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研究小行星,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最近,他們又再度公布了最新計劃:打算用他們的探測器 OSIRIS-REx,實現對小行星 Bennu的撞擊。
若順利完成這項任務後,它將會從小行星上採集實驗樣本,並將其送回地球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這也是當初發射這顆小行星探測器,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選擇Bennu,並不是天文學家們,心血來潮!早已對其有一定研究的科學數據表明:它並不是一顆簡單的「碎石堆」小行星。雖然,它跟很大多數「碎石堆」小行星一樣,由一堆相對鬆散、密度較低的礫石巖所構成。
但,這顆遠看形狀就像一顆未加工的鑽石、赤道部分有明顯山脊的小傢伙,在約克大學的麥可 · 戴利教授的眼裡,它不僅僅是一堆瓦礫,具有一定內聚性的它,極有可能是來源於另外一顆行星。科研人員預估:它很有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破裂時產生,而存在時間,有可能是太陽系的最早期。
特別是探測器 OSIRIS-REx,在2018年12月抵達成為這顆小行星的「軌道衛星」後,科研人員獲得了更多關於它的物理屬性,以及這些資料信息背後所蘊含的複雜歷史......
經過兩年多的近距離觀測,這顆迷人的小行星,給出許多讓科學家意外的驚喜。比如,從它噴射掉出的物質,科學家獲取了小行星存在碳質物質的證據,這些證據暗示著它在過去的某個時刻曾存在著水。
對此,美國的NASA格外重視,不惜特地針對它展開了全球範圍的紅外探測,通過紅外光譜的探查,再次證明了它不僅存在著碳,還有一些有機物,這些物質更廣泛分布於Bennu的表面。這個結論與事實,從某一個角度上,也給予了地球生命來源於外太空的生命起源說法,獲得了更多的證據與支持。
這也是我們人類第一次,在近地小行星上探測到這些物質,至少可以說明一點,這些小行星或隕石們,確實存在著攜帶了地球生命相似的一些成分,過去的這個假設與理論,確實是不謀而合的。
不僅如此,一項更精確的光譜研究顯示,這顆富含孔洞的瓦礫狀巖石小行星,有明顯的碳酸鹽成分。這些鹽巖脈貫穿著許多巨礫,有些長達1米,厚達幾釐米!這一切,都證明了水曾經在這巖石上自由流動著。因為如今所形成的碳酸鹽,很有可能是水的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這些證據鏈,讓科研人員大膽假設:在Bennu脫離母星球之前,液態的水,早已它身上流淌過數千或數百萬年了!
並且,從多張光譜圖像分析,Bennu流浪於宇宙中時,也會被風化的,比如表面的區域,會暴露於宇宙射線或太陽風中更久,直接導致了一些有關它原來真實「面貌」掩埋於風化表面下。所以,通過探測器的撞擊,會讓它裸露出我們還未捕捉到的「新物質」!
與此同時,探測器直接抓起的研究樣本,也將意味著,科研人員將獲得一份價值連城的,代表太陽系最早時期的物質,通過它的研究,人們或將獲得更多有關我們太陽系早期的歷史與真相。
另外,通過紅外溫度的探測,科研人員發現一些更有趣的數據,這顆小行星的材質,主要分成兩大類型:一種是,密度更高、更堅固的和更少滲透性的大圓石;另外一種是相對較弱和更多滲透性的巖石。前者,成分包含著不少碳酸鹽脈,極有可能是在悠久的過去,經過水的反覆作用下讓它的內部結構更密緻!而後者,也很有趣,但讓人惋惜的事情就是,這類巖石,機會不可能會存活通過地球大氣層,一旦溫度升高,這類巖石就會爆炸,並在大氣中灼燒得一乾二淨。
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信息就是,小行星其實有向外噴射小顆粒狀的物質的。可依靠著對這些從小行星噴射而出的小巖顆粒,探測器有機會探知小行星的內部結構,但為何它會噴射出這些小物質,科學家估計是小行星飛掠經過軌道時所受的重力場所致。
特別是探測器 OSIRIS-REx對Bennu的重力場全方位測量後,科研人員不僅能繪製出小行星的內部密度解剖圖,還觀測到密度更高的區域,所產生的重力場會更強。而事實上,它的密度分布也很讓人稱奇,大緻密度一致的情況下,它的表面密度會更大,反而核心部分卻小,就好像它的內部是預留著極大的空隙。
據科學觀測:它自身正在是在不斷加速旋轉,並向外拋射物質,這也意味著某一天,這種旋轉分解的「自殺」模式,會導致它的自我終結。當然,壽終正寢的這階段,距離現在還有不短的時日。
科研人員們,更關注的事情是,探測器 OSIRIS-REx何時才能順利將新獲取的樣本,帶回地球來,這樣他們才能更詳盡地展開系列研究,去揭秘更多的真相與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