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料自製射電天文望遠鏡,在家也能看宇宙!

2020-12-07 老張講科技

許多天文愛好者對射電天文望遠鏡有極大的興趣,但射電天文望遠鏡造價高的驚人,只能望鏡興嘆,今天介紹一個自製簡單射電天文望遠鏡的辦法,雖然達不到國際射電天文望遠鏡的指標,但也能觀察射電波較強射電源;

衛星天線

準備材料:廢舊衛星天線(鍋),電視機電調高頻頭,一臺幾百元的示波器;同軸電纜,多芯信號電纜,雲臺,12V+36開關電源,中頻信號放大器;

電視機高頻頭

製作過程:將衛星天線固定在雲臺上,具體自己想辦法。在原來衛星高頻頭處安裝電視機電調高頻頭,天線用直徑10釐米環形天線,線徑2毫米銅漆包線,注意天線在中心位置。高頻頭中頻輸出接中頻信號放大器,放大後由同軸電纜引出至示波器;12V電源接高頻頭U波段端子和中頻放大器,0-36V接高頻頭調諧端子。雲臺控制實物自行連接。

中頻放大器需自製,非常簡單,給大家一個參考圖:

中頻放大器

電路原理介紹:中頻信號由J2接入,經Q2放大約20倍輸出至Q1,Q1是射極跟隨器,是為了降低阻抗而達到抗幹擾的目的。中頻放大後的信號由Q1發射極引出,接至示波器即可觀察信號。

放大器調試:Q1/Q2可用FT>800M的三極體代換。Q2的靜態工作點5V左右。

整機調試:接線無誤後觀察示波器是否有較強的信號,調節調諧器調諧電壓觀察信號變化,如果有,恭喜你接收到了電視信號,因為這個調諧器處於電視U波段內。這說明設備工作正常。射電源也混在其中,要仔細長時間觀察哦。

