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讓美軍通信衛星,國際空間站將進行軌道調整

2020-10-03 挑戰科學家

據外媒報導,國際空間站將於北京時間9月14號早上5:00到6:00進行軌道調整,以避免與美國海軍2019年發射的軍用通信衛星相撞。

國際空間站圖 來源於NASA

在這裡,小挑要先申明,這顆可能與國際空間站相撞的美軍衛星叫BRICSat-2,是美國海軍2019年乘載馬斯克Space X的獵鷹火箭發射升空的,但目前被美方歸類為」太空垃圾「,至於是不是真的「太空垃圾」,我們就先來看看它的歷史。

這次避讓的是一顆什麼衛星

BRICSat-2是一顆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新一代試驗通信衛星,英文全稱Ballistically Reinforced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2

於2019年6月25號在美國甘迺迪航天發射中心,乘載私人航天公司Space X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也就是說,這顆衛星從服役到現在也就一年左右的時間,但卻被美方宣稱為「太空垃圾」。至於是不是真的成為了太空垃圾,小挑只能說,就連報導這次事件的外媒也在太空垃圾四個字上打了引號!

外媒截圖

BRICSat-2有什麼特殊背景嗎

這個還真有,這不是普通的一個衛星。

首先,它是一顆繼任者衛星,也就是說來替換上一顆已經快不能用的通信衛星,被接替的衛星叫BRICSat-P。所以作為一顆剛剛新上任並準備代替別人的衛星長久工作的衛星,被「冠冕堂皇」地稱之為「太空垃圾」,可能讓它自己都覺得「意外」

其次,這個試驗衛星並不是只有一顆孤軍作戰。它也是美國所謂第二代」太空實驗「計劃(「STP-2」,全稱,Space Test Program 2)二十四顆通信中繼衛星當中的一部分。

STP-2計劃介紹圖 來源於NKKN Space

也就是說,這不是一顆衛星,而是一個24顆美軍通信衛星組成的星座當中的一顆。這也為這次的國際空間站變軌埋下了伏筆。

為什麼美軍不讓自己的衛星調整軌道

首先,美軍已經將這顆衛星歸類為「太空垃圾」。雖然衛星的一般壽命都能達到十年以上,但美軍還是將這顆去年才成功發射,也沒有運行故障新聞披露的軍用衛星稱為「太空垃圾」。按照國際慣例,太空垃圾都是指已經失去了人為有效控制的衛星或者碎片才能稱之為太空垃圾。所以我們不能讓太空垃圾給太空飛行器讓路,只能太空飛行器自己讓路。沒辦法,誰叫美軍宣稱這是一顆完好無損的「太空垃圾」呢

其次,即使美軍還能操控這顆衛星變軌,美軍也不會願意。因為這是一個24顆衛星組成的星座,如果變換了軌道,會影響整個通信星座的協同效能。並且,變軌還會消耗衛星自身攜帶的燃料,而衛星的燃料便是決定這顆衛星能在天上工作多久的主要因素。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中國便是為了不惜一切代價協助抗震救災,令北鬥衛星變換軌道以獲取更多的災區數據,而這也大大減少了衛星的使用壽命。

來源於Space News

所以,即使美軍能夠操控衛星,出於自私點的考慮,也可能為了轉嫁調整軌道的代價給國際社會而宣稱這是一個不受控的「太空垃圾」

國際社會有什麼反應

目前國際空間站已經默認接受了這一事實,並確認了調整國際空間站的時間窗口期。

俄羅斯對此態度則有些微妙,雖然也不得不接受美方「太空垃圾」不可控的說法,但也補充了一個提議:

「各國應該注意低軌道衛星星座所產生有關的外層空間新威脅,並應儘快制定必要的規則」

目前,對低地球軌道雄心勃勃地製造「太空垃圾」的,除了美國軍方,還有Space X的「星鏈」計劃等。

尤其是後者,借著目前國際太空法缺乏的空檔期(目前相關國際協議只有一個五十年前籤署的「外層空間條約」),正在肆意朝低地球軌道發射上萬顆衛星,而這可能會嚴重擠佔太空軌道資源,讓其他國家的後來者沒有軌道可用。

所以如果美軍真的是厚臉皮假意宣稱這顆衛星為「太空垃圾」,我們除了可以發射空天飛機自行「回收利用」以外,更需要儘快更新相關國際太空開發協議。如果「先到先得」繼續成為新時代的慣例,那麼「後來無人」的未來將再次上演殖民主義的鬧劇。


消息參考來源:

  1. 俄塔社 9月12日電訊 《ISS to change orbit to avoid space debris》
  2. NSSDCA.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Retrieved 3 February 2020
  3. Erik Kulu. "BricSat-2 (USNA-P1, BricSat-2, BricSat-D, Ballistically Reinforced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PSat B, ParkinsonSat B". Nanosats database. Retrieved 3 February 2020

喜歡的話記得點個讚噢,您的鼓勵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更多最新前沿資訊,請關注我


