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毀衛星、逼迫國際空間站多次變軌……太空正垃圾成災

2020-11-27 前瞻網

2013年的科幻電影《地心引力》講述了一艘太空飛船被四散的衛星碎片擊中、兩名男女主角共同墜入宇宙深處的故事,引發了人們對「太空垃圾」的思考。

太空垃圾是環繞地球運行但不再發揮作用的人造物質,大到火箭殘骸,小到油漆碎片,甚至還包括太空人太空行走時遺失的私人物品。

大部分碎片都在距離地球表面2000公裡以內的近地軌道上,在赤道上方35786公裡的地球靜止軌道上也可以發現一些碎片。

(圖:來自太空梭固體火箭助推器的氧化鋁渣,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副產品。圖源NASA)

太空垃圾:數以萬計的「衛星殺手」

1978年,美國科學家凱斯勒就提出「凱斯勒症候」警告,稱當低地球軌道上的垃圾實在太多時,人造衛星和太空飛行器會經常被撞擊,由此產生更多的太空垃圾,惡性循環,最後使得發射新的太空器都幾近不可能。

2009年,NASA官員就透露,國際空間站為避開太空垃圾已經變軌十多次。

截至2020年,美國太空監視網正在追蹤超過14000塊直徑超過10釐米的太空碎片。據估計,直徑在1到10釐米之間的碎片約有20萬塊,小於1釐米的碎片可能有數百萬塊。

一塊太空碎片落回地球的時間取決於它的高度。600公裡以下的物體在重返地球大氣層之前要繞軌道運行幾年,而1000公裡以上的物體能在軌道上運行幾個世紀。

由於物體繞地球運行的高速(高達每秒8公裡),即使是一小塊太空碎片的碰撞也會損壞太空飛行器。例如,太空梭的窗戶經常因為與小於1毫米的人造碎片碰撞而損壞而不得不更換。

過多的垃圾碎片威脅著太空人和太空飛行器的安全。據統計,太空梭與太空碎片發生災難性碰撞的風險為1/300(以哈勃太空望遠鏡的任務為例,其軌道更高、垃圾更多,風險為185分之一。)

在未來,隨著衛星發射的爆炸式增長,這種風險只會有增無減。

美國研究表明,按照目前的碎片增長速度估算,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約70年後碎片數量將達到發生碎片鏈式撞擊效應的臨界值,之後近地空間將徹底不可用。

隨著近地軌道逐漸變得「擁擠」,太空垃圾問題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而太空垃圾清潔領域將迎來廣闊的增長藍海。

在太空中「做衛生」,不是件小事

近年來,太空垃圾清潔的重要性逐漸受到各國的重視,相應的技術也蓬勃發展。太空垃圾清潔分為兩個階段:空間態勢感知和空間碎片清除。

空間態勢感知(Space situation awareness,SSA)可以探測、跟蹤、識別、編目地球軌道上的所有人造目標,包括有效載荷、火箭箭體以及人類空間活動產生的所有碎片或者垃圾,這是實現躲避碰撞和碎片清除的前提條件。空間態勢感知使用的技術主要是雷達和光電技術。

而空間碎片清除的技術較為多樣,不過所有技術的目的都是設法使太空垃圾降低軌道、進入大氣層,藉助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溫令其燒毀。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許多科學家提出了不少富有想像力的方案。對於近年來新發射的太空飛行器,能夠通過加裝部件、燃料推動等方式讓它們在任務結束後主動銷毀,而對於軌道上老舊的、無法自我清除的太空飛行器則需要另尋外力。

不同軌道高度的太空垃圾,清理難度也不同。在近地軌道上,很多清除方法都可以使用,但對於高軌尤其是靜止軌道,因為高度實在太高,完全沒有空氣阻力的影響,移除它們的造價和技術難度遠大於想像。

處在地球上空35786公裡高的地球靜止軌道聚集了人類幾乎所有的通訊衛星,只有它同時滿足在赤道上空(0度軌道傾角)和35786公裡的軌道高度,能夠實現與地球自轉相同的24小時軌道周期,實現同步/相對靜止。

因此,靜止軌道是不可替代的、最為寶貴的稀缺軌道資源。一直以來,國際上都努力推動衛星在發射時留有動力的冗餘設計,以便人類航天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衛星發射數量增加,太空垃圾清理已迫在眉睫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近年來,衛星產業產值增幅逐步趨穩,產值規模穩中有升。《2019年衛星產業狀況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為2774億美元,同比增長3.28%。2019年全球衛星產業規模達2860億美元,同比增長3.10%。

