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翻看之前的一些東西,看到去年一則有關人工智慧消息:人工智慧可以寫毛筆字,可以同聲翻譯。
若說人工智慧自1956年夏季由麥卡賽、明斯基、羅切斯特和申農等為首的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年輕科學家首次提出,標誌著「人工智慧」這門新興學科的正式誕生。
那麼,近年來,人工智慧在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尤其在醫學上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它不再是科學試驗室裡的一些試驗數據和模型,而是實實在在影響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比如,2020年1月16日,浙江大學突然宣布:成功完成中國第一例人體大腦「智能腦機手術」!
72歲四肢癱瘓多年的患者張老爺子,經過系統訓練,現在他不僅可以握手,還能拿飲料、吃油條、玩麻將,只不過這些動作不是用他自己的手來做的,而是他用「意念」控制外部機械臂及機械手來完成。
據了解,這項最新成果將有助於肢體癱瘓患者進行運動功能重建,從而提高生活質量,未來也將對輔助運動功能、失能者功能重建、老年機能增強等更多領域產生積極影響。
真不敢相信,原本只是在某些科幻劇中看到過的場景,竟然在現實中上演!
這是人工智慧通過腦部最深處的神經細胞識別,包括單個微小細胞都要準確識別,最終高度解析出人體腦部神經細胞信號所代表的意思,以此變相達到控制的目的!
本來這就已經夠震驚的了,隨後浙大公布的手術細節,徹底轟動了醫學界:0.1毫米的手術機器人面世!
為了不損傷其他神經,科研人員採用0.1毫米的手術機器人,將2個微小感應的智能電極送入大腦最深處的既定神經元細胞位置。
不要以為這很簡單,因為目前已經在大腦中發現了起碼上千億個神經元。而且在人體準備發射行為信號時,神經元都會活躍。
所以目前還只能做到簡單的,諸如喝水吃飯這樣的手臂動作,更多操作還有待完善。但萬事開頭難,人們已經成功邁出了第一步。
或許在此之前,你會對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但看到完全癱瘓的人不用他人幫助,能用這樣的方式自主完成相應動作,你還這樣想嗎?
畢竟之前意想不到的事,如今正在一個個的發生。
2019年4月16日,全球第一個完整的人造心臟在以色列實驗室誕生。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一個團隊研究人員,利用取自病人自身的人體細胞組織和血液,人為「製造出」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心臟。
2019年11月4日,日本防衛醫科大學突然宣布,他們成功開發出了一種「人造血液」。
這種人造血主要由人造血小板和人造紅細胞構成。而且這種血液不受任何血型限制,並且已經在兔子上實驗成功。
這一個個例子,在過去誰能相信能通過人工製造而來?尤其是心臟和血液,雖然不敢相信,但這卻是真實發生的。
還有為彌補警力不足的出現在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巡邏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自動巡航,也只可以進行實時報警;代替酒店服務員的人工智慧機器人,不但能做到服務員的所有工作,而且還可以保護客人隱私,在配送接待客人時避免面對面的尷尬,降低酒店服務成本。隨著科技發展,它的成本將變得越來越低。
人工智慧正常漸漸影響改變著人類的生活
這一切的一切,只不過是一個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