#國際空間站為避讓美軍衛星將進行軌道調整#

相關焦點

  • 突發:為避讓美軍通信衛星,國際空間站將不得不進行軌道調整
    據外媒報導,國際空間站將於北京時間9月14號早上5:00到6:00進行軌道調整,以避免與美國海軍2019年發射的軍用通信衛星相撞。這也為這次的國際空間站變軌埋下了伏筆。為什麼美軍不讓自己的衛星調整軌道首先,美軍已經將這顆衛星歸類為「太空垃圾」。
  • 太空警報再次響起,美軍衛星失控高速逼近,國際空間站險象環生
    國際空間站一開始就將中國排除在外,如今我們已經具備了空間站的研製和發射能力,隨著我國長徵5號運載火箭的研製和裝備,為空間站的承建提供了強大的基礎。正在高速向國際空間站逼近,為此國際空間站進行了緊急的軌道調整以避免與這顆失控的軍用衛星相撞,對國際空間站來說,面對失控的軍用衛星是險象環生,因為一旦與軍用衛星相撞,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國際空間站是以27743.千米/小時速度在太空高速飛行,在如此的高速飛行之下,只要一個小物件與其碰撞,都是會對國際空間站造成嚴重的傷害。
  • NASA:24塊印度衛星碎片將飛越國際空間站軌道最高點
    (觀察者網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表示,印度上周進行的反衛星武器實驗製造了大量軌道碎片,直接威脅國際空間站安全。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4月2日報導稱,布裡登斯廷1日表示,印度在3月27日進行的反衛星武器實驗過程中製造了至少400塊衛星碎片,這些碎片中只有大概60塊較大(10釐米及以上)的可以被追蹤,其中有24塊碎片將飛越國際空間站軌道最高點,這讓國際空間站在10天內被擊中的風險增加了44%。
  • 放棄使用美國網絡,俄羅斯將在國際空間站上使用自己的通信網絡
    新系統的投入使用將使俄羅斯太空人放棄使用美國的交流渠道。在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部分出現了與地球的寬帶衛星通信信道,它類似於網際網路,允許信息在國際空間站與地面之間傳輸。建立此網絡的相關設備由俄羅斯太空人奧列格·科農年科(Олег Кононенко)於2019年安裝,該系統的全面測試將於2020年底完成。
  • 空間通信技術,各國衛星將使用光技術,進行各星球間的通信傳輸
    2.亞馬遜擬斥資數十億美元建造衛星網絡亞馬遜執行長貝索斯表示,亞馬遜擬斥資數十億美元建造由數千個衛星組成的網絡,以提供寬帶網際網路服務。亞馬遜將在近地軌道部署3236顆衛星,以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寬帶網際網路連接。
  • NASA考慮發量子通信衛星連接歐美,但先用國際空間站練手
    來源:【澎湃新聞】中國在4年前發射「墨子號」衛星,試驗了遠距離量子通信的一些關鍵技術。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則考慮退一步,先利用國際空間站上的雷射器練手。主要議題之一是,是先在空間站上演示,還是直接上量子通信衛星。 要知道,國際空間站在較低的軌道上,只能看到地球表面的局部。要想在遠距離之間建立量子鏈路,需要一顆更高軌的衛星。
  • 衛星就安全嗎?國際空間站的網絡安全測試
    一項旨在加強未來太空任務網絡安全的小型實驗,正在國際空間站的歐洲哥倫布艙進行,部分運行在Raspberry Pi Zero計算機上。ESA軟體產品保障工程師Emmanuel Lesser說:加密實驗正在測試技術解決方案,以使基於加密的安全通信在最小空間任務中也可行。這在地球上很常見,比如使用對稱加密,通信鏈路的兩端共享相同加密密鑰。
  • 衛星運行軌道科普·地球篇
    來源B站up主黑店ula全系列共3篇,本文為第一篇。LEO(近地軌道)近地軌道沒有公認的嚴格定義。一般軌道高度在2000km以下的近圓形軌道都可以稱之為近地軌道。由於近地軌道衛星離地面較近,大多數對地觀測衛星、測地衛星、空間站以及一些新的通信衛星系統都採用近地軌道。
  • 太空垃圾多且「繁殖」 人類或失去同步衛星軌道
    稍大的碎片會損壞太空飛行器表面材料,損傷表面器件,甚至改變太空飛行器的飛行姿態,從而改變其運行軌道。   空間碎片的能量足夠大時,能穿透太空飛行器表面,打壞內部系統。大的空間碎片撞擊太空飛行器桁架結構時,可能將整個結構打散。另外,大型空間碎片進入大氣層時,會對地面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由於太空垃圾數量龐大,規避空間碎片幾乎成為各種太空飛行器、衛星和國際空間站的「規定動作」。
  • 天問一號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國際空間站險遭太空垃圾碰撞
    屆時,我國將擁有全球首個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網,實現對全球海面一系列海洋動力環境要素的觀測,為我國海洋防災減災、氣象、交通及科學應用等提供信息支撐,助力打造全球海洋觀測網,顯著提高我國海洋衛星體系的國際地位。
  • 釋新聞|已有高軌道通信衛星,中國為何要打造低軌道衛星?
    相關資料指出,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還有一個主要缺點是其傳輸時延大,一般為500ms(ms為時間單位,數值越小,延遲越短)左右,而低軌衛星高度大大降低帶來的主要優勢之一是時延大大縮短,新興低軌通信星座大都能夠實現50ms以內的時延,與地面光纖網絡相當,這也使其可以支持在線遊戲或視頻聊天等基於實時或近實時數據傳輸的應用。
  • 在地球靜止軌道和國際空間站行走:不切實際的幻想