全球正處於人造衛星密集發射前夕,多家企業已有發射衛星的宏偉計劃,SpaceX公司是全球迄今為止擁有衛星數量最多的商業衛星運營商,其部署的Starlink星座計劃第七批60顆「星鏈」衛星已於2020年4月23日成功入軌,累計發射近422顆衛星(包含兩顆測試星)。SpaceX甚至計劃將來的Starlink星座中將擁有數萬顆衛星。

預計到2029年,地球近地軌道將部署總計約57000顆低軌衛星,其中美國的衛星布局數量遙遙領先。

航空航天與技術諮詢公司Technavio認為,隨著衛星發射數量的增加,這將為太空垃圾清潔市場提供巨大的增長機會。據Technavio分析,太空碎片監測和清除市場預計在2020-2024年期間將增長6.1047億美元,預測期間的複合年增長率接近5%。新興的ADR(主動殘骸清除,Active Debris Removal)概念是推動未來幾年太空碎片監測和清除市場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各國的政府已經出臺不少政策來推動太空垃圾清潔技術的發展,國家航天部門也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參與作用。

美國空軍的「太空籬笆」項目使用雷達來跟蹤大約20萬件太空垃圾;俄羅斯與巴西籤署設置新的太空碎片追蹤望遠鏡協議;英國太空署(UKSA)宣布撥款100萬英鎊用於資助太空垃圾追蹤科技創新;歐洲航天局計劃在2025年發起首次清除地球軌道碎片垃圾的太空任務;日本計劃和聯合國合作清理太空垃圾;中國專門針對「太空垃圾」的觀測中心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成立。

航天巨頭、初創企業「百花齊放」

在太空垃圾清潔領域,政府部門與私營企業的合作常常密不可分,如歐洲航天局(ESA)宣布的ClearSpace-1任務就與瑞士垃圾清除初創公司ClearSpace合作。

Technavio分析指出,太空碎片監測與清除市場是集中的,並且在預測期間集中度會加快。市場主要玩家有空中巴士、Analytical Graphics、Astroscale、BAE系統、波音、Cobham、Electro Optic Systems、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曼、S.P. Korolev Rocket和Space等公司。

空中巴士公司計劃於2023年建造未來的「空間拖船」,目的是捕獲老舊衛星,並將其推至距地球200公裡的高度以燒毀。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聯手電子光學系統(EOS)公司在澳大利亞建設一座設施,據稱這座設施能夠提高25%全球追蹤太空垃圾的能力。

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任務延壽飛行器1號(MEV-1)於2020年2月完成與國際通信衛星901 (IS-901)的首次在軌對接,這次任務旨在測試在軌為其他衛星或太空飛行器提供維修、延壽服務,及通過與太空垃圾的對接或捕獲,將其轉運到無害的墓地軌道或拖進大氣層燒毀。

日本衛星通信巨頭「SKY Perfect JSAT」將研發使用雷射清除漂浮在太空中的垃圾的人造衛星,力爭2026年開始提供服務。該公司太空垃圾清除項目負責人福島忠德介紹稱,在相同軌道上大量投入小型衛星的企業有時不得不從軌道上清除不需要的物體,預計存在市場需求。

美國的ExoAnalytic Solutions和英國的Space Insight等私營公司對太空垃圾展開監測,再把數據出售給衛星運營商。

在西班牙,Deimos Sky Survey公司利用望遠鏡陣列追蹤小行星、太空垃圾等近地天體。該公司也監測到埃隆·馬斯克送往太空的特斯拉跑車。

日本小公司Astroscale正在研發一種能靠近和捕獲太空碎片與破損衛星的系統。雖然尚沒有任何客戶,但該公司運營總監克裡斯·布萊克比預計,這項業務將「非常可行」,並計劃在2020年進行試發射活動。

俄羅斯Energia航天公司計劃花費20億美元建造一艘太空艙,環繞地球軌道飛行並清理太空垃圾。太空艙採用核動力維持運轉,使用離子發動機將那些無用的廢棄物輕輕推出軌道。Energia公司計劃到2020年完成太空艙的測試,之後在三年內完成組裝。