喜歡天文的朋友們,你們願意試試嗎?更多科學技術,請關注:老張講科技。

相關焦點

  • 男子自製天文望遠鏡 可在家門口清楚看木星(圖)
    架起一個長1米、直徑400毫米的「大炮筒」,坐在家門口就能清晰看到木星表面的溝壑縱橫……如果你還在約妹子肉眼看星星,和譚魏比起來就弱爆了——這位80後的天文發燒友自己動手磨鏡片、拼零件,純手工打造了湖南最大的一架天文望遠鏡!昨日,記者在湖南省天文愛好者協會會長譚魏家裡,見識了由他和小夥伴聯手製作的這架天文望遠鏡。
  • ...射電望遠鏡|宇宙|nasa|望遠鏡|天文學|哈勃太空望遠鏡
    「時光機」哈勃的誕生按照目前的理論,光可以在宇宙中不受幹擾地傳播數百萬年甚至更久,而人們能觀測到的恆星距離地球也都是以光年計的,拿起望遠鏡仰望星空,你觀測到的每一次天體變化,都是如此悠久。然而,光在到你的望遠鏡之前,它必須穿過地球混亂的大氣層,這就模糊了你的眼睛和光送來的如此精細的宇宙細節。
  • 技術帝自製天文望遠鏡 家門口輕鬆看木星(圖)
    龔貴鋒 李卓 攝影報導  記者 李卓 實習生 龔貴鋒  架起一個長1米、直徑400毫米的「大炮筒」,坐在家門口就能清晰看到木星表面的溝壑縱橫……如果你還在約妹子肉眼看星星,和譚魏比起來就弱爆了——這位80後的天文發燒友自己動手磨鏡片、拼零件,純手工打造了湖南最大的一架天文望遠鏡!昨日,記者在湖南省天文愛好者協會會長譚魏家裡,見識了由他和小夥伴聯手製作的這架天文望遠鏡。
  • 長沙技術帝自製天文望遠鏡 家門口輕鬆看木星
    譚魏用自己製作的天文望遠鏡拍下的木星表面。 譚魏 供圖     譚魏和他親手打造的天文望遠鏡。   龔貴鋒 李卓 攝影報導  記者 李卓 實習生 龔貴鋒  架起一個長1米、直徑400毫米的「大炮筒」,坐在家門口就能清晰看到木星表面的溝壑縱橫……如果你還在約妹子肉眼看星星,和譚魏比起來就弱爆了——這位80後的天文發燒友自己動手磨鏡片、拼零件,純手工打造了湖南最大的一架天文望遠鏡!昨日,記者在湖南省天文愛好者協會會長譚魏家裡,見識了由他和小夥伴聯手製作的這架天文望遠鏡。
  • 天文「發燒友」自製望遠鏡「追星」欲建觀測基地
    【解說】生活在福建泉州晉江市的顏明哲是一名天文「發燒友」,自2014年以來,顏明哲已經用自製望遠鏡清晰拍攝到了月球虹灣、月坑、太陽黑子、木星雲層和大紅斑等天文景觀,在民間天文愛好者中小有名氣。近日,記者驅車來到晉江市安海鎮,了解顏明哲的「追星」故事。
  • 全世界最大的天文望遠鏡 真在中國?-天文,望遠鏡,射電,FAST,世界最...
    它就是近期最耀眼的天文工程明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就像音樂愛好者衍生了音響發燒友,天文愛好者也會衍生出天文工程控和天文臺旅行團。一句話:我們愛星星,但我們更愛望遠鏡!滿世界名山大川、「宮堡基廳」,全是熱門旅行團在合影,再踏上說走就走的窮遊路時,我們何不獨闢蹊徑,去看看奇形怪狀的望遠鏡?好了,快速分類法在手,現在我們可以拿起世界地圖,訂好機票,挑想看的看了。
  • 福建:天文「發燒友」自製望遠鏡「追星」 欲建觀測基地
    【解說】生活在福建泉州晉江市的顏明哲是一名天文「發燒友」,自2014年以來,顏明哲已經用自製望遠鏡清晰拍攝到了月球虹灣、月坑、太陽黑子、木星雲層和大紅斑等天文景觀,在民間天文愛好者中小有名氣。
  • 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被評為日本天文遺產
    該望遠鏡是世界第三臺、日本首臺毫米波射電望遠鏡。雖然直徑只有6米,小身材也能立大功,取得了新種星際分子檢測、獵戶座星雲及銀河中心區域星際分子分布觀測等一系列劃時代的成果,支撐起了日本射電天文學的序幕。鹿兒島之行結束之後再次返回三鷹,2018年10月起,作為記載著日本射電天文學傳承的重要歷史資產,在三鷹校區的公共展覽區對外展示。2020年9月14日,日本天文學會向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贈予了日本天文遺產證書和銘牌。室內舉行的贈予儀式結束後,學會在6米毫米波望遠鏡的前面拍攝了紀念照片。紀念銘牌將於近期設立在6米毫米波望遠鏡的周圍。
  • 世界最大射電天文望遠鏡(組圖)
    「平方公裡陣列」組織宣布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三國將聯合建造世界最大射電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表示,建造費用達到20億美元的「平方公裡陣列」射電天文望遠鏡精確度將比現有射電天文望遠鏡高50倍,速度提升10000倍。研究者希望該望遠鏡可以幫助解決天體物理學中的重大問題。
  • 如何才能在家裡面自製望遠鏡?
    10、用你自製的望遠鏡看報紙,檢查它是否可以正常使用。為了使成像更加清晰,你可能需要輕微調節兩隻放大鏡之間的距離。圖片說明:尼斯天文臺的50公分折射望遠鏡。這樣,一個家庭自製簡易折射望遠鏡就大功告成啦!
  • 歐洲將配備兩臺世界最大射電天文望遠鏡
    據法國《宇宙星空》雜誌報導,繼10年前在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安裝了第一臺巨型天文望遠鏡VLT之後,歐洲天文界正在加緊製造巨型天文望遠鏡ALMA(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Array),同時另一臺ELT(European Extremely