    這就是為什麼你看到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進行太空行走時,他們總是抓住空間站的某個物體。如果他們沒有絲毫物體可以推動他們的身體時,他們會離國際空間站越來越遠。所以,這一問題是不可能的:你不能既在地球靜止軌道上,又在空間站的軌道上。這是因為地球同步軌道和國際空間站是兩個不同的軌道。
  • 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的國際爭奪
    國際資源既需要有國際機構來管理,也需要有國際公認的規則、工作程序和技術標準為依據。 作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國際電信聯盟(簡稱ITU)是管理衛星頻率和軌道這一國際資源的國際機構。也就是說,通過這種方式搶佔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需要經過國際申報—國際協調—國際登記的過程。 1.1 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的國際申報 1.1.1 為什麼要進行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的國際申報 由於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是國際資源,各國都可以依據國際規則開發利用,實施自己的衛星系統。
  • 國際空間站將在10月4日至10月9號進行SSTV圖片活動
    北京時間 10 月 4 日 22:00 至 10 月 9 日 03:15,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將使用 145.800 MHz FM 模式從國際空間站(ISS)發送業餘無線電慢掃描電視(SSTV)圖像。(具體時間/日期可能會有變動)首先,你必須知道ISS何時會出現在你的「視野」範圍內。跟蹤ISS的方法有很多,有電腦軟體,手機 APP ,還有在線的網頁,當然你還可以自己去計算。
  • 國際空間站再次拉響警報,出現弱毒氣體洩露,美國艙段麻煩已不斷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搭建的最大的人造建築,根據計劃國際空間站在2024年將退役,國際空間站主要是由美國和俄羅斯負責組建,其餘還有歐洲和日本等的參與。在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各自進行了空間站的建造和使用,國際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探索上聯合行動的一個開端,不在國際空間站的運用上美國和俄羅斯還是有諸多矛盾的。從2011年開始,隨著美國的太空梭的退役,美國太空人進入太空就只能依賴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來實施,這個讓美國感到了非常的尷尬,畢竟美國是冷戰時期太空爭霸的王者。
  • 低軌道通信衛星的復興與衛星網際網路的崛起(中)
    上篇回顧了第一次低軌道通信衛星浪潮的失敗不過也不能算完全失敗,像銥星這樣的系統還能提供語音和窄帶通信服務,就是打個電話,發個簡訊什麼的,指望靠他們上網是不行的。可是全球還有很多人(主要是亞非拉不發達地區)上不了網的,怎麼辦?當然可以繼續鋪光纜,但這也不便宜啊,很多地面也沒法鋪。衛星通信仍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 國際空間站即將採取規避動作 躲避未知空間碎片
    伴隨著太空垃圾越來越多,地球軌道也變得越來越擁擠。本周二,美國宇航局宣布國際空間站需要採取避讓動作,從而躲避「一塊未知空間碎片」。休斯敦的任務控制中心將本次調整安排在太平洋時間下午2:19,使用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俄羅斯 "進步"號再補給飛船,以幫助將空間站推離躲避傷害。
  • 衛星通信行業專題報告:北鬥、低軌道衛星、高通量衛星與5G
    (3)建設北鬥三號系統:2009 年啟動北鬥三號系統建設;2020 年將完成 30 顆衛星發射組網,全面建成北鬥三號系統。北鬥三號系統繼承有源服務和無源服務兩種技術體制,為全球用戶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和國際搜救服務,同時可為中國及周邊地區用戶提供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和區域短報文通信等服務。
  • 4.2萬顆星鏈衛星成美國太空霸權先鋒!軍事用途將讓美軍戰力提高
    「星鏈計劃」由4.2萬顆部署在低軌軌道上的衛星組成,當一部分衛星損壞或壽命結束後,SpaceX公司就會發射新的衛星進行補充。這也就意味著,世界上任何國家誰先發射了衛星,誰就搶先佔領了軌道,而不是在衛星損壞或者壽終正寢後把寶貴的軌道資源讓出來。
  • 【技術貼】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與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區別
    歡迎給我們回復大家想要了解的,關於「通信衛星」的那點事,也許你想知道的,就會出現在下期的微信中哦!一般的教課書上常常這樣描述通信衛星的軌道:通信衛星一般都採用「地球靜止軌道」,也稱「地球同步軌道」,即衛星轉動的周期與地球自轉的周期相同,相對於地球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