在人類活動逐漸從地球拓展到太空的背景下,太空相關產業存在著廣闊的增長藍海。但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人類更需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愛護太空環境,不要讓宇宙成為另一個「垃圾場」。為達成這個願景,除了商業運作,各方的通力合作也必不可少。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撞毀衛星,逼迫國際空間站多次變軌,太空垃圾終成災難
    太空垃圾,終成災難!何為太空垃圾?所謂的太空垃圾就是指在繞地球軌道運行,但不具備任何用途的人造物體。簡單來說就是,那些已經報廢,或者不再受人類控制的衛星,探測器,以及被遺棄的太空飛行器碎片(多級火箭)等就是太空垃圾。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宇宙那麼大,人類就算發射再多的探測器也不會造成較大的影響。
  • 太空垃圾橫飛,導致國際空間站虛驚一場
    美國東部時間9月22日17:19(北京時間23日5:19),國際空間站控制中心臨時啟動俄羅斯進步號飛船推進器,持續推進150秒,改變空間站軌道高度,以便躲避一塊太空垃圾。7.66公裡/秒)高速飛掠,距離國際空間站僅僅0.86英裡(1.39公裡)。
  • 為避讓美軍通信衛星,國際空間站將進行軌道調整
    據外媒報導,國際空間站將於北京時間9月14號早上5:00到6:00進行軌道調整,以避免與美國海軍2019年發射的軍用通信衛星相撞。這也為這次的國際空間站變軌埋下了伏筆。為什麼美軍不讓自己的衛星調整軌道首先,美軍已經將這顆衛星歸類為「太空垃圾」。雖然衛星的一般壽命都能達到十年以上,但美軍還是將這顆去年才成功發射,也沒有運行故障新聞披露的軍用衛星稱為「太空垃圾」。按照國際慣例,太空垃圾都是指已經失去了人為有效控制的衛星或者碎片才能稱之為太空垃圾。
  • 突發:為避讓美軍通信衛星,國際空間站將不得不進行軌道調整
    這也為這次的國際空間站變軌埋下了伏筆。為什麼美軍不讓自己的衛星調整軌道首先,美軍已經將這顆衛星歸類為「太空垃圾」。雖然衛星的一般壽命都能達到十年以上,但美軍還是將這顆去年才成功發射,也沒有運行故障新聞披露的軍用衛星稱為「太空垃圾」。按照國際慣例,太空垃圾都是指已經失去了人為有效控制的衛星或者碎片才能稱之為太空垃圾。所以我們不能讓太空垃圾給太空飛行器讓路,只能太空飛行器自己讓路。
  • 國際空間站躲過兩倍於己速度的一塊太空垃圾,虛驚一場
    就在今天,國際空間站剛躲過一塊太空垃圾。虛驚一場。美國東部時間9月22日17:19(北京時間23日5:19),國際空間站控制中心臨時啟動俄羅斯進步號飛船推進器,持續推進150秒,改變空間站軌道高度,以便躲避一塊太空垃圾。
  • 兩個太空垃圾或於10月16日相撞,科學家正密切關注
    這主要是因為宇宙空間實在是太大了,不要說它們之間會偶然相撞,就是科學家想要把兩個在太空中高速運行的物體故意撞到一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儘管人類進入太空時代已經接近70年了,但是太空物體相撞的事件仍然非常稀少。不過,本周五早間,兩個一直遊蕩在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卻極有可能會相撞,根據科學家的預測,這兩個太空垃圾相撞的概率超過了10%,具體時間是北京時間10月16日早間8:56分。
  • 日本火箭碎片險些撞毀空間站,美俄緊急疏散太空人並扭轉軌道
    美國宇航局(NASA)9月22日證實,一塊日本火箭解體後的碎片撞向在太空高速飛行的國際空間站,美俄地面控制人員被迫採取緊急機動,將太空人轉移到空間站安全區域避險,同時在兩分半鐘內扭轉太空站軌道避開碎片。
  • 國際空間站成功躲避太空垃圾[組圖]
    由於太空垃圾接近空間站並可能對其構成威脅,空間站內三名太空人於莫斯科時間12日19時35分(北京時間12日24時35分)全部疏散到與空間站對接的「聯盟」號載人飛船上,在空間站成功避開太空垃圾後,太空人們順利返回了空間站,整個過程持續了10分鐘。
  • 不明目標高速撞向空間站,美國下令緊急變軌,罪魁禍首竟是這國
    》援引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的消息稱,國際空間站於本周三通過機動變軌的方式,成功的規避了一塊未知來源的太空碎片的撞擊。期間,與空間站對接的「進步-75」貨運飛船和「聯盟」MS-16載人飛船均參與到了此次變軌當中。
  • SpaceX衛星已經有3%發生了故障,影響太空安全