  • 射電望遠鏡——「眼觀八方,胸懷宇宙」
    日常生活中一提到望遠鏡,人們通常會想到天文望遠鏡,但其實普通的天文望遠鏡只能用於觀測可見光波,且受限於光學望遠鏡的尺寸,很多遙遠的天體無法用光學望遠鏡來探測。直到科學家發現,宇宙天體不但會輻射可見光波,同時也在不斷向外輻射波長大於光波的電磁波。於是,根據這一現象,科學家發明了射電望遠鏡。
  • 走近天文之三:天文望遠鏡
    直到1609 年伽利略將望遠鏡指向星空,向人類展示出前所未見的星空深處。隨著天文望遠鏡這一重要觀測設備的發明,人類的視野被延伸至宇宙深處。接下來,請隨筆者共同走進天文望遠鏡的前世和今生,今生故事將著重以中國的幾架代表性天文望遠鏡為例。天文望遠鏡的發明要從四百多年前的歐洲談起,那時望遠鏡已經被發明出來,並在軍事領域獲得了成功的應用。
  • SKA射電望遠鏡是什麼,它能給人類探索宇宙提供什麼「便捷」?
    詹斯基的天線設備非常簡單,但它探測天體的無線電信號,因此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無線電波觀測宇宙的天文設備——射電望遠鏡。天體是否有無線電輻射在當時是個問題,因為沒有人認為它們會發射出強大的無線電波。許多人對詹斯基的發現持懷疑態度。然而,另一位美國無線電工程師雷伯堅信這一發現是真的。他還在後院安裝了天線。
  • 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工具,細說天文望遠鏡的種類和作用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人類探索宇宙的工具之一,天文望遠鏡,我們所熟知的天文望遠鏡,主要探測的是我們眼睛可以看見的光,也就是可見光,這些探測可見光的天文望遠鏡,被稱為光學天文望遠鏡,不過你知道嗎?自然界中還有很多我們眼睛看不見的光,為了探測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不可見光,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同樣設計製造出了相應的望遠鏡,那麼這些觀測各種不可見光的天文望遠鏡又包含了哪些種類,它們的發展歷程又是怎樣的,今天就來給你一一道來。在介紹這些望遠鏡之前,我先來帶你認識一下神秘的不可見光,科學概念裡面的光本質上都是電磁波,而電磁波根據波長的不同,可以分成很多不同的種類,是一個繁榮的大家族。
  • 天文望遠鏡能叩開宇宙大門嗎?
    1609年伽利略使用第一臺天文望遠鏡以來,日益精良的天文觀測儀在宇宙成因方面有了眾多發現。1992年年初,科學家們對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射的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觀測器和哈勃望遠鏡的觀測結果進行科學探討。
  • 上海天文臺啟用亞洲最大射電望遠鏡
    亞洲第一的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攝  這個口徑65米,重達2700噸的龐然大物,其相當於8個標準籃球場的主反射面精度誤差卻不超過0.3毫米,並能在1分鐘內完成不同觀測波段的轉換。  儘管這臺望遠鏡剛剛投入使用,但早在建設階段,就已經引起世界天文學界的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天文學家葉叔華對它的啟用更是寄予厚望:「這臺望遠鏡將在射電天文、天文地球動力學和空間科學等多種學科中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一臺主幹觀測設備,並做出一流的科學成果。」
  • 天文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是觀測天體的重要手段,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沒有望遠鏡的誕生和發展,就沒有現代天文學。隨著望遠鏡在各方面性能的改進和提高,天文學也正經歷著巨大的飛躍,迅速推進著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 自製大口徑天文望遠鏡 「怪才」設計師追夢星空
    我國航天事業的巨大成就也激發了一些天文愛好者的濃厚興趣。在福建泉州,有位天文愛好者通過自製的巨型天文望遠鏡,觀測著月球表面嫦娥五號的著陸點,追尋著自己的太空夢。這一段月亮的延時畫面是福建泉州天文愛好者顏明哲拍攝的。天文愛好者 顏明哲:通過我的望遠鏡能看到高倍的月亮表面的細節,月亮表面的細節非常震撼,表面都是坑窪,大小撞擊坑非常多,大的都有一百多公裡。
  • 天文望遠鏡能有多大?
    口徑,是望遠鏡的重要指標。簡單來講,口徑越大,望遠鏡的觀測能力就越強,就能看見越遠、越暗的天體。所以,天文學家就不斷地追求更大的望遠鏡。在歷史上,天文望遠鏡就是在不斷變大。那麼,天文望遠鏡能有多大?緊接著,1609年,天文學家伽利略首次利用望遠鏡觀測了太空,完成了許多天文發現。那個時候的望遠鏡口徑只有幾釐米,比現代天文愛好者的小型天文望遠鏡還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