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9年,一顆46億歲的流星隕落在地球上。它使一座澳大利亞村鎮遍布大塊黑色的有臭味的石塊——此外,還有過於興奮的科學家們。這塊「莫奇森隕石」,隨著它變得著名,不再只是當地的一個奇異的真實新聞故事了。
事實上,這塊隕石保存了太陽系的一些最早的化學物質,根據最新的研究,它含有人們長期追尋的關於地球生命起源的線索。
在本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上刊載的一項新研究成果中,報導了這些隕石中存在核糖和其他糖類。核糖是糖類的一種,與磷酸基團一起組成了RNA的聚合分子組鏈。它們的存在暗示了地球外的糖類物質接觸到地球時可能會在行星上組成RNA結構。
地球上生命如何起源?
確切地說早期地球上生命怎樣生長仍是個謎,但是有一種理論認為以RNA為基礎的生命形成早於以DNA為基礎的生命,並伴隨著之後基因物質的初級儲存空間的最終交替。
眾所周知,「RNA世界假說」的觀點引發了爭議。這個假說其中的一個問題是它並不清楚RNA是如何在生命起源前的地球上自發形成的。那也是默奇森隕石上的太空糖分和另外兩顆富含碳元素的隕石可能有助於解決一些問題的原因。
假說的第一作者、日本東北大學的副教授古川義弘在《反演》雜誌上說,雖然許多實驗室模擬表明核糖可能是在早期的地球上自然形成的,但尚不清楚形成了多少以及何時形成。
(莫奇森隕石的碎片)
他的研究說明同時期的任何地球上的核糖和其他資源都可能像核糖一樣來自宇宙。儘管我們仍未知曉地球上的核糖究竟是否或者如何不斷形成,這項研究結果也說明了核糖至少通過一種方式在地球上產生:通過宇宙中的巖石得到。
通過對隕石的同位素分析,再加上對莫奇森隕石降落地點土壤的簡單收集取樣分析,我們可以推測出在樣本中的生物必需的糖類和地球上的糖是不同的。這就為至少一部分的地球上的生物糖分於地外起源提供了證據。它也表明了糖類,例如RNA,是引起功能變化並最終使DNA在地球上產生的物質的可能性。
「我們發現了RNA核糖核苷酸,但是沒有發現脫氧核糖,也就是DNA核糖核苷酸,」古川說,「這是能證明RNA的地理優越性超過DNA的第一性的地理證據。」
測試「RNA世界假說」
這些證據與RNA世界假說一致,但是仍然需要更多明顯的理論。
「核糖對生命來說是極度重要的,但它只是生命的組成要素之一。」古川又說,「真正的生命結構的形成需要很多步驟,可我們不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
但科學家們不知道糖類可以通過甲酸聚糖反應在宇宙中形成,這個反應中也包括了糖從甲醛中構形。此項研究中檢測的隕石中的礦物質合成物表明,它們的糖分在原始的小行星前後形成。
當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像隕石一樣降落,它們可能隨之帶來這些形成生命的重要元素。或許「我們都來自星星「的歌詞需要重寫——根據這項研究,不如以」我們都是太空糖「替代更加精確。
概要:
糖類對於所有地球生物區來說在生物化進程中都是至關重要的分子。核糖作為構成RNA的奠基石尤其重要,它既可以儲存地球生命的信息,又可以催化反應。隕石包含大量構成生命的原始物質,即胺基酸、鹼基、磷酸鹽。胺基酸也在彗星樣本中被發現。然而,地外的生物重要糖類的存在仍未清楚。我們分析了三顆碳質球類隕石中的糖分,證明了地外核糖和其他生物必要的糖分在原始隕石上存在。用富含13C的穩定型結構的碳元素同位素(用13C碳元素同位素與VPDB生物蛋白對比)檢測糖類的結果表明糖起源於地外。
我們也針對宇宙中可能的糖的形成反應進行了實驗室模擬實驗。隕石中戊糖的形成和實驗室模擬實驗的產物表明隕石中的糖是通過甲醛聚糖形成的——與實驗中的進程類似。這些隕石中的礦物質進一步表明這些糖的構成或早或晚於最初的小行星的沉積物。隕石是運輸生命起源前的最初的微粒到地球的載體;因此,在隕石中探尋地外糖類確定了形成和保存糖類自然地理渠道的存在,以及確認了地外糖類對於地球上或其他原始世界上形成如RNA的功能性生物聚合物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Sarah Sloat-inverse-曉默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