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動科技創新,傾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科技創新進一步取得重大進展。
2021年伊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傳來好消息!潘建偉院士團隊與國內多家科研單位合作,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這標誌著我國已成功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這項成果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出錄音】「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多橫多縱的量子通信網絡;另外一方面,為了跟將來遠距離的和移動目標很好地連結,那麼有高軌衛星、低軌衛星構成的星座和地面上的多橫多縱的網絡連在一起,就可以構建全球化的實用的就是廣義量子通信網絡了。」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誌審稿人評價稱,這是地球上最大、最先進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是量子通信「巨大的工程性成就」。
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我省在量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原始創新,是創新發展的源動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使命。
數九寒天,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群區內,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工程還在加緊建設中。這個設施建成後,有望成為國際磁約束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平臺,同時,也將成為中國工程聚變堆重要的前期驗證平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科學中心與基礎設施處處長張壽彪:【出錄音】「我們計劃明年年底整個園區竣工驗收交付。然後設備陸續進場,設備全部完成要到2025年。」
已建成的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同步輻射光源3個大裝置性能不斷得到提升;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3個大科學裝置正在大力推進建設中。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探測、強光磁集成和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實驗設施建設正在謀劃中,爭取納入「十四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在安徽,大科學裝置已呈集群發展之勢。
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和省重大需求,我省依託「四個一」創新主平臺、「一室一中心」分平臺和重大科學基礎設施,不斷優化科技創新基地布局,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聚力破難攻堅,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省科技廳廳長羅平:【出錄音】「我們將鍥而不捨抓創新,加強頂層設計,認真謀劃好「十四五」科技創新工作,夯實創新基礎,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聚焦核心關鍵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真正將科技創新的勢能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來源:全省新聞聯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