品質的圖像,但加工難度大,執著的馬浚哲一開始挑戰的便是折射望遠鏡。因為銀川沒有製作天文望遠鏡的同行,從收集材料、測量、繪圖、演算、調試、裝配等,都需要他一個人完成。
第一臺折射望遠鏡,耗時半年時間完成,口徑80mm,最高倍率80倍。2013年的冬天,馬浚哲和朋友用它拍到獵戶座M42大星雲。
「曾經有朋友通過我製作的望遠鏡,看到了土星插圖中的光環,他感慨,原來教科書沒有騙人。」他說,讓更多人通過他製作的望遠鏡了解星空,這是最有成就感的。
「最高境界」是做目鏡
不少人了解望遠鏡,都是從雙筒望遠鏡開始的,雙筒的立體感更強,更真實。「你甚至能通過它看到遠處樹葉邊緣微微的光環,這種視覺感受是單筒和單反都無法比擬的,但雙筒望遠鏡對目鏡的要求也更高。」他說。
行內人都知道,玩望遠鏡的「最高境界」就是製作目鏡,它的好壞直接影響觀測的效果。這些年來,馬浚哲大部分精力都在研究目鏡,特別是做一個體積小、視角寬闊的廣角目鏡,這考驗的是一個製作者,對光學鏡片的組合能力和對專業知識的把握程度。
一個目鏡中通常有多個鏡片,每個鏡片的功能都不同。馬浚哲要做的是通過計算一系列公式,調節它們之間的距離,以達到減少色差和畸變的目的。
「有一次我將一個目鏡的鏡片全都拆了下來,反覆試驗和調試,就在要放棄的時候,無意間將所有鏡片都反了過來,不僅像場非常平,倍率也增加了。」馬浚哲說,這樣的鑽研讓人興奮。另外,越小的零部件對精度的要求越高,鏡片多為曲面,當機械加工達不到標準的時候,必須人工用砂紙繼續打磨金屬配件。馬浚哲說,為了更貼合鏡片,要邊打磨邊測量,這是需要耐心的「精細活」,全程下來「強迫症」都犯了。
馬浚哲經營了一家奶茶店,一旦在工作時間研究起望遠鏡,甚至連顧客都顧不上了。
擅長「變廢為寶」
對於馬浚哲來說,製作望遠鏡技術的難點,可以通過鑽研來攻克,缺乏原材料才是最令他頭疼的。所以多年來,馬浚哲練就了一身變廢為寶的技能。
馬浚哲為記者展示了一臺自製的雙筒望遠鏡,它的轉向系統來自於一臺廢舊的顯微鏡。「我的第一臺單筒望遠鏡,鏡筒也是二手的,外觀完好,只需要將內部結構進行改造就可以使用,價格比全新的便宜一半。」他說。
除此之外,馬浚哲的家中還有上百個從廢品回收站買來的攝像頭。「其他人當廢品將它們丟棄,在我看來都是寶貝,這些攝像頭是製作目鏡的絕佳材料,有些甚至還是進口的。有時候去廢品回收站,看到一些上好的材料被壓成了鐵塊,真的很心疼!」他說。
記者 閆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