    ,影響安全由於失效的衛星沒有人可以操縱它們,它們有可能飛向其他衛星甚至是國際空間站,影響太空飛行器和航天員的安全。更可怕的是,當這種失效的衛星運行一段時間之後,有可能造成太空垃圾的爆炸性增長。印度於2019年進行了自己的反衛星飛彈測試,爆炸產生了大約6500片橡皮擦大小的碎片。總共有500多個此類「碰撞事件」在地球軌道上產生了近1.3億片碎片。
  • 太空警報再次響起,美軍衛星失控高速逼近,國際空間站險象環生
    國際空間站是目前人類在太空建造的最大規模的太空飛行器,空間站是在1998年開始組建,第一個送入太空的是俄羅斯的「曙光」號艙段,同年美國的「團結」號艙段也進入了太空,從此開始了國際空間站的大規模建造工作,國際空間站主要由俄羅斯和美國所主導,其餘還有歐洲和日本等的參與。
  • 用太空垃圾代替國際空間站,繼續空間站的任務?美國人腦洞真大
    如今在太空中,人類、物品的運輸與微重力下的科學研究變得越來越頻繁。在這個時代下,空間站有了更重要的作用。而國際空間站原計劃工作壽命為15~20年,自2000年至今已達到極限。近年來空間站故障頻發,甚至於前不久的12月19日,據俄羅斯稱空間站再次漏氣。國際空間站已達到退休的邊緣。要不了多久,中國就會成為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 太空垃圾的產生、危害與對策
    由於很小的碎片也能給「國際空間站」造成重創,所以「國際空間站」有一套避撞程序,當這一程序監測到有太空飛行物接近空間站並有可能發生碰撞時,就會指示空間站啟動發動機改變運行位置,躲避碰撞。如果「國際空間站」來不及調整軌道,那麼為安全起見航天員就要躲進飛船。
  • 美稱中國「風雲1C」衛星碎片又威脅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於美國東部時間5日下午稱,中國於2007年進行的反衛星實驗造成的衛星碎片當天一度距離空間站只有6公裡,站內3名太空人一度研究是否要到俄羅斯的SOYUZ飛船中避難。據稱,2007年中國使用彈道飛彈成功擊毀了已經退役的「風雲1C」,同時造成了約3000個碎片,直徑在15釐米左右。
  • 太空垃圾多「撞暈」衛星 有必要制定「太空交規」
    新華網北京10月4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太空本是廣袤無垠的空間,卻由於人類活動頻繁而日益擁擠。科學家們擔心,數目龐大的太空垃圾威脅各種宇宙探索活動,可能令人類徹底失去地球同步衛星軌道。
  • 太空空間站是如何避免太空垃圾攻擊的?
    歡迎大家收看本期的鵬楊科普,從人類航天起步以來,已經有超過9000顆衛星發射入軌,隨著近年來發射頻率爆炸性的增長,太空也變得越來越擁擠,除了目前運行在地球軌道上的衛星,地球周圍還漂浮著大約1億塊太空垃圾,其中絕大多數都小得無法追蹤,那麼太空中一個小小的物體會給太空飛行器帶來多大危害呢?我們又是如何保護國際空間站免受其害呢?
  • 太空空間站是如何避免太空垃圾攻擊的?
    歡迎大家收看本期的鵬楊科普,從人類航天起步以來,已經有超過9000顆衛星發射入軌,隨著近年來發射頻率爆炸性的增長,太空也變得越來越擁擠,除了目前運行在地球軌道上的衛星,地球周圍還漂浮著大約1億塊太空垃圾,其中絕大多數都小得無法追蹤,那麼太空中一個小小的物體會給太空飛行器帶來多大危害呢?我們又是如何保護國際空間站免受其害呢?
  • 在太空中也需要垃圾分類?太空垃圾怎樣分類怎麼處理?
    在太空中也需要垃圾分類?太空垃圾怎樣分類怎麼處理?但這仍給我們日益活躍的空間探測敲響了警鐘——來自地球的垃圾可能要先人一步在月球「建立基地」了。事實上,不僅是月球,凡是衛星、探測器能夠到達的地方,也將面臨同樣的風險。人們越來越重視地面垃圾的分類處理,那麼太空垃圾怎樣分類?又該怎麼處理?
  • 太空垃圾,終於有人要行動了!
    自1957年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目前已將超過8000顆衛星送入地球軌道,而這些衛星運行過程中產生著大量的太空垃圾。衛星支架、相機及望遠鏡鏡頭蓋、航天員的生活垃圾(之前不太講究,直接打個包,順窗戶一扔)等等。 2 太空垃圾,危害凸顯 這些年,有不少影視作品曾涉及到太空垃圾造成事故的情節,比如2014年上映的電影《地心引力》(情節自行百度)。
  • 太空垃圾雲正不斷擴大 或致同步衛星軌道報廢
    有關太空垃圾的話題在近幾年持續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太空垃圾也被稱為軌道碎片,是圍繞地球軌道運行的無用人造物體,既包括已經「壽終正寢」,但仍在空間軌道兜圈子的各類衛星、被遺棄的運載火箭推進器殘骸等,也有太空飛行器意外爆炸或者碰撞形成的碎片,還有一些螺絲和墊圈之類的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