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實驗顯示DNA糖或能在太空中漂浮

2020-12-04 環球網

據外媒報導,截止到目前為止地球是我們唯一確定存在生命的地方,但有證據表明地球上的化學物質可能開始在太空堆積起來。近日,NASA的天體物理學家已經成功地在星際空間模擬真空室中製造出了DNA糖,並且在後續的研究中他們還在隕石樣本中發現了其他糖的衍生物。

地球上的生命究竟如何開始仍舊是個謎特別是從無生命物質到活細胞的飛躍。目前的主流理論認為,地表溫泉或深海熱液噴口為孕育簡單生命提供了合適的條件和成分,然而這其中仍有許多待解決的漏洞存在。

而另一種新出現的說法是,地球只不過是生命蛋糕的「烤箱」--麵糊可能是在太空中混合而成的。這聽起來可能有些牽強,但相關證據卻在不斷增多,比如在隕石中發現生命必需的水和化合物、在太空中發現具有適合生命結構和幾何形狀糖和分子的光信號等。

現在這項新的研究則進一步證明了這點。來自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開始著手研究能否在星際空間中製造DNA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將一種鋁材料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狀態然後將其置於模擬了深空條件的真空室中。隨後,研究小組往裡面加入了水蒸氣和甲醇--星際介質的組成成分--混合氣體,最後向裡邊照射紫外光來模擬來自恆星的輻射。

由於極地的溫度鋁材料表面形成了一層冰,不過隨後吸收了來自紫外線的熱量。研究小組通過分析在裡邊發現了2-脫氧核糖以及其他幾種糖衍生物。

然而僅僅因為這些重要的分子可以在實驗室中模擬深空環境而產生並不一定意味著這個過程在自然界中就會發生。為此,研究小組檢查了幾個碳質隕石樣本,他們從中發現了更加簡單的脫氧糖酸和醇的痕跡。雖然沒有發現像2-脫氧核糖這樣複雜的物質,但研究小組表示,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檢查過更多的樣本。

