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中醫之絕技,也是中醫診病的一大特色,放眼整個醫學界,她都獨樹一幟,堪稱國之珍寶,僅憑三部九候之脈,便能知五臟六腑之病,令很多人覺得神奇無比。那麼脈診的「魔力」在哪呢?一起來看看吧!
《脈經》成書背景&影響
中醫有個說法,要學醫,必讀《脈經》。《脈經》就是奠定脈診,在中醫診斷界首要地位極其重要的一本著作。而《脈經》的作者,正是今天故事裡的人物——王叔和。
王叔和,何許人也?
王叔和是魏晉時期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他一生最突出的貢獻是,編著了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脈經》。
《脈經》非常重要。雖然脈診從扁鵲時期就開始使用了,但在漢魏晉時期,脈診卻不為醫家所重視,這樣臨床診斷不明,對於當時的病患來說是很危險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迫切需要一部脈學專著引起對脈診的重視,和更好地指導運用脈診診斷。王叔和融匯了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等古代醫家關於脈學論述,加上自己的臨床心得,寫出了這部著名脈學專書,直到現在仍舊影響著中醫的診斷和治療。不僅如此,《脈經》在國外也影響極大。
《脈經》對今天中醫的影響是什麼?
01 確立診脈標準
《脈經》將各種脈象,總結歸納脈象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24種,並準確描述了各種脈象的不同指下感覺。如「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
《脈經》後歷代中醫著述對脈象的描述,均未離開《脈經》的基本概念。
02 確立三部脈法和臟腑分候定位
03 總結脈象臨床意義
是對脈象主病進行原則概括,如「遲則為寒」,「洪則為熱」;是結合脈、證、病機、治療進行綜合總結,如「寸口脈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虛血去故也。宜服竹皮湯、黃芪湯,灸羶中」等等。
這類對脈象系統的系統總結,反映出當時的脈象病理研究已達到較高水平,同時一直對臨床有重要參考價值。
其實在生活當中,很多中醫人學習脈診,缺少系統性的學習,也不知道怎樣才能找到專業的指導老師,更不知道該怎樣實現臨床實踐?
面對這些疑惑,醫承有道教育特邀古脈法傳承人——張玉林老師開展《古脈法臨床實戰班》研討會,幫助很多中醫人學習真正的脈診,並且學以致用。
臨床經驗40餘年,摸脈超過30萬人,對於脈象有精準的手感。熟練掌握各類經典古籍,熟知古今醫易文化各派學說,醫術融貫中西。張老師依託《傷寒論》《難經》的古中醫理論和脈學理論,結合多年臨床與教學經驗,創立了「古中醫脈法」系列課,對於提升中醫人臨床技能、預防重疾和猝死有深刻意義。
《古脈法臨床實戰班》研討會,2天實訓,學習更簡單的古中醫脈法,更有手把手、一對一脈診實操,讓你準確找到脈診手感。
古脈法與後世脈法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