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又叫切脈、把脈,也是醫師在辨證論治過程中,一種不可缺少的客觀依據。脈診學是中醫學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黃帝內經》《難經》時期,經過歷代中醫人的完善發展,脈診體系已經十分完善。脈診一直被人們蒙上了神秘的面紗,那麼脈診的原理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通過脈診就能知道患者病情?
健康人的脈象稱為正常脈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強不弱,不快不慢,均勻和緩,節律整齊,又稱為平脈或緩脈。在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間跳動四至五次,相當於72~80次,且節律、強弱一致,即視為脈象正常。也可以說脈象是一種生物信息傳遞現象,是從外部測量到的關於循環系統的一個信號。
脈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心臟的功能、血管的機能、血液的質和量。這三方面決定了脈象出現某些形態的改變,即脈動應指的形象,也即脈象。脈象首先可顯示這三方面因素的病變,其次可據其推斷其他的病變。因此從脈象中可以得到病情的基本信息,從而幫助醫生診斷,這是因為:
1心主血脈。脈,血之府也』,血液在脈管中流動,同時也依賴氣的推動作用,而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心跳動的強弱,氣血的盈虧都可以反應在脈象上。
2肺朝百脈,助心行血,而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而中焦是脾胃,肺脾兩太陰關係密切,脾胃互為表裡,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由此亦可以反應脾胃之氣的盛衰。
3肺經入寸口,太淵是肺經的原穴,最能反應人體的元氣,而元氣與腎密切相關,腎為先天之本,寓元陰元陽,藏精生髓化血。
4,肝藏血主疏洩,調節血量。
脈象被分為了二三十種,每種的脈象對應著不同的疾病種類,因此醫生通過具體脈象即可知曉患者的基本情況。我是中醫傳承人: 通過把脈就知道患者病情,原因到底什麼?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表示,脈診其實一點也不神秘,說白了就是根據不同的脈型,自己給自己建立個資料庫,把脈型與症狀、體徵建立起對應關係,資料庫資料越豐富,結果也越準確。這也就需要中醫師,通過長時間的學習、積累才能達到一定高度。
需要指出的是,脈診雖然重要,但它只是中醫臨床四診望聞問切的一種(通常還會加上舌診),對脈診也不必過於神話。從實際來看,脈診也從未脫離其他三診,單獨起準確診斷的作用,而且它也有著不足之處,那就是沒有量化的標準,比如通過脈診可以發現高血壓,但卻無法給出具體數值,患者也不容易清晰自身的具體病情,因此不少情況下,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方式才是最好選擇。
中醫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雖然說這中間歷經無數中醫人的傳承完善,但遺憾的是,依舊有不少的中醫絕技偏方湮滅在了歷史長河中,從表面上來看,這只不過是幾種技法的失傳,我是中醫傳承人: 通過把脈就知道患者病情,原因到底什麼?但事實上,中醫不僅僅是看病的醫學體系,它更是中國傳統的文化代表,這種缺失,也是文化軟實力層面上的。
從現狀上來看,中醫之所以不盡如人意,也與中醫絕技偏方的失傳有莫大關係,我是中醫傳承人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的再次發生,通過整合省級電視臺媒體與大型三甲醫院資源,對掌握中醫絕技及其傳承者,進行妥善的保護,給予幫扶支持,在更廣闊的平臺上展示中醫技術,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相信中醫,從而還中醫一片生存繁衍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