在隕石中發現這些重要的分子可以幫助解釋地球生命的起源並提高它在宇宙中廣泛存在的可能性。「我們還不知道生命在宇宙中是否普遍存在,但我們非常確定的是,生命構建塊的存在不是一個限制因素,」該研究的第一作者Michel Nuevo表示。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細菌可在太空中存活多年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項將細菌置於國際空間站(ISS)外部的新實驗發現,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這項研究為生命可以在行星之間旅行的想法提供了依據。細菌是頑強的小生物。它們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環境中都能茁壯成長,從極地冰層深處到最乾燥的沙漠,從地下數英裡到大氣層深處。
  • 日本研究顯示:一種細菌能在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
    日本研究人員所做實驗發現,一種細菌能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存活至少3年,這為研究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一條途徑。資料圖圖源:新華社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NHK)網站26日報導,這一實驗由東京藥科大學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等合作開展。
  • 太空中能有性生活嗎?人類能在太空中繁衍後代嗎?
    這兩個人優雅地漂浮在空中,他們在宇宙中完成性愛並沒有受到這個小故障的幹擾,直到重力重新開始,他們癱倒在床下。事實證明,與電影中描述的情況不同,在微重力環境下的性愛要比這複雜得多。隨著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和其他機構拒絕在太空中解決這個問題。嚴格來說,這個事兒上,基本沒有官方的立場。
  • 他是第一隻登上太空的英雄狗,命運卻很悲壯,至今仍漂浮在宇宙中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狗狗的命運都會這麼好,有些狗狗可能會被吃掉,有些狗狗成為了流浪狗,還有些狗狗成為了人類的實驗狗,比如說化妝品實驗。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一隻狗狗可以說是一隻英雄狗,為了人類的科學進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犧牲了自己,那就是第一隻登上太空的英雄狗狗。
  • 第一隻登上太空的狗,在太空中漂浮了63年,為科學奉獻寶貴生命
    在浩瀚宇宙中,有一隻狗漂浮了63年之久,它也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航天英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這隻狗的故事。自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真正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大門,那時的人類,對太空充滿了無知與敬畏,迫切的想要探索外太空,因為沒有人知道太空會有怎樣的危險,因此只能尋找一隻動物代替人類前往太空。
  • 如何在太空中做手術?從漂浮的內臟到「粘稠」的血液
    事實上,外科急症是人類太空旅行的一個主要挑戰。但是在過去數年中,太空醫學研究人員已經提出各種想法,從外科手術機器人到3D印表機等等,希望能解決這個難題。  火星與地球之間的最近距離也有5460萬公裡,相比之下,國際空間站軌道距離地球僅400公裡。
  • 人類能在宇宙中繁衍嗎?NASA嘗試太空受孕實驗?結果有些意外!
    太空中繁衍很難嗎?聽上去很簡單,但由於太空環境特殊,有兩個難以跨越的鴻溝,一個是失重採用何種受孕姿勢,另一種則是太空中輻射環境!這份報告中內容非常翔實,包括持續時間以及什麼位置實施等,結論是常見的體位都無法實現,在擬定的20種體位中只有四種能在沒有第三人幫忙的情況下、可以非常方便的完成,據稱NASA還錄像了以便研究等。
  • 實驗展示「合成」巴基球如何在星際太空中形成
    實驗展示「合成」巴基球如何在星際太空中形成 2019-12-13 19: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太空中漂浮的屍體會腐爛嗎?
    這個階段的人剛死去,再沒有氧氣提供給細胞,這時蟄伏於人體中的一些厭氧菌類,就是不需要氧氣生存,有氧反而難活,沒氧卻如魚得水的一些細菌活躍起來,它們大量繁殖,這些繁殖過程就是消化機體營養的過程,它們吃了屍體代謝的結果就是產生臭氣;    第二步,進入腫脹階段。已變得不新鮮的屍體由於厭氧菌作用,氣體開始充滿腹部和各種組織中,屍體腫脹不堪;    第三步,叫「積極腐爛」。
  • 太空中漂浮的屍體會腐爛,還是永恆?
    人類踏上星辰大海至今,事故大多數都是發生在回家或還沒出門的路上,尚未發生遺體孤獨漂浮在太空中的情況。未來如果有「太空葬禮」記得給夠錢,否則會變成「火葬」。太空科幻片中,太空人失事脫離飛船的橋段常有,綠幕特技與特效下的太空「演員」常把屍體演得「生龍活虎」,更有宇航頭盔破裂,直接「爆漿」的,這些都是煞費苦心、腦洞大開的電影人為了打造螢屏效果。接下來把這些統統忘掉,我們來聊聊「太空屍體」的正確打開方式與歸宿。在太空中漂浮的屍體會腐爛嗎?
  • 宇宙中漂浮著「棉花糖星球」,密度是木星1%,距地2600光年
    可是,前段時間,科學家們卻在宇宙中觀測到了一顆巨型「棉花糖」的存在,它距離地球2600年之外的地方,密度大約是木星的1%,看起來絢爛奪目,非常的神奇。它圍繞著一顆名為克卜勒51的恆星運轉,所在的恆星系統中,包括它在內,一共有2顆年輕的行星,它們的體積看起來,與太陽系中的木星相差無幾,不過質量卻只有木星的1%,這讓它們看起來各個都猶如「虛胖」一般,非常的浮腫。
  • 在太空中燒開水難道不是為了喝?
    ,在太空中航天員無法用敞口水杯喝水。微重力環境下的水會漂浮在空中,如果不及時用吸水紙吸掉飄進電子設備裡,有可能會造成電路短路或傳感器失效,進而影響太空飛行器的安全。所以航天員喝水用下圖中的水袋,通過吸管吸著喝。
  • 60萬億億噸的地球,是何種力量讓它漂浮在太空中?
    地球上的人們每天都過著忙碌的生活,當行走在地面上時,人類總是可以和大地親密地接觸,為何不會漂浮在空中呢?相信應該很少有人會考慮這個問題,同樣的問題用在地球上,為何60萬億億噸的地球,不會下落,反而漂浮在太空中呢?
  • 第一個進太空的生物,其實是條狗,至今漂浮在地球軌道上
    第一個進太空的生物,其實是條狗,至今漂浮在地球軌道上眾所周知的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是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他成功的進入到了距離地面300公裡的預定軌道中,總計歷時108分鐘。
  • 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 微生物太空冶金邁出一大步
    國際空間站一項實驗顯示,可在微重力環境下利用微生物開展太空冶金,提取稀土元素等礦物質。未來,這項技術獎為人類定居其他星球提供技術支持。資料圖 圖源:新華社英國《泰晤士報》11日報導,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把18個微生物冶金「迷你反應器」送往國際空間站,開展名為「生物巖石」的實驗
  • 為什麼地球能在空曠的太空中「漂浮」著呢?到底是什麼在支撐它?
    為什麼地球能在空曠的太空中「漂浮」著呢?到底是什麼在支撐它?很多人都認為宇宙的組成與地球上的組成是類似的,地球有地底下,那麼宇宙應該也有地底下,很多時候,在地球上,當一種東西掉落的時候,都是直接落在地上的,也就是說地球上有一定的空間足夠讓那件東西存在,那麼宇宙之中是不是也有讓地球墜落存在的地方呢,答案是沒有的,因為宇宙中的結構都是有一定規律的,不能夠輕易打破,而氣球也有它一定的位置空間,地球的個體比較大,也沒有什麼多餘的空間讓它佔有。
  • NASA分析顯示,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記錄之王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進行的獨立分析顯示,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第二熱的一年,僅次於2016年。NOAA的科學家在他們的分析中使用了大部分相同的原始溫度數據,但是有不同的基線周期(1901-2000)和方法。
  • 日本研究:細菌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有助解答生命起源
    據《每日郵報》8月26日報導稱,日本研究團隊將一種特殊細菌放置在國際太空站外的太空中長達3年,結果發現這種細菌還能存活,顯示部分生物暗藏能在太空生存並移動的可能性,提供生命起源更多研究空間。報導稱,日本東京藥科大學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等單位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距離地球表面約400公裡的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外進行實驗。
  • 細菌在太空環境的存活實驗也許能證明
    這項新的研究還提到了一個潛在的涉及地球和火星的泛生說現象,在這兩個星球中,任何一個都可以播種另一個(儘管公平地說,我們仍然不知道火星是否適合居住)。早在2008年,就有科學家利用飛機和氣球探測並記錄了漂浮在高層大氣中的微生物。自然,耐輻射球菌(一種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最抗輻射的生命體)的樣本在地球表面7.5英裡(12公裡)的高度被發現。
  • 在太空中漂浮的屍體會腐爛嗎?最終歸宿如何?
    這個階段的人剛死去,再沒有氧氣提供給細胞,這時蟄伏於人體中的一些厭氧菌類,就是不需要氧氣生存,有氧反而難活,沒氧卻如魚得水的一些細菌活躍起來,它們大量繁殖,這些繁殖過程就是消化機體營養的過程,它們吃了屍體代謝的結果就是產生臭氣;第二步,進入腫脹階段。已變得不新鮮的屍體由於厭氧菌作用,氣體開始充滿腹部和各種組織中,屍體腫脹不堪;第三步,叫「積極腐爛」。